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嘴硬欠吻
布宜諾斯市的確是一個迷人的城市,只可息關於她的觀光資訊實在是太少了,讓背包族雖穿梭於布宜諾大小街道上卻無法深入。
每棟建築或景點背後都有一段故事或歷史,我現在慢慢的將她們寫出來,希望對將前往或已經去過的朋友能對她有更深入的瞭解。

布宜諾斯艾利斯觀光路線連載之一 教堂區觀光路線

如果說潮流大道觀光路線是布宜諾斯市文化與藝術的交集點,那教堂區觀光路線必然是敘述歷史故事的廣場。這條觀光路線起於五月廣場(Plaza de Mayo),圍繞在四周的盡是一棟又一棟的古典大樓,撰寫了1580年二次建城以來,歷經了殖民主義、英國入侵、獨立戰爭、軍閥割地以及全國統一等…重大事件。在近代史中,冷眼旁觀了一次又一次的政變、勞工走上接頭的吶喊、貝隆將軍及艾娃夫人在總統府的陽台接受民眾的歡呼、軍政府發起的骯髒戰爭(La guerra sucia);一直到1982年馬島戰爭結束後還政於民的民主時期,五月廣場有如歷經風霜的老人,斑剝的牆壁刻痕著歷史的興盛與哀慟,想瞭解創城到獨立與統一之間所發生的點點滴滴,一定要到五月廣場上走走。
五月廣場(Plaza de Mayo)根據許多歷史記載胡安.加賴伊于1580年在這塊土地建立了「三位一體之城」(la ciudad de la Santísima Trinidad)。而打從一開始,這裡就一直肩負了軍事重地的大任,而其周圍的街道和整座城市一樣,都是呈棋盤式分佈、延展。四周分佈了許多集權機構:堡寨、總督府和大教堂。1880年一個舊市集(Recova)將其分割為兩地:勝利廣場(五月廣場前身)和軍方廣場,在一排拱門的後頭集合了許多的商店。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加入聯邦政府後,整個國家的制度終得統一,布市的第一位市長阿爾維亞(Torcuato de Alvear)有意讓城市更現代化,擺脫殖民時期的過去,並開創未來的進步及歐洲化機會。眾多的計劃中遭到最多口誅筆伐的決定是規劃出五月廣場(Plaza de Mayo),但相同的從此迄今,廣場代表了全國的政治權力中心。1810年時這裡成為「五月革命」的舞台,阿根廷的獨立便在這齣政治戲劇上演之後開始蘊釀。全國百姓在這裡經歷了許多大事:先是英國海軍的入侵(1806-1807),之後的城市光復;1816年九月13日在這裡宣誓獨立,及1860年十月21日的國家憲法;廣場在1943年見證了成千上萬名阿根廷人的聚集,疾呼開釋陸軍中校胡安.貝隆(Juan Domingo Perón);然而貝隆將軍在1955年也親身遭到同袍的政變、空軍無情的轟炸。在25年前又有五月廣場母親成立,這個團體至今依然不斷向政府陳情,為那些在最後一次軍事獨裁時失蹤的無辜百姓而陳情。迄今,這裡仍是阿根廷社會任何示威活動的中心。
現在的廣場中央聳立了一座五月方碑(Pirámide de Mayo),紀念著阿根廷的獨立。另外還有個曼努埃爾.貝格蘭諾將軍(Manuel Belgrano)的紀念碑,面對廣場盡頭的總統府(Casa de Gobierno)象徵全國行政主權的中心。總統府俗稱玫瑰宮(Casa Rosada)其正好建築在當初加賴伊(Garay)選為布宜諾斯艾利斯護城堡的建地上,經歷了一段多次修葺的滄桑歷史,只細觀查下不難發現,這棟粉紅色的建築其實並不對稱。現代的總統府其實是由兩棟建築組合而成,當年中間隔了一條窄巷:一邊是總統府,另一棟是郵局總部,兩棟建築雖然相似,倒也不是完全一樣。1884年,聘請了義大利建築師塔布利里(Tamburini)負責將兩棟建築結合起來。最後這項挑戰以中間的一道拱門解決,連接了兩棟建築,並成為五月廣場正面的大門入口。這項整修工程花了許多年光陰,但都遵照同一份藍圖。於是Av. Rivadavia大道上的門廊變成典禮入口、另一個入口面對Paseo Colón大道,內部大廳分成:榮譽廳(Hall de Honor)及白色大禮堂(Salón Blanco),裡面以一組遠從米蘭運來的華麗水晶吊燈照耀;以卡拉拉白色大理石舖成的豪華階梯和仿傚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宮殿而打造的椰林庭園(Patio de las Palmeras)。從巴爾卡塞街(Balcarce)的角度來看,建築的整體並不太協調,甚至因為缺乏對稱而顯出一種「折衷主義」:北邊還有一個著名的陽台,向來是政治人士的曈景,政治界的權力象徵。之所以外觀是粉紅色,要追溯到多明哥.薩米恩托(Domingo Sarmiento)當上總統時,期盼各個政黨相處融洽,於是將他們的顏色(聯邦制者紅色,主張政治統一者白色)綜合起來象徵。現在的這棟建築從1810年的第一次國民大會(Primera Junta)就一直都是全國中央政府的行政中心。
在這棟建築裡面還有一間總統府史料館。到後頭公園可以一覽總統府的背後門牆,設計亦大多出自塔布利里。從總統府後門和公園均可以觀察到1854年時建造的泰勒海關(Aduana Taylor)遺留下來的殘垣廢墟。從正面的右邊就是里伐達維亞大道,這裡只要左轉就可以見到總統出入辦公的大門-在巴爾卡塞街(Balcarce)上,而另一邊的伊利格軒街(Yrigoyen)則是史料館的入口。如果希望更深入瞭解的話可參加由公共關係科提供的導覽:週一至週五下午15點及17點各有一場,記得帶身分證或護照最好是事先電話預約Tel:43443802
在廣場南邊有座仿傚巴黎的國會大廈-波旁宮(Palais Bourbon)打造而成的國家大教堂(Catedral Metropolitana)自1692年開始興修,分有三間殿堂、及兩側小教堂的建設進入尾聲。1727年耶穌教士布藍奇(Blanqui) 建築師從新打造了門面,改成有兩座尖塔,可惜內廳在1752年倒塌。1770就在新工程即將完成時,卻發現屋頂出現裂縫,於是決定重新修築,並由羅查(Manuel Alvarez de Rocha)負責監工。1791年時開始舉行宗教儀式,之後一直到1822年才由法國人卡特林(Próspero Catelin)和貝諾特(Pierre Benoit)樹立了現代所見的新古典風格柱廊。門楣的裝飾是由都布爾流(J. Dubourdieu)在1860至1863年間塑成;呈現十二支古希臘式圓柱,象徵著十二位門徒。此外前門還有一片浮雕,描繪雅各(Jacob)及其子荷西(José)在埃及的相見。教堂內分成五個殿堂 - 正廳為拱頂建築及一道由圓環牆壁支撐的圓頂交叉甬道(十字形耳堂),其高度達41公尺。右側的小教堂可領您通往瞻仰,放置了聖馬丁將軍遺體的陵寢,整座陵寢出自法國雕刻師貝利烏塞(Carrier Belleuse)之手。
大教堂內部裝潢成就義大利印象派:牆上文藝復興風格的壁畫出自帕里西,他美化了這裡的穹窿屋頂、祭司席、十字廳堂的兩翼和主殿。左翼是名為”出征之聖馬丁”(San Martín de Tours)的小教堂,有一座由藝術家柏爾(Víctor de Pol)所雕刻的大主教亞內羅斯(León Federico Aneiros)紀念館。其是一座以卡拉拉白色大理石及石塊堆砌而成的陵寢,在中央有這位偉大教士跪地祈禱之像。更有一組描繪耶穌受難途中所歷經之十四項事跡的畫作(Vía Crucis)出自多明尼吉尼(Francesco Domenighini)巧手(原本收藏在皮拉爾教堂),至於足下的地板是由莫拉(Carlo Morra)在1907年設計,是以威尼斯鑲嵌藝術風格在英國製造後再搬運而來。同時,歷代的阿根廷主教遺軀也都長眠在此。
穿過五月大道,與市政大樓平行有一棟典型的殖民時期建築,簡單的線條配上白色的牆面,面對著五月廣場與總統府隔空相望,這便是總督府(Cabildo)。在殖民時期,總督府乃是代表當地百姓利益的機構。英國在1806年的海軍入侵戰敗後,就是在這裡簽署降約。1810年的歷史大事記「第一次國民大會」(Primera Junta)的招開地點,而後宣佈獨立。第一棟建築是在1609年,在當初加賴伊選來建設城市的地基上,然而今日所見的樓房則是在1725年後由比安奇(Giovanni Andrea Bianchi)率領建造。整件工程在1751年完工。塔上的大時鐘是由(意大利)熱內亞鐘錶師傅巴西加魯伯(Andrea Baccigalupo)打造。
這棟樓房分成兩層,每層樓都有十一道拱門,以及正中間的一座尖塔。隨著人口的成長、布宜諾斯市的建設,總督府的建築外貌也不斷遭到改變:1879年法籍建築師貝諾特(Pedro Benoit)將其門面整修成義大利式並加高了尖塔(後來又遭拆除);1889年時為了五月大道的拓寬工程,於是將北面的三道拱門拆毀,1931年,為拓出南斜街(Diagonal Sur)又再拆毀另一邊的三道拱門。1940年建築師布斯奇亞索(Mario Buschiazzo)尊照原貌做了整修。而又在1960年時布斯第休(Alejandro Bustillo)將之拓建,從此有了現在所見的內院,可以由五月大道(Av. de Mayo)進入,及另一處入口在伊里格軒路(Hipólito Yrigoyen)。在屋內有一間「總督府及五月革命博物館」,每天下午16點提供民眾專人導覽。
讓我們回到廣場上往南斜街前進,在與Perú街的交叉口上有座出自名雕刻家荷西.索利拉之聖馬丁(José Zorrilla de San Martín)的作品,落成於1941年。羅卡紀念碑(Monumento a Julio Argentino Roca)採取大理石砌成的底牆,有兩座特別的尊大雕像分別象徵著祖國(La Patria)和勞動(El Trabajo),臺上有另一尊青銅雕成的羅卡將軍騎馬雕像(1843-1914)。羅卡將軍(1843-1914)一生豐功偉業參舉過多場戰役,諸如Cepeda戰役、Pavón戰役以及對巴拉圭之戰。阿維利亞內達(Avellaneda)戰爭時被任命為參謀,同時也利用這個職務推動了「前進沙漠」的行動。並曾兩度上任總統(1880-1886和1898-1904)。
回到廣場後,取道總都府前的Bolívar街是統稱明哲街坊(Manzana de la Luces)的地區,這整塊地區包括了Perú街、 Alsina街 Bolívar街及Moreno街。1633年耶穌會教士傳教時的居住地,傳教士在這裡搭建了無數的房舍:傳教士總部、稅務局和傳教士宅院,其中有一些至今仍還保留。1767年傳教士遭到官方驅逐,遺留的建築相繼由不同機構接管,如: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舊校址(精密科學系暨醫學院),和國大代表大廳(國民大會及立法院)。1822年時,”百眼巨人”報的記者因歷來有許多教育機構在此開示了許多智慧,故封它是「明哲街坊」。這一帶有許多令人感興趣的地下走廊,都是在十八世紀建來連結附近大樓教交通用的。原意是為了做城防,後來卻淪為走私天堂秘道。
比較出名的有聖伊格納西奧教堂(Iglesia San Ignacio)及布宜諾斯國立中學(Colegio Nacional Bs. As.)。教堂是這城市最古老的一間,現在這處聖殿已列入國家一級古蹟。由耶穌會教士克勞斯(Krauss)所建,義大利籍的比安奇(Bianchi)和普里莫里(Prímoli)共同協助。呈拉丁十字形建築,中間的主殿加上兩側的小殿堂,兩邊各有五間小教堂。至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國立中學則是布宜諾斯市最受矚目的學府,不單是因其教育水準,更因長期的傳統。其淵源可考究至十八世紀,當時的耶穌會教士成立了聖伊格納西奧高等學院,教士們被驅逐後改名為聖卡羅斯中學(Real Colegio de San Carlos)。1823年,在新生大學的庇蔭下,南方聯盟中學(Colegio de la Unión del Sud)將之改制為道德科學學院,並由米格爾.貝格拉諾(Miguel Belgrano)擔任校長。直至1863年,米特列(Mitre)下令成立布宜諾斯艾利斯中學至今。現有的建築出自建築師馬亞爾(Maillart)設計,完工於1938年。
沿著Bolívar街穿越Av. Belgrano大街後(大約400公尺)右轉取道Mexico街便是阿根廷大文學家亦是馬丁、斐野樂詩集的作者荷西.埃爾南德斯( Casa de José Hernandez)故居。馬丁、斐野樂詩集至今已翻譯成27種語言,當中包括趙雅博博士翻譯的中文版。這是棟百年的傳統建築,門面仍保持原貌,但內庭已修建成阿根廷作家文藝協會的辦公室。前國家圖書館(Ex Biblioteca Nacional) 也在同條街上,這棟建築物在1901年時本是蓋給愛國獎券行做總局的,但在完工前就先讓給了國家圖書館。其設計出自義大利建築師莫拉(Carlos Morra),是Beaux Arts藝術風格的代表性建築,簡單樸素又不失雄偉。後來圖書館在1992年被移到現址,介於奧地利街(Austria)和解放者大道(Libertador)街角。
現在讓我們回到Bolívar街上,這次往左轉到Defensa街角上,在這塊土地上接連換過許多的主人:皇室醫院(Hospital del Rey)、看守部隊司令部(Cuartel de la Partida Celadora)、雄獅警察部隊(Cuerpo de Leones de Policía),但最具盛名的是1775年時,執政黨決定將貨幣單位訂為『高價披索』(Peso Fuerte),於是在此成立了鑄幣行(Ex Casa de la Moneda),開始在這裡印製紙鈔、國庫證券和郵票。這第一家鑄幣行由科斯迪雅建築師科斯第夏(E. Costilla)監工,1881年落成後一直運作到1944年。屬於義大利式建築,對稱的樓層,內有中庭花園;結構以鐵架和鏄砌而成。四周繯繞綠地,並用多花樣的鐵欄杆做保護,目前產權隸屬於阿根廷軍方。
接下來我們將取道Defensa街直走來到Venezuela街,在469號門牌為利涅斯故居(Casa de Liniers),第一代屋主是薩拉德亞(Martín Simón de Sarratea),他是利涅斯的岳父也是倒數第二位拉普拉他河總督(Virrey del Río de la Plata)。利涅斯在1806到1809年間都住在這裡,從最原先的建築規模,現在只剩門面和幾片殘垣斷壁可讓後人追念。直得一提的英國人突發奇想入侵佔領計劃失敗後,貝倫佛特將軍(Gral. Beresford)就是在這個地方簽署降書。回到Defensa街455號是埃斯古拉之家(Casa de Maria Josefa Ezcurra),瑪利麗.埃斯古拉(María Josefa Ezcurra)是歷史上的軍事強人胡安.曼努埃爾.羅紗斯(Juan Manuel de Rosas)姻親。這棟民宅建造於1836年。正牆顯現出受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深遠影響。其兩扇式的大門,保留了殖民地時期所用的木板結構。現今樓下用做商業店面,樓上則是住家。
與Av. Belgrano大街的交叉口的羅薩里奧之聖女修道院(Basílica Nuestra Señora del Rosario)及聖多明戈僧院(Convento de Santo Domingo)在布宜諾斯市抵抗英國入侵的保衛戰上有一段歷史。僧院的教堂建於1752年,由義大利人馬塞拉(Antonio Masella)和阿爾瓦雷斯(Francisco Alvarez)繪圖及監工,其中一部分在1773年落成。當時只建了一棟尖塔,在英國二度入侵時(1807年)遭到破壞。港口人為了抵抗英國人的欽侵略在這裡挖了壕溝反擊他們,僧院裡還保存了當年李聶將軍(Liniers)從入侵者手裡奪下的大英帝國國旗。在里伐達維亞(Rivadavia)執政時期,教堂被當做「大自然歷史博物館」,由義大利植物學家法拉力(Pablo Ferrari)管理,而且還在塔頂設立了天文台。阿根廷國旗的設計人貝格拉諾(Belgrano)將軍的陵墓也供奉在此,陵寢出自義大利雕刻家西斯曼(Ettore Ximenes)之手。聖殿在1955年時曾遭祝融肆虐,許多重要設施都受到嚴重毀損,此外聖多明戈僧院也是保持完整的原始耶穌教會教堂之一。Av. Belgrano大街的命名來自同名將軍的貝格拉諾門第/卡爾門大樓( Solar de Manuel Belgrano / Edificio Calmer)介於Defensa街及Bolívar街之間。這是阿根廷國旗設計者之父多明戈.貝格拉諾(Domingo Belgrano)的故居,貝格拉諾(Manuel Belgrano)將軍于1770年出生於此(卒於1820年)。
從新回到Defensa街上,在372號是保安之家(Casa de la Defensa)同時也是國立雕刻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l Grabado)這裡曾經是用來囤積皮革的倉庫,博物館裡面收藏了眾多一世紀前及現代的雕刻作品。350號的房子是黨國元老貝納迪諾.里伐達維亞(Bernardino Rivadavia)的故居,將軍于1780年時出生在這棟房子裡面,殖民地風格搭配簡單的正門,至今窗簷口的上方還掛有舊時的防塵簾。如果您累了的話,殖民地酒吧(Bar El Colonial)就在Moreno街的轉角處,這棟房子保留了一部份珍貴的殖民地時期鏄塊,不起眼的磚塊在當年可是傳教士們用陶土和稻草烘烤而成的。時間足夠的話,在40公尺外有間安伯賽提人類種族研究館( Museo Etnográfico Juan B. Ambrosetti),這是一棟1880年的建築,由貝諾特(Pedro Benoit)負責建築監工。這裡擁有全國最完整的人類種族及人文收藏,展覽了眾多:剛多瓜西族(condorhuasi)、歐那族(ona)、特維切族(tehuelche)、瓜拉尼族(guaraní)和多巴族(toba)等…印印地安民族文化的物品。
往廣場的方向繼續回走,在與Alsina交街口有一棟沒有斜削角的房子,是殖民地以後城內的頭幾間高樓之一。稱為埃洛利亞加高樓(Altos de Elorriaga)所有的房間都是圍繞著一個大內院而建,至今仍保留從以前為眺望拉普拉塔河而建的瞭望陽台,正門的牆壁樸素,樓上還有圍了柵欄的陽台。對街上是城市博物館(Museo de la Ciudad)裡面展示了眾多過去布宜諾斯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器具。博物館有傳統的十九世紀風格,義大利和法國線條,樓下有間明星藥房(Farmacia La Estrella) 以義大利貨架擺飾,屋頂有許多由義大利人帕利西(Parisi)繪製的畫作裝飾,店內也都是。街道另一頭是1730年開始建造1754年完工的聖弗朗西斯科教堂暨修道院-聖羅克小教堂(Iglesia y 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 - Capilla San Roque)也是整體教堂區觀光路線的最後一站。修道院在二十世紀初由德國人薩克曼(Sackman)重新整修了門面,予其至今仍耀眼的日耳爾巴洛克風格。正面有象徵了聖弗朗西斯科.亞西斯(San Francisco de Asís)、喬托(Giotto)、但丁.阿利希里(Dante Alighieri)和克里斯托瓦爾.哥倫(Cristóbal Colón)等人的雕像。遺憾的是屋內有一部分的擺飾和主祭壇因為1955年的大火而付之一炬。值得一提的是,教堂為了修建動用了全球最大的地毯之一(8 X 12 m)。修道院與聖羅克小教堂有一扇內院門廊相通,每月16日均會在守護神慶典裡開放,屋內有一幅十八世紀的木材彩繪遠近馳名。為了能容納來這裡加參拜的眾多信徒,特別歸規劃出了聖弗朗西斯科庭園(Plazoleta San Francisco)。令這裡突出的是以前圍繞在五月尖碑周圍的雕像,其分別象徵了:天文、工業、地理和航海。
好萊汙影帝
真的好貼心呀...對呀..針對阿根廷的介紹網頁真是少之又少....尤其是繁體字...好感謝你呀...到那裡後, 我要按圖索驥一番, 給它好好瞧一瞧.. (H)
檸檬味の妹紙
非常感謝!!真是吸引人耶~~(F)
風吹起的舊時光
呵呵,我關於Buenos Aires的文字不多,但是照片卻一大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