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

沒了物件省了流量
本來想說直接打馬鳴山好喇但是怕各位誤解這是山區|-)
先跟各位介紹這是一間悠久的廟~旁邊也友公園
當然也要跟各位介紹依下他的由來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picture.php?albumid=4839&pictureid=46772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album.php?albumid=4839&pictureid=46772') 馬鳴山之原名稱為馬龍山,始於三百餘年前明代天啟六年(西元一六二五年)由陳姓始姐「帝老」率偕鄉族數戶自大陸閩省泉州府城渡台謀生擇居結成村落,當時馬龍山為一平原地區,樹木蓊蔚,居民務農維生,風俗淳樸,孝弟力田,生活得漸改善,因此居民日增至今約一百餘戶。
按馬龍山古代住戶疏散,分為頂下馬龍山,菜園后等,合稱馬龍山,蓋菜園后北方有馬鞍崙,下馬龍山有翻龍崙,其間沙坵起伏連接,是時堪輿家美其名曰「龍馬相會」尹之形成其名,遂稱馬龍山,惟馬鳴山之稱係日據時代統劃行政時錯聽其名,至今仍是其稱,當民國卅四年歲次乙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光復歸屬中華民國版圖時,村民擬欲建議英明政府正其原名為馬龍山,然考其「馬鳴」二字竟與古代佛教發源第六世祖「馬鳴菩薩」同登其號,意義甚屬神秘,故現在仍稱為馬鳴山也。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picture.php?albumid=4839&pictureid=46774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album.php?albumid=4839&pictureid=46774')
鳴山鎮安宮之建立,溯自前康熙元年 (西元一六六二年)由馬鳴山居民奉祀之古神「老朱王爺」有一天鑾示曰:本莊西北方草港有天神駕臨應即前往迎接鑾駕回來供奉」村民雖在信疑之下,乃遂派人前往草港觀望,果見浮海隨波而來王船一艘,停靠港灣,船上橫披紅綾一幅墨書:「代天巡狩五年千歲」字樣,船中有三尊神像,香爐一只,立炷靈香三支,及靈籤、各一冊,還有紅綾一卷,上書五年千歲,十二值年尊姓暨聖誕斯時馬龍山村民遂即邀同附近之昌南、新厝、芋頭、呂厝、同安,林茱寮等七庄居民共同前往草港迎歸馬龍山擇地建立草壇奉祀,時神曾鑾示曰:「吾神兄弟奉玉旨代天巡狩,主宰各年行使神事,查察四方,賞罰辨惡、除暴安良,保民護國隨機顯化」,於是地方逢有疾病禱求皆即育痊癒、六畜遇有瘴癘求以爐丹施治隨即立驗顯著靈效,香火相續,播之遐邇頂禮踵相接焉由此香煙大振,逐漸瀰漫全省。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picture.php?albumid=4839&pictureid=46773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album.php?albumid=4839&pictureid=46773')
敬考五年千歲之發祥史略係,商殷年帶民族英雄即張、徐、侯、耿、吳、何、薛、封、趙、譚、盧、羅等十二位神將(老君弟子康續步下十二巨人)因輔周伐紂有功於國家社稷,立譽於世上造福社會大眾,故生而英沒後成靈,至漢代道教張天師倡行道法時「五年千歲」則顯現靈異奇蹟相傳 (神) 受玉皇上帝嚇命為代天巡狩十二天王 (大巡) 主宰民間善惡,驅蘊除魔讓災植福司命,因此世人遇有年災月厄常以舉建祈安植福法會則需虔請十二大天王 (五年千歲)降臨法壇,主司法事掃除邪魔瘴癘冀保安寧,會畢為酬謝神恩則有雕製王 (彩)船燒化或送進汪洋大海任其漂流表示送駕歸位之意,於是民間相傳習俗迄今猶在,嗣不知五年千歲自本宮在草港迎回王船立宮雕像奉祀即已顯示奉 (天) 命就地主吏神事嚮授 (受)民間香火,保護眾生靈,查察凡塵善惡依命行使隨時復旨。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picture.php?albumid=4839&pictureid=46770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album.php?albumid=4839&pictureid=46770')
馬鳴山鎮安宮,始自康熙元年,曾用草茸搭建草壇,繼而改建木造廟宇,歷經數次翻修,至光緒十三年(丁亥)因木造廟宇破損,其時當地長老陳國、陳圍兩位發起倡建,磚造廟宇,即告落成,至民國廿六年(丁丑)廟宇又告蛀蝕,其時有元長鄉信徒李于音,與本宮管理人蘇看兩位,專責募款,修建廟宇,及兩側禪房,「過後仍鋻及廟宇陳舊狹窄難容每年香客進香及住宿,於是民國卅五年(丙戌)隆冬陳勳偶向陳通(媽埔)咨商發起修建之議進而邀同留希蘇看等四人各發起人,並由陳勳承命籌組信徒大會及興建委員會,於民國卅六年(丁亥)農曆正月四日召開信徒推舉陳通為大會主席,決議通過,從鎮安宮廟宇,全部重新興建」,斯時興建之風瀰漫全省各地善信,踴躍樂捐,不數年之間,計得捐款達新台幣八十餘萬元,迨至民國四十年(辛卯)五月四日舊殿全部拆卸,同時平土奠基,六月廿三日辰時,正殿上樑十月廿九日五年千歲入火安座,拆建之際,鄰近村落善男信女自動效勞,日以百計大有「庶民攻之,不日成之」之盛況,辛卯季冬又增築後殿,四進至翌年壬辰正月四日,後殿上樑季春即告竣工,癸己年農曆十月經委員會決議,供奉觀世音菩薩並稱「碧蓮閣」是也。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picture.php?albumid=4839&pictureid=46771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album.php?albumid=4839&pictureid=46771') 五年千歲之聖誕因有不同,如以各尊位聖誕舉行祭祀,諸多不便,且有浪費之嫌一般信徒亦未能記憶,鑒及於此,乃用綜合祭祀以期統一,因而擇定農曆十月廿九日為鎮安宮五年千歲之綜合聖誕,以為例年祭典舉行慶祝聖誕千秋祈求平安法會,然而平年稱為小祭典逢寅、午、戌年通稱大祭典,為配合一般習俗,每年定春、秋二祭,春祭即於元宵正月十五日舉行,恭請五年千歲遶境祈安,附近庄民紅男綠女隨香遊行並組成各種藝閣、熱鬧陣頭等。各庄輪流提供大量飯擔,給參與繞境的善男信女及藝閣、陣頭等大眾食用。沿襲至今「正月十五日吃飯擔」的聲名遠播,已成成本宮祭典活動的一大特色。千歲遶境後入廟安座是晚獻演梨園,慶祝千秋,實亦不失春宵千金一刻之神人同樂也。
冬祭則配合農村收冬后舉行(選定農曆十月廿九日),如逢寅、午、戌年遠近香庄均稱「五年到年」或「五年大科」各地紛紛到廟出示香條,擇日恭迎五年千歲鑾駕前往各地,並屠豬宰羊叩謝神恩,其時,自秋至冬每天香陣絡繹不絕,尤其十月上旬起至十月底止其間每日香陣通宵達旦熱鬧非常將未停息也。在本宮每逢寅、午、戌年依例舉行祈安全籙三朝清醮法會,為各地信徒消災植福,為大眾祈求風調雨順,為國家誠望國泰民安,國運昌隆,附近村落則分股建立醮壇、肉山無奇不有之賽會實亦筆墨難予形容也。此又是本宮祭典活動的另一特色。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picture.php?albumid=4839&pictureid=46776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album.php?albumid=4839&pictureid=46776')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picture.php?albumid=4839&pictureid=46775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album.php?albumid=4839&pictureid=46775')
前庭有龍泉噴水,后殿裝人造影山稱曰「紫雲山」,中殿拜亭,兩側備有盥洗處。民國五十三年十月在東側興建二層香客大樓一棟。共七百餘坪,專供遠方香客住宿,可住一千餘人,下層可供信徒大會堂,兼供餐食之用,可容納筵席一百五十餘席。東側及后方備有浴室盥洗處,庭院種植花木,幽雅青翠,夏天涼爽,冬天避風,聊作閑談休息處所。
鎮安宮五年千歲歷年來各地信徒,每逢謁寅、午、戌年謁恭請五年千歲前往廟朝拜者,久成慣例,近年來多數信徒,感於期待五年恭請一次,時間距離過長為便及時求千歲護佑,暨答謝神恩,或有改為每年來宮恭請千歲者,不計其數,然而復有北、中、南、東部等路途遙遠者,未便謁宮或有懇請千歲俯准,雕刻千歲神像,鎮宅奉祀,或有懇請千歲分靈,建廟奉祀者,不勝枚舉,但每年仍依例朝山謁祖進香(刈香)者數萬人,絡繹途熱鬧非常也。
仇家太多不方便透露姓名
歡迎各位棧友經過雲林時,到此小歇一會,喝喝茶散散步,再上路!
沉默是女人最大的哭聲
每年農曆年時我都回找一天
和全家去廟裡拜拜
已經持續好多年了
變成一種過年必須進行的儀式
我覺得裡面最具特色的就是那座"假山公園"吧
我不記得她正確的名稱
但進去要門票不貴
特色就是明明是很小的一快地
但卻可以利用假山造景 讓你在裡面繞來繞去
可以況1-2個小時喔
不過走了一次之後 我就再也沒有進去過了
回程還一定要在停車場旁吃盤臭豆腐
這樣過年才算完整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