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化觀光-澳洲原民文化觀光對照台灣

擠不進的世界就別擠了
在奧地利念觀光學程時,聽了一場澳洲客座教授關於澳洲發展原住民文化觀光的分享,其實澳洲與台灣遇到的問題很相似(也許有原住民的國家都有類似問題),有幾個點我覺得可以再深入思考:

”文化”是一種生活的展現,本身是可以免費取得的,也就是說文化觀光,它是無法”直接”透過觀光賺錢的,例如:你只要走在巴黎街上,感受這城市的氛圍或是看看街頭時尚的人們,逛逛精品大道拍拍照,你就已經知道並體驗在巴黎的”時尚文化”,這些是無須付任何一毛錢的;會讓觀光客掏錢的,也許是逛街逛累了找家看起來”時尚”的咖啡館喝杯咖啡,有財力的就直接到精品店內消費(還可以炫耀這是在巴黎總店買的…等)。這些會讓觀光客掏錢的,是已經存在已久的基本商業模式,說穿了就是在香榭大道上,賣你一杯咖啡。
(咖啡文化就是一種強烈的西方文化影響東方,我們東方人已經把喝咖啡當作顯學,一種很”Chic”的文化表現?哪天我們也將喝豆漿發揚光大呢?!,喔,台灣的珍珠奶茶倒是在歐美慢慢興起)

那我們的原民文化呢? 每年接近七月,各部落豐年祭”落落長行事曆”又出現了,台灣這幾年一直大量包裝(或是消費?)以原住民文化為出發點的觀光策略,仔細想想,原住民”文化”,是在”推廣”甚麼?有真的讓觀光客掏錢嗎? 有沒有想過大量讓觀光客來看豐年祭的目的是甚麼?看了豐年祭就會了解原民文化?進而尊重? 還是原民部落從中可以獲得甚麼觀光財?(給觀光客吃、給喝、給住、給東西買),目前看來只招來一堆拼命拍照的觀光客,還有在會場外突然爆滿的臨時攤販?(也許攤販是唯一透過豐年祭有經濟效益的個體)
其實澳洲也差不多,每年有為期一星期的Festival(應該類似豐年祭),在這一星期就會有很多節目,但是也就這一星期,其實澳洲代表也坦承,還是有很多問題存在,很多原民認為文化是資產,並不想”賣”文化,(雖然他們也清楚觀光業對部落是有經濟效益的)。

再來是市場問題,原民文化推廣主要的目標客群是哪個?國際遊客?很難,要也是極少數而且多半是有學術研究背景的原因,所以主要是國內旅遊,但是在澳洲有個很弔詭的現象,大多數國內白人”不太敢”到部落來觀光,主要是”罪惡感”,因為早期就是白人有迫害原民的行為,雖然澳洲政府已經逐漸恢復原民權益,包括歸還土地,但是心理上的障礙導致國內旅客也不太碰觸部落觀光,這彷彿就進了死胡同,知道目標客群就在這,但是看得到吃不到。

唯一讓澳洲代表覺得有在成長的是藝術文化觀光,也就是原民有許多獨特的藝術天分,繪畫,雕刻..等,也可以轉換成商品,獲得實質的經濟效益,所以他們在部落裡建設藝廊Gallery,不是”手工藝品店”喔,從建築設計到藝術品陳列都維持相當的質感,讓旅客可以貼身感受原民的藝術文化,進而消費。不過,藝術文化不見得是所有觀光客都有興趣的,所以這仍然只在特定族群。而且這部分也是讓原民”每天去藝廊上班”,訪客看到的也只是展示的藝術品,對於真正原民生活圈是隔離的,完全不瞭解。

文化有相當程度的在地性,是在地生活的表現,也因如此,才可以讓各個部落發展其獨特的文化呈現,如果發展觀光,還是要回歸基本的商業模式,旅客就是要吃、要喝、要住、要買東西嘛,部落風味餐館,還是在地風格民宿,如何運用創意表現在地文化,讓觀光客透過吃、住、活動來感受,最終是要靠部落長久生活下來的智慧!至少我覺得我們的原民部落都是在依山要不就傍海的地方,無敵美景已經是先天的優勢,澳洲的原民是生活在沙漠中,很多部落還是搭帳篷或是草寮在過日子。

文化,必須要從在地認同開始,一種隨時間而累積,保存起來的精神與精隨,無法複製,更無法"打造",活化也不是商業化(台灣目前就是朝商業化在做),文化價值需要被喚醒,再來有共識,會是一種找回傳統,賦予價值,並成為在地驕傲的一種進程。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picture.php?albumid=44989&pictureid=545563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album.php?albumid=44989&pictureid=545563')
夏了夏天藍了海
文化也有古代和現代之分別.

古代的文化, 有點像博物館中的展品, 偶爾搬出來給大家看一看, 賺一點入場觀賞的費用, 這是不會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感受到的, 因為他們的距離跟我們太遠.

現代的文化是垂手可得, 走在街上, 坐在咖啡館, 在家中躺下來也可以感受到的.

原住民文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文化?
他會發光卻沒照亮我
文化也有古代和現代之分別.

古代的文化, 有點像博物館中的展品, 偶爾搬出來給大家看一看, 賺一點入場觀賞的費用, 這是不會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感受到的, 因為他們的距離跟我們太遠.

現代的文化是垂手可得, 走在街上, 坐在咖啡館, 在家中躺下來也可以感受到的.

原住民文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文化?

文化也可以是條河流的意象⋯
傳承著先人的累積 透過當代的語言展現
就像藏人央吉瑪用著自己的感覺唱著門巴族的古老歌謠⋯傳唱著

我在Alice spring 生活了三個禮拜⋯為了找工作走了大街小巷
當然 找工作只是附加行程 旅行才是主線
在巴士上你可以看到特有的honey ants巨型寫真
圖書館有許多原民研究 ⋯繪畫 旅遊 原生植物
街上有藝廊
種種跡象都彰表著⋯嗯⋯
像是在堆沙堡時被人用開玩笑的方式砸壞了
對方用個水桶裝滿沙 倒蓋在上頭 然後說~「還你⋯很抱歉!」
然後將這天訂為Sorry day…來記錄這樣的歷史⋯

文化觀光 ⋯ 賠光了文化 觀光有贏嗎???從歷史中反思吧!
天大地大媽咪最大
既然是在念觀光學程時聽到的演講,我想你一定也很熟悉 backstage/frontstage 的相關理論吧。

有一種理論,大致就是在說這些在當代社會相對弱勢的原住民團體之兩面,「前台」的是努力塑造古樸原民文化以賺取觀光財的表演面,「後台」則是真實生活面對當代經濟、社福、就業、教育、健康等問題的實際面。

同時,觀光理論也會提到觀光客對地方與原住民文化的破壞,包括觀光客的刻板期待所導致的地方與原住民之逢迎,逢迎之下恐怕就把自身原有的文化給樣版化了。但這個「前台」與「後台」的兩手策略,也不失為一種務實,讓「前台」好好地樣版化逗得觀光客呵呵笑以賺到錢,而能讓「後台」的真實生活與文化得到更多資源來建立並修補。

當然,觀光客也會質疑:我們想看到的是「真實」的原住民文化,而不是這種表演出來的「表面」原住民文化,然後嫌這個前台太過膚淺虛假,想要努力進一步走進後台挖掘「真實」,也就是觀光、文化研究、與文化保存最關心的「真實性」authenticity 議題。

然而,真實生活的「後台」真的是我們這些外來觀光客應該去看見、應該去騷擾的嗎?「前台」之所以為前台,就在於它已經委屈自己一部分逢迎了觀光客,而保護了「後台」得以不在觀光客侵擾下繼續成長茁壯;如果觀光客能夠進入「後台」看見心目中的真實,更可能發生的事情是:本來真實的「後台」一步步隨著觀光客的入侵與相應的逢迎,一點點變成「前台」,然後把真實生活的後台領域給一步步限縮。對原住民的真實生活來說,這未必是好現象。

這方面的理論直到今日都在熱烈辯論中,也隨著全球一個個不同地方的經驗研究給予更多驗證與靈感。無論如何這個辯論是好的,讓大家繼續探索理想的觀光該是什麼樣子。
這年頭感情全是走私貨
關於所謂"前台",是否就只能定義在"迎合"??

以歌舞表演為例,到倫敦看musical,是藝術文化表演吧,變成觀光客到了倫敦都會去看的,不會有人覺得那是"迎合",觀光客也並沒有一定要被逗得哈哈笑,反而覺得我看了倫敦的musical,有氣質!(當然也是觀光客自認為)

那原住民音樂舞蹈是否也可以朝這方向來發展?

那再說到其他藝術展現,繪畫雕刻...等,是否也可以用相同標準來發展?
檸檬味の妹紙
關於所謂"前台",是否就只能定義在"迎合"??

以歌舞表演為例,到倫敦看musical,是藝術文化表演吧,變成觀光客到了倫敦都會去看的,不會有人覺得那是"迎合",觀光客也並沒有一定要被逗得哈哈笑,反而覺得我看了倫敦的musical,有氣質!(當然也是觀光客自認為)

那原住民音樂舞蹈是否也可以朝這方向來發展?

那再說到其他藝術展現,繪畫雕刻...等,是否也可以用相同標準來發展?

你這想法是很好,很理想,一定會有很多困難,但是我們值得努力發展的!

不過我覺得這是一個「文化霸權」的問題,也和觀者與被觀者的權力關係息息相關。

全世界的人朝聖帝國大都倫敦,看最時尚的 musical,心嚮往之,回到國內羨慕不已,紛紛想要學習甚至畫虎不成也在所不惜,然後 musical 潮到全世界,讓全世界各地方的人羨慕帝國大都的音樂劇,卻懶得理會自己國家的老土文化,如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等。這是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面臨的嚴峻挑戰。

再說到繪畫雕刻,在拿倫敦或其他歐洲老霸權首都來說好了,歐洲的藝術史追溯得源遠流長,從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浪漫主義印象派... 一路下來可以說的故事太多(也就是他們的學院研究建制比我們早個一兩百年,先跑先贏,甚至讓許多後進國家的學院建置只能學習他們的,用他們的眼光看自己的文化),每一幅畫都有豐富的緣起脈絡風格流派與歷史定位。

那我們呢,台灣當然有本土繪畫,儘管真的發掘起來畫家一樣百花齊放,但故事不多、彼此連結不夠、歷史不深、已經說的藝術史更是不夠四通八達觸類旁通;要四通八達觸類旁通,我們願意把藝術史堂而皇之地全面連結上周邊文化底蘊最深厚的中國嗎?這是個政治問題,我們恐怕不願意,至少不像征服希臘的英國那樣願意把英國藝術史上溯到希臘羅馬,因為英國是當代 (19 世紀) 的征服者,而台灣是當代 (21 世紀) 充滿受害心理與被害妄想的可憐小島。

澳洲的原住民又面臨什麼艱鉅挑戰,這我就不熟了,無論如何這些都不容易,但都值得我們繼續努力找出一條新路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