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旅遊勵志書沒教的事

該使用者太懶還沒想好匿稱

目前書市有個專區,展示甲乙丙丁出國遊歷後寫的書,關鍵字是壯遊、找自己、夢想、勇敢、實現之類的。

書和保險套、水煎包、安全帽一樣都是商品,需要行銷包裝定位,類似的書一直源源不絕,表示有讀者買單,可見市場的確存在。

我想這反應了台灣年輕人對工作和人生的徬徨。這些書只不過是症狀,而不是病因。學校不是真實社會,而不管進入校門前或踏出校門後,基本上大環境甚少鼓勵年輕人認識自己——我要怎麼運用我的時間?過怎樣的日子我才會滿足?我是誰?

適合自己本性的生活,從來不是在賣場貨架上大量販賣的罐頭,反而比較像一小方土地,要摸索土壤氣候脾性,慢慢照料,長年累積,才見得綠意。

我覺得這些書沒什麼不好,反正年輕人多增廣見聞也是好事,但服用過度就有點像自我麻醉的嗎啡,兩腳不點地,飄飄浮浮的。

因為我很現實地說一句,這種「出國找自己」的主張,存在一個肉眼看不到的階級鴻溝。請問哪些人可以放下一切去壯遊,四處遊歷,花光銀行戶頭的最後一塊錢再爬回國的?

當然是那些可以暫時不工作的人,反正家裡不缺這份薪水。

就算不是大富大貴,起碼也是出自中產之家。如果你背著學貸,要扛家中房貸,辦公室醫院兩頭燒,咬牙照顧重病的親人,就算是三毛也得乖乖擠捷運去打卡上班,哪管撒哈拉的風花雪月。只要在電腦上按一按,買張機票飛出國,把所有煩人事丟在腦後,這麼爽快的事情,做起來真的不困難。

比這辛苦得多的是為五斗米折腰。

腳踏實地撐起一個不那麼炫的生活,熬住辦公室政治,處理難搞客戶,承擔家庭責任,在複雜的人際圈中踮著腳尖做人做事。聽起來很無趣,但為自己找到一個生活方向並持續努力,比飛出國更有挑戰性。

對,抱歉。就是因為那麼解嗨,所以才沒有大書特書的市場價值。

我不是否定旅行的意義,我只是不懂,旅行就旅行,幹什麼包裹上這些假掰的糖衣?何苦讓旅行承擔那麼多因為我們全人教育失敗而導致的徬徨?濫用青年特有的天真,鼓吹從自己住膩的地方跑到別人住膩的地方遊歷一陣子,就可以找到自己?人生通常沒那麼簡單呀孩子......

如果有這樣驚人的收穫算賺到,萬中選一.......如果沒有,豈不是讓人覺得更失落?

富小孩仗著家裡有錢,做了些本質上比窮小孩養家活口更簡單的旅遊,而取得掌聲和話語權,不但不公平,這種風氣還讓窮小孩自覺是悲催的井蛙。

簡直莫名其妙。

再說,不比過去的年代,這年頭出國機會那麼普遍,台灣護照蠻好用的,廉價航空那麼多,打工渡假、沙發衝浪、農場換宿這些以前無福消受的名堂紛紛出籠,世界越來越小,護照上蓋了幾個章,真的沒什麼好說嘴。

就算去過一百個國家,若只是充滿自溺自戀的囈語,活在自己的小圈圈,沒和當地產生有意義的深刻聯結,這種書寫到底有何價值?

我的確去過不少地方,但什麼夢想呀壯遊呀這些有的沒的,壓根兒從來沒想過。

我不覺得我是旅遊作家,我只知道我是個好奇的人。因為好奇,所以我不接受現成的觀點,我喜歡思考、分析和批判。我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說故事。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命運安排某些人和我偶然相遇,就只是為了要跟我說一個故事而已。

我也知道我喜歡食物,不但喜歡吃、喜歡煮,也喜歡了解背後的來龍去脈,對食物乘載的文化和情感,心中更是充滿謙卑和感激。

食物是人類文明的縮影,不論是蘭嶼老人招待的生魚眼珠,瑞典森林裡採的野菇,或是印度火車上喝的甜奶茶,我常常可以藉由食物聽到很多超級有趣的人生故事,有趣到我願意埋頭寫作,像毒蟲嗑藥似地大量閱讀,做足功課,因為我心中充滿分享傾訴的渴望。

旅途上,我和當地互動的方式是交換食物的故事,這是我畢生的愛好。

真心不騙。

當你出國時,你可以找一個你喜歡的方式跟當地建立聯結,你有好歌喉,那就學一首民歌或童謠;你舞藝超群,那就學幾個舞步;你喜歡下廚,那就認識當地的食材;你是搞笑天才,那就學著聽懂當地笑話的梗在哪;你自命文青,那就閱讀當地作家的書。

我還有朋友每天喝一罐不同的啤酒,研究啤酒罐上的商標,一路交了不少酒友,挺著一個啤酒肚回家。

先把壯遊之類的宏大敘事拋在腦後,找一個你自己打從心裡喜歡的方式,去和那裡的人互動,漸漸由點而線而面,實際體驗才會真切豐富而有血有肉,你的喜好或許能變成一門知識,甚至一個謀生工具。

就算都沒有,但你的確讓自己開心了,你哪有虧到?人生最難得的就是這種開心,不是嗎?而這種開心,會讓人有力氣面對勵志旅遊書通常不會寫出來的現實壓力。

人生本苦,充滿荒謬、艱辛和無可奈何。長年書寫食物故事讓我了解,不管在地球上的哪個角落,要混口飯吃,都必須流汗流淚,甚至流血。

朋友呀,千萬別忘了。人生是不回頭的單程車票,我們不管有沒有出國,其實都在旅途上。

---
大家好^^我是食物旅行家張健芳,新書終於出版了。
書寫的是餐桌食物,咀嚼的是人生滋味。
歡迎6月9日星期六下午三點來台大誠品,
參加《眾神的餐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5848)新書分享會~
寥寥清歡
我常覺得我們的人生中的成就及幸福,很多的時候是別人的成全而來的,特別是來自家人。
我離開台灣的時候,還沒有人叫我的家園是一個鬼島。和很多對現況不滿足及讓野心高度膨脹過頭的年輕人一樣,我大學畢業那年,在因緣巧合之下,來到了美國重新開始。來自一個單親的家庭,母親並没有阻止我。在離家之前她只交待我:記得,不行了就要回來。在異鄉尚末站穩腳步之前,我的兄弟姐妹沒有發任何怨言,擔當起照顧多病的媽媽。
海外的生活,雖然沒有闖的頭破血流,但咬牙嚙齒的時刻也從沒缺過。在美國這個多元文化的社會裡打混這麼多年,發覺人類的故事實在很相似,不管你在那裡生活著。
旅行對我來說是一種嗜好。它讓我增長知識,擴大我的美觀,滿足我的好奇及冒險之心。如此之己!
是生活及工作上的點點滴滴带給我人生上很多的啟發。
擦掉眼淚我依舊是王
感謝版主,說出很多我沒機會也沒能力化為文字的感想,想必版主書籍中一定也充滿不流於商業氣息的文字,有機會一定會拜讀一下。

但我覺得不用過於劃分旅行者以及在家鄉辦公室,兩者之間不是非黑即白、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光譜。我知道,從版主文字間的智慧不需要我提點此事~只是想藉此好文交流我的感想

「到一個新的地方」這件事情有時不應該只能用「旅行」二字來形容,同意版主喜歡深入了解每個地方的文化的行走方式,若是只是到一個地方走馬看花拍照打卡難免可惜。同理,我想所謂「旅行」,應是在另外一個地方「生活」比較恰當,好比在學時代時生活圈就是家裡學校附近,但有時我可能選擇搭公車回家或是走去附近公園晃晃;而當我的事業大有能力走更遠了,開始到外縣市晃晃、開始到國外晃晃,如此而已。我在家吃晚餐、在附近公園吃晚餐、在別縣市吃晚餐、在國外吃晚餐,每天都要吃晚餐不管我在哪裡,就是生活。

同意現在壯遊書籍過多、已有過度渲染商業的味道(我承認我酸葡萄憤世嫉俗又愛嫉妒XD),但是我相信人是不可能永遠活在虛榮裡,若是真心喜歡在世界走跳的人,會繼續做喜歡的事:而旅行後發現不只旅行世界上還有有趣事物的人,自然會往他喜歡的方向走去的。

畢竟太多事情,還沒做之前都會產生過度美化的幻想;而往往要真正嘗試後才會知道真實狀況是怎麼回事。所以旅行的書籍,不外乎是開啟一道門讓更多人可以嘗試、就像書店裡陳列的教畫畫的書、教吉他的書、教程式設計的書一樣,並沒有說買了學畫畫的書然後嘗試了幾張畫就必須一直做這件事下去,但學習與嘗試的當下獲得的喜悅是多麽寶貴!

我也喜歡走來走去到別縣市到國外晃晃,跟版主一樣,並不特別覺得旅行是一件多了不起的事,有些有寫出來給大家看、有些沒有,過了幾年之後根本分不出哪些有被人讚美過哪些沒有,都是閉上眼睛就會一幕幕清晰映在腦海的寶貝!!!
深知自己不討喜
說得太好了,人生就是一場短暫的旅程,不管身處何方,我們都只是匆匆的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