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驚讚藝術----琉璃之美

你的長相影響市容
曾在台東勵馨基金會有過琉璃初體驗,進而想對琉璃珠上更進一步認識~

在"琉璃之美.doc"檔案中,提到琉璃歷史.發展.人文上與琉璃創作上的突破,以及經過許金烺先生允許下使用他的作品照片和更深入的探索琉璃世界~

如果喜歡玻璃藝術的您,請不嫌棄一起分享琉璃心得吧!!! ;-)

文件文字內容如下:
中國琉璃珠歷史
玻璃,是指熔體過冷而成固體狀態的無定形物體,一般性脆而透明。玻璃珠又稱琉璃珠,是人工產物,古文獻中有稱為「隨侯之珠」者,如東漢王充《論衡‧率性篇》曰:「魚蚌之珠,與禹貢璆琳,皆真玉珠也。然而隨侯以藥作珠,精耀如真。」《淮南子‧覽冥訓》亦謂:「隨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而富,失之而貧。」考古出土的古代琉璃珠實物頗多;被判定為戰國早期漢陽諸姬封國之一的隨國封君之墓─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便曾出土七十三顆琉璃珠,珠徑從1.5公分到2.5公分不等,珠體為藍色上嵌白色或棕色的花紋,即所謂蜻蜓眼式琉璃珠。

  春秋戰國時代的琉璃珠多呈球形,但也有呈短胖圓柱狀的,應是由管狀的琉璃珠演變而來。陜西寶雞茹家莊,洛陽中州路和龐家溝,陜西灃西及張家坡等地的西周墓,皆曾出土人造琉璃珠管,長約三公分,外表呈白、淺綠、淺粉紅等色,不透明,成份是晶體狀的二氧化硅,質地疏鬆尚未完全呈玻璃態,學界稱此人造珠管為「人造多晶石英珠」或「原始玻璃」。這是中國所見最早的玻璃器。春秋戰國時代球形琉璃珠多與管狀珠一同出土,而且還有一些呈橄欖形或稜柱形,及多角形的琉璃珠,它們應同屬一個系統。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玻璃器發展的源頭,迄今曾出土春秋戰國玻璃器的考古遺址有五十多處,遍佈於黃河、長江及珠江各流域,而以長江流域最多,長沙地區一百多座楚墓中出土有二百多件,器形除珠、管外,還有璧、瑗、環、璜、劍首、劍珥、印章等。琉璃珠直徑最小的有0.2公分,最大達4.2公分,有透明和不透明兩種;珠面上常有多組由藍色圓點和白色圓圈組成的「魚目紋」(如圖),
有的則在圓圈內外形成多彩的套色,俗稱「蜻蜓眼」。琉璃珠、管每與水晶、瑪瑙、玉、石飾件等組成串飾,佩於死者頸項、耳部或腕部﹔也有做成襦衣的,如一九九二年陝西寶雞益門村一座春秋晚期墓中便發現直徑0.1至0.15公分不等的琉璃珠一千六百多顆,散落於骨架上身處,應是琉璃珠襦無疑。

(左:七星圖紋珠 ; 右: 龍珠)
  據出土物成分分析,春秋及戰國早期的玻璃器成分較不穩定,很多琉璃珠外殼疏鬆,一捏即碎,其內裡主要為石英砂;而質地較好者則為鈉鈣玻璃,如河南省固始縣侯古堆一號墓(據考為吳王夫差之妻墓)曾出土三顆蜻蜓眼式琉璃珠,直徑約一公分,珠體為綠色,上嵌藍白兩色花紋。由於與同時期及埃及和西亞等地出土的大量琉璃珠相似,故學界多認為係由域外所傳入。戰國中晚期後,玻璃器樣式增多,而玻璃珠仍多呈球狀,少數作橄欖形或稜柱形,中穿小孔,球徑在一至二公分間,略大於戰國中期。各地所出土的玻璃器成份多為氧化鉛和氧化鋇,與歐洲或西亞所生產者截然不同,因此被認為是中國本土的產物。此期同以楚地所產最多,且多集中於長沙一帶的中下級貴族墓中,乃致有學者認為當時中國的玻璃器(特別是珠管一類飾物),最初可能還是由西亞或印度,經東南亞傳進楚地南境,後經中國本土再加以研發改造,而成為一般天然珠玉的代用品。(國立歷史博物館 轉載)

現代琉璃珠發展
在市面上有分成兩種,一種是玻璃做的,一種是陶土做的。1939年日本人在新竹設立「台灣高級玻璃公司」,因天然瓦斯及矽砂礦產地利之便,新竹一直是玻璃產業的重鎮。新竹地區之琉璃珠可說是臺灣琉璃珠之發源地,在珠形及珠體或圖紋上,都保有地方文化特色。60年代在新竹蠻盛行做琉璃,一天產出數千粒,並製作成1.6尺串聯起來的大小珠子,後來因為經濟效應、技術無法突破以及資訊不足關係,漸漸停產並在新竹失傳。(左圖:台灣早期琉璃珠1963年前)

大師級作品展示
國內算是國寶級人物-許金烺先生,已投入琉璃界有44年之久,近30年來密切與日本跨國交流與國內各大學及新竹文化中心示範教學和作品展示,可說是在教育和推動琉璃文化有相當的貢獻。以下是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介紹:(左圖:許先生的第一件藝術作品)

許金烺,新竹南寮人,13歲即進入范氏玻璃工廠,不久晉升製珠師傅。天生的玩心,他以玻璃熱塑出六件動物創作,意外撼動一般人對玻璃的刻板認知,也引爆台灣細工雕塑熱銷的產業奇蹟,許金烺順理成章成為細工雕塑創始人之ㄧ。1973年,許金烺的「臉譜」系列,開啟琉璃珠創作的先端。他的第一件琉璃珠藝術作品「國劇臉譜」,以戲劇元素融入台灣民俗文化,落實創作本土化的想法。

許金烺說過:「人的耐性有多大,成就的事情就有多大」。除在技法上研究創新,他更有寬廣的國際觀。許金烺說:「我們不只在技術這一方面鑽研,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想法跟創作,這一方面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我常常提到要有本土的創作方式,才能走入國際。」一心將玻璃藝術本土化的想法,讓許金烺很快的在國際間有了知名度,曾應邀至紐約、巴黎及日本瀨戶參加當地玻璃藝術展,2000年時更被日本聘為日本全國玻璃製作協會的指導老師;屢屢受邀參加國際玻璃細工雕塑大展,許金烺的藝術成就早已獲國際玻璃界的認同。
許金烺先生創作一生,他以玻璃創作的技能得到掌聲不絕,但他對於台灣玻璃工藝創作的領導與鼓吹,是最無法抹滅的成就。本館此次特邀許金烺先生擇其創作精品百餘件,藉藝術家的巧思,引領大家進入琉璃珠的烺烺世界。

如何欣賞琉璃珠
歐美叫琉璃珠,在日本叫蜻蜓玉,琉璃作品分串珠(歐美盛行)和單珠兩種。
串珠:注重組合設計和珠體色彩變化。
單珠:在技術和圖紋,甚至珠型都很講究,困難度也就相對的提高。

琉璃珠的品質要怎麼選擇?
1) 年代—近代的為主。
2) 珠體—看看結構是不是完整的和氣泡多不多和珠體是否氧化和切口是否完整。
3) 圖樣—清清楚楚的紋路和色彩運用,有讓人感到驚艷的感覺。

實際體驗
今年3月初,我就給自己六天的假期到台東自助旅行。因為這六天裡面的其中兩天是青輔會的「遊學台灣」原住民活動,其中有一項是與這次協辦單位-勵馨基金會結緣,認識到現代琉璃珠並參與製作。就跟一般民眾一樣,會以為琉璃是排灣族的文化,但是不盡全然。在很多國家像伊朗、埃及、美所不達米亞、敘利亞、連鄰國的日本也有文獻記載和文物。

在製作之前,指導老師有做安全及製作過程說明並告知其中的危險性。當然,老師也有示範教學。琉璃看似美麗,但是在製作過程中,只要一不小心就可能會傷害到自己。
老實說,在開窗戶但不能有風的狀況下,坐在攝氏1800度的小藍火苗前面,汗雨狂下、手也不能抖、兩手並用燒好一個單色小珠也要至少20分鐘以上(視珠子大小而定)。看老師做好像很輕鬆但實際上有他的困難度,要在玻璃還沒冷卻前做造型變化和在上面增加顏色變化,玻璃在溶化的時候是沒辦法用眼睛判別它原來的顏色是否跟要加上去的顏色適合,這必須有對色彩配對有概念的人,才能把作品主題突顯出來,那是需要具備專注、耐心、精準度高、好眼力及色彩判斷力才能做好一顆美美的作品,這也就驗證了俗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後來,遊學台灣領隊馬姐也很熱心把我們來自各縣市30位參加活動的人,一一寄回每個人作品到每個人的手中,收到自己的作品後,就想起在台東的生活還有製作琉璃體驗,對我而言,琉璃珠是不是一個物品,而是一種得來不易的回憶。

東岸和西岸風情大有不同,如果有空,不妨放慢腳步,到東部地區計畫一下自助旅行,認識和體驗到在都市沒有的文化和生活樂趣也是不錯的選擇。

結論及看法
琉璃珠不僅是代表當代的風情,也有傳遞新的技術和創作人的風格。
借由這次的專題報告─
1) 讓我們對琉璃歷史和現代藝術潮流有更豐富的認識與了解。
2) 希望政府能多多推廣藝術,讓更多人了解琉璃的美,更進而讓國家人民陶冶身心,把美學變成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3) 多辦大型藝術交流活動,讓更多國內外人知道台灣琉璃文化突破及貢獻,進一步提升國際形象和把台灣琉璃藝術推上國際舞台,期望政府少在政治上作文章,應多注意如何提升傳統藝術傳承。

琉璃相關活動
[2008年新竹市國際玻璃藝術節]預計在明年1月2號在新竹市擴大舉行,注意各大媒體新聞報導或詳情請參閱新竹市文化局網站有更詳細的內容。如果有機會到新竹看展覽的話,也可以順道到許先生的工作室參觀,我相信他一定很樂意分享他的喜悅。

Reference
許金烺先生--http://tw.myblog.yahoo.com/hsu-cl/profile
國立歷史博物館-- http://www.nmh.gov.tw/nmh_web/exhibition/exhibition_001.cfm?exhibition_id=418&ex=1
“璀璨精靈”師生作品展--http://media.hcccb.gov.tw/ebook/index.asp?ebook_i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