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秋 智利之旅

該使用者太懶還沒想好匿稱
前言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58373240

在過去幾年當中, 我有了很多的機會來到南美旅行, 我在感恩節來到了秘魯的馬丘比丘, 參加了巴西里約熱鬧的嘉年華, 穿過巴拉圭邊境讚嘆Utaipu大壩的壯麗,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與舞者跳一曲Tango, 在厄瓜多的赤道前大啖當地的美食, 但是, 我一直有一個很大的願望想要實現, 那就是

探訪復活島上神秘的模埃(Moai)石像, 以及親眼見到百內國家公園的巨大冰川

因此, 今年的感恩節, 我計畫到智利旅行, 橫跨這個狹長的國家, 拜訪這些令人心神嚮往的美景, 然而, 住在舊金山的恩奇及學長發現了我的這個行程, 他們跟我要了我的機票時間後, 馬上也訂票加入了旅行, 於是我們就一起在感恩節來到了復活島, 展開一場智利大旅行

行程一開始, 迎接我的是智利的首都聖地牙哥, 一個曾經被背包客認為沒有準備好迎接觀光客的城市, 然而, 城市就是城市, 每個城市都有它的歷史及特色, 聖地牙哥整潔的市容, 良好的治安, 讓我對智利的第一印象大好, 這裡真是個旅行的好地方

(聖地牙哥的總統府)

隔天原本計畫搭上下午的飛機前往復活島, 但是因為太晚抵達機場, 被拒絕登機, 當下的覺得世界真的是毀滅了, 機場的票務人員不斷回答我, 到月底都沒有任何有空位的飛機, 前往復活島, 這時候, 沒想到上帝開了一扇窗, LAN航空的電話客服人員Lora, 幫我找到一張突然蹦出來的折價商務艙票, 讓我加了一百元美金, 隔天早上搭著LAN航空的商務艙, 一路喝著香檳紅酒, 坐在可以180度躺平的座位來到了復活島

復活島上處處都是模埃(Moai)石像, 和學長及恩奇會面後, 我們徒步認識這個小島, 卻在路上遇見了同時台灣來的清文及他的老婆, 我們很開心的一起租了車, 一起旅行, 一起在這個小島上留下了開心的回憶

接下來回到了南美大陸, 我們馬不停蹄來到了全世界最大的大陸冰川所在地, 巴塔哥尼亞(Patagonia)的百內國家公園 (National Park Torres del Paine), 這裡的溫度雖然不低, 但是變幻莫測天氣, 時晴時雨, 時大風, 時巨浪, 衣著不足的我, 吃盡了苦頭, 我們遇到了兩個以色列來的女孩, 因為同是不會講在西班牙文的族群, 我們成了朋友, 一起在百內塔前感受南國的寒冷

兩天的百內行後, 我們來到了世界的盡頭: Punta Arenas, 在麥哲倫海峽前, 尋找著可愛的麥哲倫企鵝, 隔天, 我更進一步的來到了麥哲倫海峽的對岸, 找尋五年前新建立的國王企鵝族群, 和他們做朋友

在恩奇與學長回美國之後, 我回到了聖地牙哥, 在夜班飛機回美國前, 來到了智利諾貝爾獎詩人聶魯達最愛的城市: Valparaiso港都, 在這裡, 我走上了山丘, 遙想當年聶魯達, 是如何地喜愛著這個城市, 欣賞著山海色的美景

(站在山丘上, 這就是Valparaiso海港的鳥瞰圖)
人總在回憶中感動或後悔
持台灣護照在美國Boston辦智利簽證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58401363

在Boston用台灣護照申請智利簽證很簡單,只要準備
(1) 護照
(2) 在美國合法長期居留的簽證(綠卡, H1b + I797, F1 + I20, J1 + DS2019)

然後寫Email到智利駐Boston領事館預約, 在預約的時間親自帶上述資料到領事館辦簽證即可,辦簽證時間大約20分鐘, 當場取件, 簽證免費, 可以要求要一次或多次的簽證, 以下是領事館的地址和Email

Consulate of Chile in Boston

1 Bernardo O'Higgins Circle
Brighton, MA 02135
Telephone: (617)232-0416
Email: [email protected]
你柔情只能我擁有
狹長國度的心臟 Santiago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58401430

智利是全世界最狹長的國家, 整個國家最寬的地方不過一百四十多公里(大約是台北到台中的距離), 智利不論是那個地方, 都是背倚安地斯山脈, 面向太平洋, 連首都聖地牙哥(Santiago de Chile)也不例外, 在聖地牙哥, 只要站在高處, 很容易就可以見到終年積雪的安地斯山

從1818年智利獨立以來, 聖地牙哥做為智利的首都已有近二百年, 聖地牙哥的都市計畫也和其他拉丁美洲的殖民城市一樣, 都有一個市中心Plaza de Armas, 在Plasza de Arma的周圍就會圍繞著教堂, 總統府, 最高法院等國家的權力中心, 智利的Plaza de Arma上的教堂, 被稱為Cathedral Metropolitana, 是智利最大的教堂, 興建於十八世紀智利獨立之前, 這個教堂使用當時最流行的哥德式建築, 仿歐洲所見到的哥德式建築的教堂

天主教的系統裡, 每一個區域會受一個主教管轄, 稱為一個教區, 每個教區主教辦公或居住的教堂, 就稱為主教座堂, Cathedral metropolitana就是聖地牙哥的主教座堂, 在教堂前還可以見到幾位歷任主教的塑像

天主教的教友要進入天主教堂時, 必須要用手沾一點教堂前放的聖水, 在身上畫上十字聖號, 這個教堂一樣也有提供聖水, 使用手的型狀, 像是從上帝傳遞而來的聖水, 但很有趣的是, 有人特別拿著容器前來這個教堂裝聖水

其他Plaza de Arma的重要建築, 在聖地牙哥的Plaza de Arma也不缺, 比如說底下這個是之前舊的最高法院, 現在已經改建成博物館

或是這個是智利的議會

這個正在建築的則是智利的新的最高法院

底下這座有趣的建築, 不同於其他仿歐洲式的建築, 這棟建築古老, 卻是有著伊斯蘭風格, 在這個天主教的國家裡, 顯得格格不入, 它興建於1880年, 建築師是要建築一個模訪在西班牙Granada摩爾人的皇宮, 摩爾人是Muslim, 這建築自然是伊斯蘭的風格了, 現在這裡被智利的現代藝術學會使用

智利的總統府則不是在Plaza de Arma上, 而是在距離Plaza de Arma大約七八個block的地方

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四處飄揚的智利國旗, 威風凜凜

在廣場上, 可以看到智利前總統, 與詩人聶魯達有著同樣政治立場(左翼共產黨)的阿蘭德的塑像, 他在1973年被右翼的軍政府推翻

聖地牙哥這個城市是個多丘之地, 城市內便有許多高地, 像是Santa Lucia和 Parque Metropolitano de Santiago. 這些高地在戰爭時是軍事重地, 現在則成為居民遊憩的地點, 尤其是Parque Metropolitano de Santiago, 山丘的頂端甚至豎立一個聖母像, 在登山纜車壞掉的情況之下, 我別無選擇只能走路上山,

山波上幾乎都是碎石和黃土路, 並不容易行走, 當然我的年紀也是大了, 常常就想要放棄然後就下山了, 但每當抬頭看到山上的聖母, 就覺得終點就近在眼前了

因此, 到了山頂, 我們被賜予無限飽覽的美景, 鳥瞰聖地牙哥, 在時處初夏的智利, 背倚著百雪藹藹安地斯山仍是讓人覺得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

山頂的聖母像是在20世紀初由法國所給予, 微微張開雙手看顧著在聖地牙哥的人們
你沒有酒窩我卻醉得像條狗
桂冠詩人聶魯達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58401615

今夜我可以寫出最哀傷的詩篇。
寫,譬如說,「夜被擊碎
而藍色的星在遠處顫抖。」
晚風在天空中迴旋歌唱。

今夜我可以寫出最哀傷的詩篇。
我愛她,而有時候她也愛我。
而許多彷彿此刻的夜裡我擁她入懷。
在永恆的天空下一遍一遍地吻她。

今夜我可以寫出最哀傷的詩篇。
想到不能擁有她,想到已經失去了她。
聽到那遼闊的夜,因她不在而更遼闊。
詩遂如草原上的露珠滴落心靈。

今夜我可以寫出最哀傷的詩篇。
想到不能擁有她,想到已經失去了她。
如今我確已不再愛她。但也許我仍愛著她。

愛是這麼短,遺忘是這麼長。
因為在許多彷彿此刻的夜裡我擁她入懷,
我的心不甘就此失去她。
即令這是她帶給我的最後的痛苦,
而這些是我為她寫的最後詩篇。

聶魯達<今夜我可以寫出最哀傷的詩篇>
2012.07.08文茜世界周報/桂冠詩人聶魯達死因蹊蹺 智利重啟調查 - YouTube

看完這首詩, 很明顯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那個女人的愛, 是很深很深的愛情, 即使已經不再擁有那個女人, 但仍不甘心就此失去她

幾個意象像是夜空, 或是星子也適用的恰到好處, 一開始的被擊碎的夜, 顫抖的星, 引出了這段感情的苦

作者很努力的要脫離這種痛苦, 不斷地說服自己其實是不愛她的, 但是終究是枉然, 只好把這種失戀的痛苦釀成一首詩, 作者真的是把這種哀傷的感覺發揮的淋漓盡致. 這就是聶魯達, 智利的左派詩人,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

聶魯達(Pablo Neruda)是智利詩人, 出生在智利北部的一個小鎮, 他小時候就很喜歡寫作, 尤其是詩歌, 因為詩的精鍊, 才得已讓聶魯達將自己豐富的感情, 含蓄又不造作的融入當中,

1920年開始, 聶魯達開始將自己的詩投稿到當時雜誌上的詩歌專欄, 他的父親就如同許多人的家人一樣, 擔心聶魯達會已寫作為業, 工作不穩定, 所以極力反對他的投稿, 聶魯達的本名其實是Ricardo, 然而聶魯達卻使用筆名, 因為當初使用筆名的原因居然是為了不要讓家人發現

23歲那一年, 聶魯達被政府任命為駐緬甸的領事, 接下來數年間, 他被派駐到更多其他不同的國家, 在印尼擔任領事的期間, 認識了荷蘭裔的第一任妻子, 這段在不同國家的經歷, 增加了他的見識, 為他將來寫作的廣度, 殿定基礎,

因為長期派駐世界各國, 聶魯達也有了自己對政治的視野, 他支持蘇聯, 支持共產黨, 二次大戰後, 他當選了智利議員後, 因為鮮明的左派立場, 造成當時極右派的智利政府將他驅逐出境, 於是他逃到了蘇聯, 又到了墨西哥, 最後來到了西班牙的一個小島加納利群島(Canary island), 在那裡, 他將他的自身的故事, 以隱喻的方法寫成了一本書, 就是後來被改編成電影的” 郵差”

1953年, 右派政府取消對聶魯達的驅逐令, 他回到了智利, 繼續從事左派的運動, 聶魯達在智利找到了一批支持他政治立場的民眾, 他們的共同特色就是”勞工, 或是工資很低的人, 1970年, 他甚致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 但他後來支持另一位也是同一立場(共產黨)的候選人阿連德, 阿連德當選後, 他的政治生涯到了顛峰, 他的文學生涯也再進一步, 因為他在1971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成為第一位智利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1973年, 智利再度發生政變, 阿連德下台, 軍聶魯達再度有了危險, 他因為癌症(攝護腺癌)住進了醫院, 卻在數天之後死亡, 雖然官方已公布了死因, 但是, 進幾年的調查顯示, 聶魯達的死因目前仍待發掘

聶魯達在 智利有三個家: Santiago, Valparaiso, Isla Negra, 最容易前往的就是位在上一篇文章提過的Parque Metropolitano de Santiago. 今天在Santiago的聶魯達故居, 被改建為博物館, 提供導覽解說的服物

聶魯達是一個龜毛的人, 他的家都要由他親自動手設計, 所以他的家非常的有特色, 因為他和他的妻子身高都不高, 所以他們家大不份的房間祧高就不高. 聶魯達故居的一樓, 也就是照篇中我站的地方, 原本是一條河, 因此孽魯達才挑重這一家 然而, 現在的河留已被填回轉入地下
二樓則是Dining Room和一些其他的書,

另一編方間則充滿落地窗, 被稱為Light Room, 這個房間裡充滿著聶魯達的朋友送來的禮物

聶魯達雖然對自己龜毛, 但是一個孩子氣的詩人, 常常月初錢還沒拿到, 就已經先計畫好買一棟房子了, 很多事情都很快就做決定,

我想, 這就是詩人吧, 許多的詩人有著與生俱來的智慧, 聶魯達就是其一
怪我眼瞎分不清人狗
復活島的過去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58401644

六年多前的聖誕節, 我去了英國, 拜訪我的朋友, 威廷, 我們一起逛了倫敦的大英博物館, 那天他忘記帶相機, 但是囑咐我一定要幫他跟博物館的這個石像合照一張, 他不是一個很喜歡照相的人, 所以我非常好奇是什麼石像讓他這麼的有興趣

(引起我的朋友興趣的大英博物館的摩埃石像)

“就是這個石像, 他的名字叫做摩埃(Moai)” 威廷說著
當時我並不很記得石像的名字, 但這石像真是像極了小時候玩的電動玩具Game Boy裡馬利歐的敵人

(小時候電動玩具裡的石像怪物)

不斷打聽之下, 才瞭解這個石像, 原來是來自南美洲智利外海的一個小島, 復活島,

於是我很想去復活島, 看看這個馬利歐的敵人: 摩埃

1722年的復活節, 荷蘭探險家登上這座位在智利西方大約三千六百公里遠太平洋島嶼, 於是他給了這座島嶼一個名字, 復活島(Easter Island, 西班牙文Isla de Pascua), 由於這個孤懸在南太平洋的島嶼, 距離附近最近的島嶼也大約兩千公里, 這個孤獨島嶼, 復活島有了”世界的肚臍”的匿稱,

復活島上的居民, 據考證是來自於南太平洋的波里尼西亞(今天的大溪地, 紐西蘭, 庫克群島, 斐濟等地方), 這些地方的居民, 都是從台灣開始向東穿過南太平洋的島鍊, 行船來到復活島, 所以他們的語言, 稱為”南島語系”

因為島上的原住民幾乎都已不在(原因後面會詳述)
大約是八世紀左右, 南島語系居民來到了復活島後, 他們在這裡打漁, 種植農作物, 島上的居民開始繁盛起來, 據相信當時極盛時期的復活島, 大約有兩萬至三萬人居住在這是像是一個澎湖或是金門大小的島嶼上

大量人口發展, 造成復活島上開始有階級的區分, 祭司和貴族是較高級的居民, 而平民則是低賤的階級, 貴族和祭司於是開始命令平民興建大量的石像, 就是今天所看到的摩埃(Moai).

(摩埃石像)

因為島上居民賴以為生的漁業, 必須使用島上的樹木做材料來造船, 西元十五世紀左右, 島上僅有的樹木幾乎被砍伐怠盡, 無法提供大量漁業發展所須的木材, 造成漁業發展逐漸停頓, 島上的居民失去了主要的糧食來源, 貴族之間便開始競爭有限的資源, 貴族及平民分別的將其他的貴族所造的摩埃石像推倒, 人們開始戰爭, 連年戰爭的死傷, 造成復活島的人口下降, 島上的資源也逐漸枯竭

西元十八世紀, 是歐洲的大航海時代, 海權時代的開始, 歐洲人開始探訪世界各地, 復活島也不例外, 第一個發現復活島的西方探險家來自荷蘭, 接著又有西班牙, 英國, 及法國的探險家來到這裡, 西方的歷史開始有了復活島的記載

然而十九世紀開始, 來到這裡的美國人擄走當時島上的22名居民做為奴隸, 接著秘魯, 西班牙, 及智利人也擄走大量的居民到南美大陸上做奴工, 這些島民搭著所謂的奴隸船, 忍受著極度嚴苛的環境, 很多的島民都在船上死亡, 部份活下來的島民有機會能回去他們的家鄉復活島, 但是卻帶回來南美大陸上的致命疾病: 天花, 島上的居民對天花病毒完全無抵抗力, 天花的大流行造成復活島上僅剩150人, 但這些人仍不斷的被送到南美大陸或法屬大溪地做奴工

1899年9月9日, 智利宣布復活島為其領土, 智利視復活島為化外之地, 因此在這裡大量的放牧, 但又限制島民的行動, 終於引發了島民的抗爭, 復活島民雖然抗爭失敗, 但抗爭引起來智利政府對復活島的重視, 在1956年解除了對復活島居民的限制,

現在的復活島, 已經是一個南太平洋著名的旅遊勝地, 一路走過這段充滿血淚的辛酸歷史, 復活島民以他們的祖先為榮, 他們歡迎全世界的觀光客, 一起來拜訪這座神秘的島嶼
逆風飛行
復活島: Middle of Nowhere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58421031

南美洲外海的南太平洋上, 有一個距離南美大陸約4500公里的島嶼: 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 因為距離最近的島嶼也要約兩千多公里, 這裡可真是名幅其實的: Middle of Nowhere

(復活節島的摩埃)

在這裡, 波里尼西亞文明, 留下了璀璨的文化, 以及神秘的石像建築: 摩埃(Moai)在前一篇文章裡談到了摩埃的來源, 以及復活島的歷史, 接著就讓我們走入島上, 拜訪這座充滿石像的復活節島

復活島的石像, 在西方探險家於18世紀發現的時候, 大都已經被推倒, 現在所看到的石像的現況, 大都已被修復. 島民對於自己的文化的認同與保護, 讓我感到尊敬

(復活島上常有這種禁止踩踏摩埃的圖示, 挺有趣的)

延著海岸線, 在一個叫做 Hanga Tee的地方, 有一排八個被推倒的石像, 這些被推倒的石像, 就是摩埃一開始被發現時的樣子, 散落一地的帽子, 顯見場景的荒涼

Rano Raraku位在復活島的東部, 是一座由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口湖,

這座火山其實是當時生活在復活島上的居民, 製作摩埃的地方, 製作好的摩埃再被運送到山下不同的地點擺放, 因此在這裡可以見到大大小小不同的摩埃, 有的被埋在土裡, 有的則是被放在地上, 或站或躺,

然而, 在這個摩埃製作的工廠裡, 部份的摩埃卻是半完成品

(在山洞裡的半完成的躺著的摩埃, 仔細觀察可以見到半完成的摩埃的鼻子和下巴)

之前的文章提過, 在島上的資源不足, 島民彼此開始競爭後, 摩埃的製作也隨之停止, 因此在這條通往摩埃工廠的路上, 可以見到許多未完成的摩埃就被丟棄在路邊

摩埃這一個神秘又如此有價值的歷史文物, 為了有足夠的經費保護這樣的古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復活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人文遺產類, 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也派遣適合專長的人來協助進行保護的工作, 日本便成立一個摩埃保護委員會. 1960年的海嘯過後, 位於海邊的Ahu Tongariki的摩埃被海水崩壞, 於是日本的摩埃保護委員會便前來協助恢復原貌, 他們將十五的摩埃建築在一個新見的祭台上, 背海面山

Ahu Tongariki也可以見到許多在地面上石頭上的石雕, 這些雕刻的時間實際上是晚於崇拜摩埃的時期, 在下一篇裡便會提到這些石像上的雕刻到底是誰?

Ta Pito Kura位於復活島的北面, 在這裡可以見到島上最大的摩埃, 然而, 這尊摩埃已經傾倒

在最大的摩埃附近可以見到一個圓石, 周圍有四個小圓石, 這個圓石是做什麼的呢? 據考古發現, 只要用手觸摸圓石, 就可以增加人的力量, 但當時的我只覺
得熱

繼續往西北前行, 有一個椰子樹與沙灘混合的區域, 居然又見到排成一列的摩埃

翻過山後, 在回到Hanga Roa (復活島的唯一有人居住的城市), 途中經過了另一個遺蹟: Ahu A Kini, 這裡有唯七尊面向大海摩埃

當時的島民是從大溪地航海而來, 他們討論後才能再決定是否要進入那個新的島嶼生活, 當時第一批前來復活島的勇士們, 總共有七個, 這七個面向大海的摩埃便是繼念這七位磨埃的犧牲

除了這篇文章提到的這些景點之外, 在路邊, 海港前, 都可以見到摩埃

崇拜摩埃的文化逐漸開始改變, 這些改變便留在下一篇再和大家分享了!
此名字尚未被使用
復活島上的靈神妙藥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58421086

復活節島大概跟一個金門或是澎湖差不多大小, 整個島嶼是由數個火山噴發而形成, 島嶼的西南邊的Rano Kau國家公園很明顯就可以看到被雨水累積而成的火口湖

在15-16世紀左右, 復活島民的信仰開始轉變, 由崇拜摩埃轉變為崇拜新的神明” Make-Make (西班牙文發音是馬ㄎㄟ,馬ㄎㄟ),

(Make-Make在地上岩石的雕刻)

在火口湖旁有一個當時島上的原住民興建而成的小村莊”Orongo”

(Orongo的火山口湖)

(Orongo的村莊的遺址)

Orongo原本上島上的原住民的村莊, 每一年四月春天來臨時, 海鳥變會飛到島嶼西南方外海的小島Motu Nui產卵, 此時Orongo就會舉辦一個慶典, 比賽誰可以游泳到到Motu Nui拿到鳥蛋, 誰就得到慶典的勝利, 可以得到較多的利益, 分配到較多資源, 在某種方面來說, 這樣子的慶典或比賽可以說是參雜著政治利益的

(Orongo在島嶼上的位置與像Motu Nui的附屬島嶼)

Orongo也創造出許多有他們自己意思的文字, 在他們的石像上雕刻, 尚未解讀的文字造成我們對他們的瞭解仍是一團謎, 底下是一些當時留下來的雕刻

之後的故事, 就正如前面的文章復活島歷史篇提到的一樣, 自然資源的匱乏, 島民間的戰爭, 西方文化入侵, 島民被擄走到其他地方, 歐洲大陸的的疾病, 造成復活島文化的毀滅,

有趣的是, 四百年後, 1964年, 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的教授來到這個島做自然資源調查, 他來到了Orongo, 取了一塊土壤做分析, 並沒有發現與復活島文化相關的證據, 於是他把土壤交給Wyeth藥廠(現已被輝瑞藥廠(Pfizer)買下), 藥廠分析土壤裡的細菌成份, 居然發現土壤中的放線菌(Streptomyces)可以產生一種抑制免疫細胞反應的物質, 他們純化這種物質, 發現這種物質是一種小分子, 臨床試驗發現對減少器官移植後的免疫反應有顯著的效果, 經過美國藥物食品管制局的核可後, 他們大量生產這種藥物, 因為復活島用當地的語言發音, 名字是Rapa Nui, 所以這種藥物就被命名為Rapamycin

1980年代, 他們再度來到這個島嶼, 在這裡, Orongo, 發現這個對人類有重要貢獻藥物的地方樹立了紀念碑

當我們來到這裡時, 雖然紀念碑上的銅牌已消失, 我們仍用台灣的國旗, 讓大家知道, 復活島不只有波里尼西亞的文化, 或是閒散的小島風情, 二十世紀在這裡發現的靈神天藥, 為人類現代醫療的發展, 邁進了一大步.
蹲廁唱國歌
最後的人間仙境: 百內國家公園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58457088

國家地理頻道曾經評選世界五十個人生中必去的旅遊景點, 智利的百內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 Torre del Paine)名列其中, 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將百內國家公園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於是我終於來到智利的南部, 位在巴塔哥尼亞(Patagonia)的百內國家公園, 造訪這個最後的人間的仙境: Torre del Paine

南美洲的南部靠近安地斯山的地方, 被稱為巴塔哥尼亞(Patagonia), 一億兩千萬年前, 在這個地方有許多條冰川, 冰川切割過山領, 形成多樣性的奇岩怪石, 瀑布, 再加上遺留下來的冰河, 這個地方被巴塔哥尼亞的當地人稱為” 百內”

百內國家公園的招牌就是這個三座突起的小丘, 稱為百內塔(Torre del Paine), 一樣也是由冰河切出, 在底下這個藍色的小湖 (Laguna Azul)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百內塔的位置

除了百內塔外, 其他的山嶺很多也是由冰河切出, 底下這座山嶺稱為Los Cuernos, 也是一個冰河遺跡的例子

冰河切出的地形, 高低的落差, 當水流過就形成一個個的瀑布, 底下這張照片就是一個例子, 是百內國家公園裡一個著名的瀑布: Salto Grande

百內國家公園裡有許多條的冰河, 最容易讓人接近的就是這條Glacier Grey.

Glacier Grey在夏天融化, 融冰浮在水面上, 經過強風的吹彿, 融冰流到岸邊, 形成了美麗的Lago Grey冰河湖, 運氣好的時候, 甚至可以見到冰山坍塌的奇景呢

百內獨特的地形景觀, 也造就了這個地方特有的動物相, 比如說像下面這隻大鳥, 它的名字叫做萊奧(Rhea), 世界上有三種像底下這種無法飛行的大鳥, 在非洲的就是鴕鳥, 在澳洲的稱為鵝苗, 而在南美洲巴塔哥尼亞的就稱為萊奧

另外就是這個曾經在秘魯見過的草泥馬: 駱馬, 在巴塔哥尼亞高原上的駱馬 可大部份都是野生的喔

十萬年前, 這個地方也有著豐富的動物相, 很多當時存在的動物 現在都已絕跡, 在這裡見到的大樹懶(Milodon), 當時大量存在在巴塔哥尼亞, 因為氣候的改變, 導致環境不再適應樹懶的生活, 於是他們就從環境中消失, 1895年, 考古學家Hermann Abraham 發現大樹懶的化石, 正式確定了至這種在巴塔哥尼亞高原生存的大形哺乳類動物的存在

(發現大樹懶化石的山洞)

(大樹懶的模型)

多樣性的景觀和生物相存在於巴塔哥尼亞高原, 我終於瞭解百內國家公園真的是五十大人生必去的景點之一, 真是實至名歸
七分醉三分醒
世界的盡頭: 那些屬於麥哲倫的城市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58457232

沿著美洲大陸一路向南, 沿著太平洋沿岸, 經過高聳的安地斯山腳下的城市聖地牙哥, 經過溫泉與火山的城市Puerto Montt, 再往南沒有了公路跳上了船, 經過美麗的冰河與峽灣, 和壯觀的百內國家公園之後, 最後被一條狂風呼嘯, 巨浪濤天的峽道阻擋, 於是, 我知道, 我來到了南美的盡頭: 麥哲倫海峽

(在南美南端的城市Punta Arenas的山丘上, 遠望著麥哲倫海峽, 及海峽對岸的火地島)

費南多•德•麥哲倫(Fernando de Magallanes), 葡萄牙人, 這個遠在歐洲的航海家, 卻緊密的與這個南美盡頭的城市, 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麥哲倫出生於西元1480年, 年輕時的麥哲倫, 曾到東方有著大量香料的東印度群島(今天的印尼)服役, 造成了他對東方探險深深地著迷

(在火地島的Povenir博物館裡展覽的麥哲倫的塑像)

因為年輕時的異國經歷, 使麥哲倫深信地球是圓的, 從葡萄牙向西出發, 最終也將會回到葡萄牙, 於是他向葡萄牙國王請求, 能夠支持他向西航行探險的願望, 葡萄牙國王回絕了他, 但是西班牙國王卻欣賞他的勇氣, 決定給他船隻和人員, 給了他一筆錢, 讓他向西航行 看看美洲的西邊到底是什麼

(在火地島的Povenir博物館裡展覽的麥哲倫當年全球航行圖)

西元1519年, 麥哲倫從西班牙南部的港口賽維亞出發, 經過一個月的航行, 他們來到了阿根廷首都Buenos Aires 的拉不拉他河河口, 繼續往南, 他們努力的尋找穿越美洲的水道, 然而因為一直沒有找到這條水道, 船上的船員內鬨, 麥哲倫殺了內鬨的船員, 終於在1520年的10月21日, 麥哲倫發現了一條往西的寬闊水道, 麥哲倫海峽

海峽的四周地形不斷的變化, 忽寬忽窄, 由東往西航行時, 麥哲倫發現左岸(也就是麥哲倫海峽的南方的島嶼)上的原住民, 在晚上燃起濃濃的炊煙, 緲緲炊煙及火光, 使得南方的島嶼似乎正在燃燒, 於是麥哲倫用西班牙文給了這個島嶼一個名字: Tierra del Fuego. (Teirra在西班牙文就是Land的意思, 而Fuego是燃燒的火的意思 Tierra del Fuego就是燃燒中的土地, 中文就翻譯為”火地島”)

(麥哲倫當年的南美, 麥哲倫海峽, 與火地島的地圖)

然而, 因為不間斷的強風, 及地形的彎曲, 水道巨浪濤天, 難以航行, 終於在航行了二十天之後, 船隻駛出麥哲倫海峽, 前往太平洋, 麥哲倫發現這條前往東方的航路, 除了證明了地圓說, 更重要的是他開啟了歐洲人對南美的認識, 在智利南方, 麥哲倫海峽畔的城市, Punta Arenas的Plaza de Armas上, 就立著麥哲倫的銅像

麥哲倫海峽對岸, 火地島上的另一個城市Povenir也有著麥哲倫的木像

麥哲倫真的是深深影響著這些海峽兩岸的城市啊, Punta Arenas和Povenir, 就是兩個屬於麥哲倫的城市

(Punta Arenas和Povenir的位置)

麥哲倫為火地島的原住民帶來了西方的文化, 火地島上的原住民來自於南美大陸, 為了尋找更好的生存環境, 他們向南步行, 來到了火地島

(在火地島的Povenir模擬當年向南步行的塑像)

在火地島上的原住民, 為了抵抗寒冬和強風, 他們發展出獨特的生活方式, 包括了衣著

(火地島原住民的衣著)

火地島原住民還有個很有趣的習俗, 稱為Hain, 這個習俗據說只能男子參加, 因為他們將月亮比喻成女人, 太陽比喻成男人, 因為月亮的表面很多坑洞, 他們認為是因為代表男人勝過女人, 在女人身上打了許多的洞, 所以男人比女人強焊, 重要的習俗比如說像是XX, 只能男人參加(我自己的感覺是他們真的是非常有嚴重的性別歧視)

(導遊 和這個習俗的模擬展示窗)

大航海時代開始後, 許多的歐洲人便開始大舉移民到火地島, 及海峽北岸的Punta Arenas, 然而, 歐洲人帶來了許多病原菌, 當地的原住民對病原菌無抵抗力, 數次疾病的大流行造成原住民的大量死亡, 再加上移居當地的歐洲人與原住民競爭資源, 他們殺害了大量的原住民, 西方的天主教文化也使得原住民文化與宗教逐漸消逝, 最後在1980年代, 最後一位原住民也過世了, 現在的火地島, 已經都是歐洲的移民

不論是火地島上的Povenir, 或是海峽北岸的Punta Arenas, 都有著終年風大寒冷的亞極地氣候, 因此當地的植物景觀並不豐富, 在郊外, 大部份的植物都相當低矮, 動物也只有棉羊, 野生的駱馬, 或是灰狐狸

(野生的駱馬)

(灰狐狸)

(城市裡的植物都雕刻成這種有趣的形狀, 目的當然是為了防強風吹倒)

在世界的盡頭, 不只有狀麗的山川與冰河, 或是可愛的企鵝, 當走在前往火地島的船班的甲板上, 頂著強風, 望著前方的麥哲倫海峽, 我似乎看到了當年航行海上的麥哲倫, 與他無比的勇氣
伴我久還是棄我走
企鵝共和國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58469659

企鵝是一種大型的鳥類, 按照棲息地的不同可以分為溫帶企鵝和寒帶企鵝, 溫帶企鵝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南的南美大陸沿岸, 非洲南部及澳洲紐西蘭的沿岸, 以及附近的島嶼, 而寒帶企鵝主要則是在南極大陸, 及靠近南極大陸附近的一些島嶼(如福克蘭群島), 在智利南部的Punta Arenas以及Tierra del Fuego (火地島), 就可以見到溫帶企鵝中的麥哲倫企鵝(Magallenic Peguin),和寒帶企鵝中的國王企鵝(King Penguin)

(麥哲倫企鵝

(國王企鵝)

如同前一篇文章所講, 在大航海的時代, 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極欲找到一條不經過歐亞大陸可以到東方亞洲的海上之路, 所以在16世紀初, 他來到了南美的南端, 發現了麥哲倫海峽, 在麥哲倫海峽的沿岸, 他發現了這種身高不到一公尺的小型企鵝: 麥哲倫企鵝

麥哲倫企鵝的最大特徵, 就是背黑肚白, 還搭上一條逗趣的白色領巾, 認出他來了嗎?

麥哲倫企鵝和其他溫帶企鵝一樣, 都是喜歡移居的動物, 在南半球溫暖的夏天來臨之前, 每年九月, 一隻隻麥哲倫企鵝就會來到他們在南美洲南部(或是福克蘭群島等小島)的棲地, 準備開始進行繁殖的大事, 目前世界上的麥哲倫企鵝大約有一百五十萬隻, 超過三分之二的麥哲倫企鵝的棲息地都是在南美洲南部智利的麥哲倫海峽附近, 而在智利南部的麥哲倫海峽附近最主要可以見到麥哲倫企鵝的棲息地 就是在麥哲倫海峽上的小島: Magdalena Island和一個海岸: Seno Otway. 今天我們就是來到了Seno Otway, 這個距離Punta Arenas大約一小時車程的海岸, 來觀察可愛的麥哲倫企鵝

(Seno Otway和Magdalena Island的位置 )

當九月麥哲倫企鵝來到Seno Otway或是Magdalena Island之後, 企鵝就會開始交配, 公企鵝會抬頭發出巨大的聲音吸引母企鵝, 就像底下這張圖片裡的公企鵝一樣

大概是十月的時候, 母企鵝會產下一到兩顆蛋, 然後公企鵝和母企鵝就會輪流孵蛋, 一隻在孵蛋的時候, 另一隻就會出海補食, 直到小企鵝孵化, 這時當父母的企鵝就會繼續輪流出海, 每次出海兩三天, 輪流幫孩子帶回午餐和晚餐

(看看底下這隻企鵝準備要出海了, 不過在陸上走路的可愛模樣, 動不動就跌倒, 真的很難想像他們在海裡可是身手佼健呢)

通常麥哲倫企鵝都是早上出海補魚, 到了下午, 就會回到岸邊休息, 底下這幾隻企鵝剛補完魚, 累個半死, 趴在地上打個盹

另一邊則是看到其他的企鵝正在整理自己的羽毛, 不過他們可不需要擦乾羽毛喔, 因為成年企鵝的羽毛是防水的(幼年企鵝的羽毛不防水, 所以不能出海補食)

通常麥哲倫企鵝的棲息地大都是在有樹叢的或是沙地的海邊, 因為他們是穴居生活, 麥哲倫企鵝通常在每年九月回到棲息地之後, 會在海邊的地上挖洞, 有時也會使用現成在地上的樹洞居住, 底下這個洞裡就正好有一隻麥哲倫企鵝在休息

在陸上, 麥哲倫企鵝的天敵是海鷗及狐狸, 海鷗及狐狸會偷襲企鵝蛋, 或是小企鵝, 所以企鵝總是將蛋藏在洞穴裡, 樹洞的保護效果就比沙地的洞穴要好

(企鵝洞旁的海鷗)

到了隔年的二, 三月, 當小企鵝換了羽毛, 天氣也開始逐漸變冷, 這時適合溫帶生活的麥哲倫企鵝便開始準備要向溫暖的北方遷徙, 企鵝群開始慢慢離開Seno Otway或是Magdalena Island, 大部份的企鵝就會開始向北方的巴西, 或是智利北邊以及秘魯的沿岸移動, 準備到明年還會再回到這個他們的出生地

除了溫帶的麥哲倫企鵝之外, 在Punta Arenas的附近還可以見到寒帶的國王企鵝

國王企鵝是寒帶企鵝, 因此他們的棲地主要是在南極, 福克蘭群島, 以及南非南端, 及紐西蘭南方的海域, 然而大約在五年前, 鳥類學家有一群大約四十隻的國王企鵝移居到智利南方火地島上的Pinguino Rey. 這個族群是目前唯一在南美大陸上棲息的國王企鵝族群, 對於鳥類學家來說很容易到達, 所以吸引了大量的觀光客和鳥類學家到這裡參觀

(Pinguino rey的國王企鵝)

Pinguino Rey位在火地島上的Bahia Inutil 海灣, 在西班牙文裡, Bahia是海灣的意思, Inutil就是”無用的”, 所以這個海灣就是個”無用的海灣”, 因為當時發現這個海灣的西班牙人, 以為海灣裡風浪就會比較小, 但是這個海灣的風浪仍然很大, 對於停泊船隻之類的事情是一點用都沒有, 所以它叫做”無用的海灣” 不過對於國王企鵝來說, 這個是個完美的海灣, 所以他們才選擇這裡做棲息地

(Pinguino Rey的位置)

寒帶企鵝和溫帶企鵝最大的不同, 就是大部份的寒帶企鵝是不需要隨季節遷徙, 因此, 屬於寒帶企鵝的國王企鵝一年四季都在Pinguino Rey的棲地棲息, 國王企鵝通常是群居生活, 在Pinguino Rey的國王企鵝也是一樣, 他們都聚在一起, 即時天天吵來吵去也是住在一起

(注意看影片的一開始, 兩隻在河邊的企鵝在打架, 不知道為什麼吵起來了)

國王企鵝和麥哲倫企鵝一樣, 善於游泳,在陸地上走路卻是搖搖晃晃的, 看看底下這段影片就會知道, 從水上跳上來的國王企鵝, 我看他們爬上去的樣子真的很辛苦, 真想給他後面推一下

當然, 在水中, 國王企鵝移動可快著的呢, 一溜煙就不見了

國王企鵝小時候也是有著一層不防水的羽毛, 等到長大了才會換成防水的羽毛出海補魚, 這裡就有一隻正要換毛的國王企鵝

國王企鵝和麥哲倫企鵝一樣, 當他們要吸引配偶時, 他們也會引吭高歌, 有趣的是, 不同於麥哲倫企鵝的獨居, 群居的國王企鵝當一隻公企鵝抬頭高歌時, 其他的公企鵝就會聚過去一起抬頭, 但卻不發出聲音, 讓母企鵝不知道聲音是誰發出來的, 增加他們與母企鵝配對的機會, 結果就是一群抬著頭的公企鵝, 圍著一隻母企鵝, 看底下這段影片的最後, 一群公企鵝圍著一隻母企鵝, 但發出聲音的只有一隻喔

不然就是這張照片, 中間又有一隻公企鵝在叫了, 其他公企鵝都聚過來準備抬頭

接下來的故事呢, 就是聰明的母企鵝, 找出那一隻發出聲音的公企鵝, 然後就會跟他一起抬抬頭, 胸碰胸

偶而會把頭彎下來, 撒撒嬌

接下來呢, 就送入洞房啦, 這些就不便在blog上記載了, 哈哈

其實在Pinguino Rey的國王企鵝離我們隔著一條一點五公尺寬的小河, 要觀察他們又不要嚇到他們是很不容易的, 於是我的導遊告訴我們, 必須要坐下, 或是趴下(如果更接近的時候), 火地島到處都是棉羊, 所以地上都是棉羊的糞便, 邊要看企鵝又要躲棉羊的黃金, 大家真是辛苦了

(我在比較遠的地方坐下照的照片)

(和跟我一同看企鵝的中國人Su的合照)

Pinguino Rey吸引了大量的鳥類學家在這裡賞企鵝, 當地風大又荒涼, 就像底下這張照片一樣, 只有一個擋風的建築和一個小房屋

房屋裡住著一位會講英文的智利老先生(我都叫他企鵝先生, 他真的是智利人喔, 不過英文講的不錯真令人感動), 他說他一年中有半年住在這裡, 每天記錄國王企鵝的行為, 測量海水的溫度, 觀測當地的氣候變化, 以便做為科學家研究的資料, 像他這樣對企鵝的執著, 真是偉大

他自己還畫了許多企鵝的研究資料, 真是認真

在這個南美的極南之底, 風大又冷, 企鵝先生很努力的為這個地球生態的貢獻, 讓我感動, 也為這次南美企鵝行畫上一個完美的句點
來一斤小鮮肉
港都夜雨: Valparaiso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58469670

智利的發展是從海港開始, Valparaiso位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西北方大約兩小時車程的地方, 在大航海時代的年代, 扮演了東西交通的重要角色, 直到現在, 它仍然是智利的海軍基地

Valparaiso建立於正逢大航海時代的十六世紀晚期, 是智利中部一個濱海的城市, 智利因為位在南美洲的南部,所有由歐洲往返亞洲和北美洲西岸的船隻都必須經過Valparaiso, Valparaiso又因為擁有天然港灣的條件, 於是開始站上了世界的舞台, 十八世紀的時候, Valparaiso甚至成為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

十八世紀, Valparaiso極盛時期的當時, 擁有不同建築特色的房子被建立, 從車站出發, 走在主要道路 Avenida Pedro Montt上, 左右兩邊都是非常古老的房子, 建築間, 透出濃厚殖民時代的氣味

Valparaiso因為腹地不大, 除了海港之外, 所有的房子都往海港旁的山上興建, 為了使得山上山下的聯絡方便, Valparaiso山上與平地間, 建築了許多條Funicular (有軌的上下電車), 我從沒看過這種電車, 上面還有著眼睛, 是為了防撞嗎?

Valparaiso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城市, 除了上下山的有軌電車外, 也有許多連接天線的公車, 他們有著古色古鄉的代表, 更成為Valparaiso的標志

Valparaiso絕佳的海港位置, 使得智利的海軍將此地興建為一個軍港, 如同台灣的左營, 並將海軍基地冊設在Valparaiso. 也是在這個城市時常可以遇到在這裡工作的職業軍人的原因

Plaza Sotomayor是Valparaiso的必遊之地, 在這個地方有一個雕像, 他是智利在與秘魯海戰時的一位船長 Captain Arturo Prat. . 西元1879年, 建國初期的智利開始往北方擴張, 佔領了秘魯南方的領土, 並與玻利維亞發生戰爭, 秘魯與玻利維亞同盟, 在智利北方的Iquique發生海戰, 海戰發生時, 一艘由船長Arturo Prat. 領導的海軍船隻, 與秘魯開戰, 雖然最後Arturo 的船隻失敗, 他也因兵敗被殺, 但是這場戰爭成為智利在戰爭中的轉淚點, 自此之後, 智利節節勝利, 最後得到原屬於玻利維亞的出海口, 玻利維亞成為一個內陸國

(雕像)

(雕像的四周還刻上了對智利重要的幾場戰爭的名字)

(智利的海軍總部)

然而, 1913年中美洲的巴拿馬運河開通後, 從大西洋前往太平洋的航路被打通, 船隻再也不需繞道南美洲, 經過Valparaiso, Valparaiso開始沒落, 今天的Valparaiso成為一個觀光客的城市, 吸引著人們來探訪數世紀前智利的歷史, 懷念當時的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