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之地,北韓人民的生活

吃葡萄不吐西瓜皮
人人都渴望旅行。

有些人喜歡住在舒適寬敞的飯店、品嚐昂貴精緻的料理犒賞自己;有些人喜歡住進民宿、儘可能貼近在地,體驗當地人的生活。不管哪種方式,都是透過移動自己的腳步,親自踏上異地,寫下只屬於自己的第一手旅遊筆記。

然而,有些地方永遠都會是未竟之地。

那些地方,難以親近、難以到達,即使有機會,你也未必想透過旅行,體驗當地人的「真實生活」;你只能透過他人化做文字的經歷,一窺神秘的真實生活。

http://1.bp.blogspot.com/-UFKflE0sVrk/UocWu7lpJGI/AAAAAAAAAS8/oBrM8eUwMbQ/s1600/%E5%8C%97%E9%9F%93%E4%B8%89%E9%83%A8%E6%9B%B2.jpg圖1:三本描寫北韓生活的中文書

最近,我便透過了他者筆下的文字,到了北韓一遊。 這些文字分別是脫北者姜赫的經歷所寫成的《這就是天堂!我的北韓童年》、九歲就進了勞改營生活十年的姜哲煥的真實故事《平壤水族館:我在北韓古拉格的十年》,以及芭芭拉‧德米克訪問脫北者所寫的《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生長在北韓的人民,從小就必須接受「主體思想」,要完全效忠北韓勞動黨的偉大領袖。每個人家裡都有金日成、金正日的肖像,除了每天要擦拭保持乾淨外,掛在金氏父子的那面牆不能再掛上任何的東西,連家裡的祖先都沒有辦法和偉大領袖的肖像同掛,因為那樣褻瀆了「偉大的領袖、我們的父親」,並且定時會有人來檢查肖像是否保持整潔。社區中,每個小單位都會有人民班長,負責監督大家的言行舉止,並定時彙報。就算人民班長不在你身邊,你仍得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你不曉得你的身邊有沒有所謂的「告密者」。即使是最親的親人、最愛的情人,你也不能表達任何對偉大領袖不敬的言語、對主體思想的懷疑、對生活及政府的抱怨,更別提透露出你有想要逃離北韓的念頭。即使你一輩子完全的效忠、景仰領袖,仍有可能因為「有污點的血統」(例如50年代末期開始,受到北韓政府鼓吹而從日本歸國的朝鮮人)而被下放至勞改營。每天的生活只有做不完的勞動、永遠吃不飽的胃。

50、60年代,韓戰剛結束的時期,相較於百廢待舉的南韓,北韓似乎是個富庶的國家。但當國際政治情勢隨著冷戰開始、蘇聯解體、中國朝向資本主義路線前進,北韓失去了共產主義的盟友。隨著電力及水全面停止供應後,緊接而來的是所有的生產停滯,原有的秩序開始崩壞。90年代開始爆發嚴重飢荒,那時全國能吃的東西通通被北韓人製成食物下肚;從樹皮至青蛙,小至蚱蜢也在幾年後幾乎消失。法律變成只要有錢能賄賂官員就可以法外開恩;而為求溫飽,私人巿場開始形成,以前看不到的東西全在巿場裡可以看到,甚至國外人道救援的白米也進了巿場成為商品。飢荒全面爆發時,班上的同學越來越少,路上躺著的人越來越多,毫無情感的被以推車推進一個大坑埋葬;而在此同時,平壤的菁英階級,仍可以住在有暖氣的地方、享受著電,並且吃得飽。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gallery/images/275891/medium/1_japan_korea_lights.jpg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gallery/index.php?n=96454')
圖2:在日本、南韓夜晚一片光亮時,北韓的位置只有平壤有唯一的一點光。

當為了生存,你只能若無其事的忽略同學越來越瘦、身旁有人不斷死去這類的事情。因為只有變得麻木,你才能繼續的活下去。

你關心的,只有自己。

變得麻木的方式, 當人們開始試著在城巿中養活自己,搭著捷運在生活與生存間通勤;為了生存,日復一日的重覆行程,有時也使人變得麻木。有時候我討厭在通勤時間裡搭捷運的人們,因為大家好像變成只為了自己優先而不顧他人的人,拼命的想擠進捷運車廂或是小跑步想當人潮裡的第一個;每個人像一顆調整好的齒輪,毫無意識的自動往目的地去,而失了平常擁有的禮貌與親切。而我,也是其中之一。當生存耗去大半時間時,人就開始變得麻木而不具有同理心。

就在脫北者費盡千辛萬苦逃離北韓時,還有很多的困難橫在他們眼前。當被中國警察發現時,基於中國及北韓間微妙的政治手足關係,脫北者將被遣送回北韓;又或者是鄰人為了北韓提供的獎金、雇用脫北者的雇主因不想發放薪水在發薪前一刻而檢舉脫北者。可想而知遣送回北韓的下場不是終身待在勞改營裡便是死路一條。即使經歷千辛萬苦的偷渡終於到了南韓,也有可能因為無法融入南韓社會而鬱鬱寡歡。

或許在這些人生經歷的故事當中,有很多問題是個人力量無法改變的,但這當中同時或許也有很多事情是當你有了同理心,就能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透過這三本書,我經歷了一趟這一輩子不可能到達也不想體驗的飢荒、勞改營、逃亡的旅行。也期許自己永遠擁有「同理心」,別讓生存麻木淹沒了自己。

註:
圖1:取自誠品網路書店 (http://www.eslite.com/)的截圖拼貼。
圖2:來源:NASA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Features/EarthPerspectives/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Features/EarthPerspectives/)

文章原文出處:我們不是海上孤島 (http://lonelyless-island.blogspot.tw/)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