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convenient truth of traveling 旅遊的真面目

含著奶嘴闖天涯
包括我在內, 很多人都很愛旅遊. 背包客棧等平台上也有很多人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觀點. 出遊是一件樂事, 也對個人成長, 豐富經驗有很大的幫助. 不過近來愈來愈多人宣揚如何旅遊最好最好, 更有人神化了旅遊的方式和目的. 我看, 旅遊是一個只是活動, 在祟拜的同時不得不注意一些事實. 我覺得這對所有人都公平, 而且不會另初心者有錯誤的憧憬.

先介紹一下自己. 自大學以來, 就開始有自助旅遊. 我很愛深度遊 (能背出地圖那樣), 也很愛試不同的旅遊方式. "壯遊" (我猜是gap year?), 自遊行, 旅行團, Working Holiday; 24小時到2年; 一人遊, 二人天地, 十人團; 自編旅遊天書, 什麼都不知就出發; 沒車, 租車, 借車, 買車; 沙發衝浪, 寄住, hostel, resort; 待在全中文朋友圈, 只有自己是"外來人"; 一天去多地, 半年在一個地點; 散盡家財, 半年存很大…. 現在回到學校進修, 有空出出門.

在旅途中有很多感悟, 特別是除了遇到各式各樣的旅者, 自己也試過不同長短, 形式的旅程. 希望可以提醒一些事實, 好讓大家參考, 特別是想去長期旅行的朋友, 另加抱點怨, 就這樣…
(旅遊就是會燒錢, 多少也一樣. --Florida USA)

1. 旅遊 99.9% 是消費活動, 因為娛樂是一大成份
首先, 除了成功的 全職的旅遊工作者 以外, 沒有人有資格說旅遊很省 / 能賺. 不是工作為主的旅程(這還是旅遊嗎?) 跟本不會有收入. 要省的話, 邏輯上你不應去旅行. 不管如何窮遊, 花了錢出門就不是在省錢. 我最窮遊是 14天遊半個台灣, 才花了~2000港元. 但我在家省著用, 自己的個人支出不過才一個月$1500. 旅程中為自己提供的娛樂, 例如吃的, 買的, 去的… 通通都是要成本的好不好?
Working Holiday 的人或會說: "賺很多啊~" 我也WH 過, 單是最後5個月就存了6位數港元回家. 不過過來人一定知道, 這程度的賺錢, 不管工作是什麼, 這段期間, 有多少人能視之為"旅遊中"? (有部份時間我在旅遊區工作, 但充其量只是在那遊玩) 加上, 再存的多, 也不會比你回來後幾十年的事業多
或者有人說旅行能增廣見聞. 沒錯, 可惜不能當飯吃, 後面會提到
(什麼都可以是景點, 什麼都可以不是景點 --Yellowstone USA)

2. 沒有 "比較好" 的旅遊方式, 只有各適其適
同樣的, 我對一些很像在 hard sell, 把某種旅遊方式吹到天上有地下無的也有些反感. 就如之前提到的, 我很多旅遊方式都試過, 真的沒有哪種比另一種好很多的情況.
旅行團是很有限制, 但自駕遊不見得能控制好時間, 一人遊真的很孤單, 有朋友很易有分歧, 網上找旅伴最易被放鴿, 沙發衝浪很不好跟host的生活習慣, 旅程太趕會miss 景點, 旅程太慢也隨時因沒壓力, 等著等著最後會去不成. 度假村的貴賓享受以至屈在露營車吃幾塊錢的意大利面也是很有快樂. 同樣的, 購物團以至野營遊也有其樂趣.
我愛和旅途上的人交換旅遊的故事, 發現傳教式的 "旅遊分享" 的人實在不少. 在背包論壇也不難找到有板面滲著濃濃的 "沒做過 xxx 就不算旅行(到xxx)" 的信息. 有時真心反問: 只愛一人遊是因為找不到旅伴? 是不是不敢獨自出遊? 難道某個景點不去會死? 其他的都不是景點? 說豪華團購物團無聊的, 你做過嗎怎知不好玩? 或者, 你有錢玩得起嗎? 還是只可以負擔窮遊?(從來就不存在優劣之分. --Cody USA)
(和新相識的旅伴 car trip中 --Grand Pacific Drive AUS)

3. 自己要先成為自己喜愛的旅伴
很多人去旅行愛找伴, 我也是喜歡多人遊遠多於一人遊. 在找旅伴時, 大部份人都忽略了衡量自己是如何的一個旅伴. 想要找個好旅伴, 請先讓自己成為一個. 旅伴間的質素以至旅程的享受程度往往不是單看某一兩個個人, 而是所有參加者互相的化學反應.
另外就是自己能力夠了, 就有兩大好後果. 1) 你能吸引以及挑選優質旅伴. 記住, 你挑人, 人挑你. 沒人想照顧一個旅遊白痴或劣質旅人, 包括你在找的"隊友". 2) 能發掘潛在的好旅伴. 原因是, 好伴的能力不限於旅行知識, 但很多找伴的都只找懂旅行的…當你有能力獨立弄個好旅程, 就有更多自由找不同的人當旅伴.
去黃石遠足, 找了個不太旅行的. 但是很會拍照
南澳的無盡車路, 和兩個很會說笑又細心的旅伴一起, 時間不沈悶, 開完車倒頭小睡起來就有飯吃
找個瘋狂, 很有精力, 又愛購物的女生, 衝到美東大玩主題公園清晨看火箭升空行outlet.
當然, 也有半殘廢說想去哪, 旅伴就機票酒店通通訂好又有優惠, 我只需做地圖王.
每次的旅程中, 有些人不是旅行的料子, 但自己是就好嘛~ 一樣可以順利, 加上旅伴的不同優點, 令旅程更獨特. 所以好旅伴不用是旅遊達人(互相扶持才是合作之道. --Karratha AUS)
(拋下所有前進不一定是聰明的行動. --Marysville AUS)

4. 放下, 壯遊, 長途之旅, 說穿了就是拋下責任的旅程
再來是比較認真的議題. 現時很多人有壯遊的憧憬. WH, Backpacking, etc 長途旅行是吸引的. 我大學一畢業, 就決定了要 Gap year, 去了美國半年, 再去澳洲足兩年.
壯遊表面是改變, 實際上是拋開現實. 把現實拋開當成人生目標是危險的, 因為這是一場睹上人生的睹局.
請先不要說我危言聳聽. 先要知道, 現在生活需要資產. 不管需不需要照顧別人, 也要餵飽自己. 資產從何來? 現今基本上, 賺錢. 旅遊是消費的, 自然不大可能找到錢路. 有WH 的, 也是短暫. 再者, 有人不介意沒存什麼, 坦蕩蕩去長途旅遊. 我想看看他們經歷一些特發事件, 例如不幸家人患病之後, 如何評估後路的重要. 所以在睹的, 是長遠的經濟
殘酷的是, 旅行的種種不能當飯吃. 會找機票優惠不會為你找到工作, 増廣見聞不是増值技能. 遊記不是你的工作覆歷. 所以在睹的, 是你的前途和事業, 引伸到日後的生活水平
我是科研的. 當初WH 快完結想深造, 才知道壯遊的一些反效果. 首先, 是僱主的目光和不信任, 另外, 就是認知過時和脫節, 最麻煩是心態的回歸, 就像戒毒一般. 若不是在尾段工作期間, 抽空讀書看論文考GRE IELTS, "放假" (短暫回港) 上門拜訪老師討論, 參觀和學習, 我也不一定能像現在一樣, 回到自己的專業.
對此感受深刻也因為聽過壯遊達人的告解. 一個是家人在老去, 正在擔心日後家庭收支的 36歲美國女生. 一個是感到自己被困在基層勞工行列, 邊走邊打工的德國男生. 所以也在睹上自己的理想

不是說不能去, 但請先好好衡量自己的風險. 旅行不一定要放下什麼, 請個假即可. 旅行不像闖事業, 是不用破釜沈舟的.
(好好享受旅程中每分每秒. -- Bozeman USA)

5. 旅行是Dream, 回來才是Life, 學會move on
你問我的話, 我十分掛念過去的每一次旅程, 我也覺得在澳洲的生活不論水平以至格調都是我理想的, 相信很多人都是這樣想. 不過旅遊給你的是體驗, 不是人生. 有太多人就是太糾纏於已過去的回憶中, 患什麼 "旅遊後憒症". 坦白吧, 不就是愛上某個地方某個時刻的感覺, 過份留戀, 硬要把當刻的種種套在回家後的日子.
我的做法是把旅程, 特別是有一定長度的, 當成一個個 迷你人生. 在當刻好好活著: 一星期的只把雪道滑完, 把工作好好做上位, 盡情偷閒, etc…. 但旅程完了, 這個 "人生" 就完結了, 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樣.
然後就是要放下, 重拾心情迎接真實的生活
(心中所想就是目標, 要行動不是只在憧憬. --NYC USA)

6. 不要苦戀你的dream, 要 live your dream!
接上面, 與其回來後日日只想念旅程的種種, 不如努力當下, 讓自己在未來可以活出理想的生活? Think Forward~
常聽有個寓言, 大概是富人在海邊見到一個漁夫中午在懶懶的曬太陽, 就和他說: 你為什麼不在好天氣多打點魚? 每天多打點魚, 幾年就可以買條好漁船, 請水手. 過幾年就可以組船隊了.
漁夫就問: 那之後呢?
富人就說: 那你就可以有人幫你做事, 可以去海邊 懶懶的曬太陽了
漁夫笑說: 我不就在做這事了嗎?

一般說故事, 到這就是結束了. 說真的, 這是很消極的結局.
我的結局會是這樣加上一段 - 富人就笑說: 對, 但你也只能去海邊懶懶的曬太陽. 我除了當這個, 還可以去爬雪山, 看火山, 去看名人的表演, 等等. 總之就是可以當我想做的事. :)

所以, 請不要"努力的" 想要過你覺得舒服的旅遊式生活, 要努力上游, 面對現實, 要令自己 "能夠" 過這種生活. 這特別想說給 Working Holiday 回來的朋友.
(坦然面對前方的未知. -- Cairns AUS)

7. 享受只屬你的旅程
最後了, 就像每個人的指紋, 每個人的旅程都是獨一無二的. 計劃旅程時, 加上自己的風格. 旅程中跟著自己的心前進. 旅程後, 把學到的據為己用. 旅遊是散心, 也是一堂課堂, 學會自立, 學會合作, 學會謙虛, 學會讚美(不親自見識過, 怎知是可愛還是危險? --Sales AUS)

最後希望大家旅途愉快(又是新開始了. -- YongPyong KOREA)
靠自己你就是女王
沒有 "比較好" 的旅遊方式, 只有各適其適

很認同你的這句話

之前到了斯里蘭卡看獅子城

抱著滿心期待

得到的卻是浪費錢和看廢墟的感覺

反而是斯里蘭卡的人民給我的震撼比較大

每個人想要的都不一樣

想體驗和需求也不同

不可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