到湖南嘉禾去嫁人!——嘉禾傳統“伴嫁”風俗簡介

我沒有野心只想要你
湖南省郴州市有個嘉禾縣,原来是湘南丘陵地带偏遠的山窩盆地小鎮。現在,随著經濟建設的發展,高等級公路的通達,嘉禾县頗有特色的人文景觀——沿襲上百年的傳統“伴嫁”風俗正逐漸受到外界的關注,正在為名聲鵲起的湖南郴州山水旅遊區增添一道厚重的人文底色。

嘉禾的伴嫁風俗,正如作曲家王佑貴先生所说,“不僅全國很少,全世界也不多見”。在一般關注中國大陸旅遊的朋友們眼中,特異的風土人情似乎往往只蘊藏在少数民族中間。但是,嘉禾真是一個例外。首先,嘉禾不僅在所屬的郴州十幾個县、市、區中間是唯一的一个純漢族地區,而且這樣的純漢族縣在相鄰的永州十幾個縣、市、區中間也絕無僅有。這是第一個例外。其次,恰恰在這個“絕無僅有”的純漢族縣,保留著“全世界也不多見”的奇特風俗——伴嫁。這更是嘉禾的最具特色的例外!

下面這篇文章介紹的“嘉禾民歌”,正是嘉禾“伴嫁”風俗的主要特色。在嘉禾浩如煙海的民歌当中,“伴嫁歌”就佔了絕大部分。

伴嫁,顧名思義,是在新娘出嫁前“陪伴”送行的意思,不同於很多地方都有的哭嫁風俗——雖然嘉禾伴嫁也包含了哭嫁的内容,但是“哭”只是整個伴嫁儀式中的點綴,決不是嘉禾伴嫁的主要特点。它的主要特点是“坐歌堂”,盡情地歌唱。

嘉禾伴嫁分為“伴大嫁”、“伴小嫁”。一般家庭只伴大嫁。“伴大嫁”的形式是:

新娘出嫁前夜,吃过晚饭,全村的姑姑嫂嫂陸續来到新娘家中,新娘家早已備好花生、瓜籽、飴糖和香茶等待姐妹們的到来。姐妹们边吃糖喝茶,边开始唱歌。唱的歌以“耍歌”(一般的抒情歌曲,主要表現新娘离家的心情、做女儿的幸福、做媳婦的辛酸、离开亲娘的悲傷以及对所嫁郎君的不满或者赞美)为主,間或穿插開主人玩笑的“射歌”。有些不甚講究的人家还可能唱“長歌”。“長歌”就是一些敍事歌曲,基本上都是愛情悲劇傳説(如“後花來龍三千里”唱的就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也有别的(如原詞配曲的“木兰辞”)。但由于多数人相信“唱了長歌命不長”,因而嫁女唱長歌的人家比较少。歌堂一直唱到下半夜,糖吃得差不多了,茶也喝得差不多了,伴嫁女們便開始走下竈头,来到堂屋中間,跳起“伴嫁舞”。這些舞蹈都是與伴嫁有関的,如手拿著吃光了的空碟子跳的是“把盞舞”;手持綫香跳的是“綫香舞”,手擧蠟燭跳的是“红燭舞”••••••跳到最後唱“天亮歌”,這时正好東方魚肚白,姑姑嫂嫂們(必須儿女雙全的)收拾起燃剩未滅的的綫香、红蠟燭,用雙手捧進新娘陪嫁的红火籠,準備送嫁。新郎家迎親的花轎這时候也差不多应该來到了。上轿时还得唱上轿歌,新娘哭別母親。那只红火籠要新娘的弟弟提著,與送嫁的姑姑嫂嫂們一起,走在花轿的前面,阻擋著花轿,使其不能快走,以示不捨。伴嫁女們送到村外第一個亭子时便可以各自回家了。新娘的弟弟則一直要把這只红火籠送到新郎家,而且要保持火籠里的火不能熄滅,這叫“傳火種”。至此,“伴嫁”才算完。

有錢人家不僅“伴大嫁”,还“伴小嫁”。“伴小嫁”指的是新娘出嫁前第三天晚上開始,連續两天晚上村里的姑姑嫂嫂都来新娘家里“坐歌堂”唱歌,但是只唱到半夜即散。第三天便是雷打不動的“伴大嫁”。

嘉禾伴嫁風俗真的很吸引人,热烈、優美、神秘,要结婚的少男少女們,到嘉禾来辦喜事如何?

以下文章轉自:http://www.hnol.net 2005-12-23 07:31:54
王佑貴嘉禾放歌

(湖南日报记者 黄志平 何光红)

“走过很多地方,接触了很多地方民歌,但像嘉禾伴嫁歌這样完整和系统的民歌,不僅全國很少,全世界也不多見”
——王佑貴

《春天的故事》、《长大後我就成了你》……這一首首優美的歌曲,让湘(湖南簡稱湘)籍作曲家王佑貴蜚聲歌壇。
然而,王佑貴与嘉禾民歌那难以割捨的情懷却鲜為人知。日前,儅他再次踏上嘉禾這片热土採風,再次听到地道的嘉禾民歌,這位“德藝雙馨百佳藝術家”也情不自禁地放開了嗓子……
1949年,王佑貴出生在宜章縣迳口村。他母親是嘉禾縣坦坪鄉瀋溪村人。同所有爱唱民歌的嘉禾女子一样,王佑貴的母親装著一肚子嘉禾民歌。
或許,正是因爲在母親那甜美的歌聲中成長的緣故,王佑貴3嵗就會唱嘉禾民歌,15嵗攷入縣文工團,從此走上了音樂創作之路。
  “我是在母親的嘉禾民歌聲中長大的。母親不僅生了我,她唱的嘉禾民歌更在我心里播下了一顆音樂的種子,讓我這一輩子都离不開音樂。”直到今天,王佑貴依然張嘴就能唱上幾十首嘉禾民歌。
  到了嘉禾,王佑貴一定要欣賞嘉禾民歌。
  那天的歌舞廳以红色為基调,布置得如同嘉禾姑娘出嫁前的伴嫁堂。晚上8時,最具代表性的嘉禾伴嫁歌《半升綠豆》的曲子響起。和著嘉禾伴嫁歌那婉轉而又悠長的樂曲,姑娘們跳起了独具特色的伴嫁舞。
  來自民間的嘉禾伴嫁歌隊的五位中年婦女,上臺唱起了嘉禾民歌。她們一連唱了《我姐生得白如銀》、《團團圓圓唱個歌》等8首伴嫁歌。她們用略帶沙啞的聲音、地地道道的嘉禾方言演唱民歌,王佑貴聼得如痴如醉。坐在臺下的他,不時用手在大腿上打著拍子,嘴里哼著那熟悉的曲調。
  或許是受現場氣氛的感染,王佑貴在热烈的掌聲中走向舞臺。他動情地说:“小時候,我常常聼母親唱嘉禾民歌。上世紀70年代,我在湖南師大讀書時,我和老師、同學來到嘉禾縣採集民歌。今天再次到嘉禾,我一定要唱幾首嘉禾民歌。”
沒有音樂伴奏,在大家整齊的擊掌中,王佑貴一連唱了《送姐》、《貓頭鳥崽》两首嘉禾民歌。这位聞名全國的作曲家,因爲激動而聲音有些顫抖。走下舞臺時,他摘下自己的眼鏡,用紙巾擦拭那早已濕潤的眼眶。
  爲了讓让王佑貴对嘉禾民歌,特别是嘉禾伴嫁歌有更深入的了解,縣文化舘請來了一位善唱嘉禾民歌的曾水珠老人。
 曾阿婆年輕時就以善唱伴嫁歌聞名。今年84嵗了,仍耳聰目明。因爲歌唱得好,大家都稱她为“歌頭”。如今雖已是耄耋之年,但仍張嘴就能唱伴嫁歌。
  座談會上,曾阿婆一直在認真听著王佑貴的發言。座談會临近結束時,曾阿婆說:“今天,聽説音樂家來我們這里聼民歌,我非常高興。嘉禾女子長得好,口齒甜甜善唱歌。今天我就為音樂家唱個嘉禾民歌。”
 王佑貴听到曾阿婆要為他唱嘉禾伴嫁歌,高興得像個小孩,連聲叫好,並帶頭站起來鼓掌。爲了聼得更真切,王佑貴特地走到阿婆跟前,侧下身來仔细傾聽。
 曾阿婆唱的是《耍歌好唱口難開》,吐字清晰,聲音柔美,一曲下來,一字不落。聼完曾阿婆唱歌,王佑貴再次為她鼓掌叫好,並祝老人家“健康長壽”。
 在歷史上,嘉禾有“民歌之鄉”的美稱。嘉禾的伴嫁歌遠近聞名。郴州市歌舞團副團長、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郭衛民,就曾將嘉禾民歌《半升綠豆》唱響北京城。以嘉禾伴嫁歌改編的歌舞劇《紅燭怨歌》,也在省會長沙演出時轰动一時。然而,嘉禾民歌卻一直没在更大範圍推介出去,這也让王佑貴引以爲憾。
 受嘉禾民歌的熏陶、從中汲取了不少藝術創作源泉的王佑貴時時不忘推介嘉禾民歌。這次到嘉禾後,王佑貴先後两次與縣領導及文化界人士座談,提出了分五步推介嘉禾民歌的構思。第一步,半年之後,將《半升綠豆》改編成一個4分半鐘的MTV,作爲嘉禾民歌的代表作向外推介。第二步,到明年下半年,將嘉禾民歌整理成一個时長達40分鐘的嘉禾民歌專輯,向全國推介。第三步,市歌舞團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编排以嘉禾伴嫁歌为内容改编的歌舞劇《紅燭怨歌》。第四步,策劃一個以嘉禾民歌為題材的電視劇。第五步,待時機成熟後在嘉禾舉辦嘉禾民歌專場演唱會。
 “我走過很多地方,最遠到过非洲,接触了很多地方民歌,但像嘉禾伴嫁歌这样完整和系统的民歌不僅國内很少,全世界也不多見。嘉禾民歌完全可以向全國、向全世界推介。”王佑貴说。
你送她回家卻忘記我也怕黑
如果你真的打算到嘉禾去辦喜事,可以先飛到廣州,再坐火車到郴州,從郴州你可以搭乘每十五分鐘一趟的“快巴”,約摸九十分鐘左右可以到達嘉禾县城。住宿可向當地人打聼,當地語言属于“西南官话”區,當地人普遍會講普通話,交流没問題。安頓好後,可以找到當地文化舘聯係伴嫁事宜。

當地還有很多好吃的,如燈盞糍粑,糯米水酒,血灌腸,等等。當地的飲食兼有湘菜和粤菜的特点,也是别具一格。

最好多约幾個男女遊伴前往,以增强安全感。
放縱不羈笑點低
有沒有去嘉禾的呀?和我聯係!我雖然不在嘉禾,但是我可以為你介紹,多少可以解決一點困難。因爲我很熟悉那裏,也很熟悉那裏的人!

手機:13762303365
開著拖拉機環游世界
嘉禾的“灶”是“伴嫁”的重要場所,也是嘉禾人日常家庭生活的中心區域。這種灶一般砌在進門的左首或者右首,靠牆角用塼或石砌成一個每邊長2公尺、高30公分的正方形臺,臺中心就是燒煤的火爐。“灶”上靠墻的兩邊是一張曲尺形的木板條凳,靠門一邊是一張專用在這種灶上的“火爐桌”,與火爐桌成九十度角的另一邊是煽火、做飯炒菜的活動區。做飯和炒菜一般就在“灶”中間的火爐上進行。吃飯或者喝茶時,把一張特製的桌面往火爐桌上一插,就可以了。這時,火爐的熱氣由於被桌面罩住,旁邊曲尺形條凳上坐著的客人就會很暖和。當然,夏天就不會在這裡生火啦。

嘉禾的“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灶”的上方從天花板上挂下來一根鉄制的或者是竹、木制的“火鏈鈎”,可以自由伸縮,是用來挂起鍋子用的。做飯炒菜需要小火時,用“火鏈鈎”一挂,可以很精確地控制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