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t of Travel 旅行的藝術

時間會替我留下最真的人
在未來,每個人都有成名的15分鐘!─ 安迪‧沃荷

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famous for fifteen minutes" ─ Andy Warhol
Andy Warhol, Self-Portrait 1986, Tate, UK.

All art is immoral. - Oscar Wilde
一切藝術皆沒有道德可言 ─ 王爾德

藝術與時尚之間就是共存關係,兩者有著同樣的創造力。傑克‧倫敦說:「你不能等待靈感,你得去獵捕它。」

當創作者在創作一件作品時,不外乎需要的是靈感來源。在各地旅行是為了擴展視野,了解更多新的觀點,

大部分的藝術工作者會去旅行,並流連於藝術館和畫廊,尋找靈感,而當你跨領域與他人交流時,

很有可能被他人啟發,得到從來沒有的觀點,源源不絕的靈感,最終並反映在自身的作品上頭。

所以當你創作新作品時,為它注入靈魂以及新生命。
在佛羅倫斯的街頭上,也會看到不時有人在創作。
在任何時間、地點,都有人在創作,無論是用手、用聲音、用身體創作。

旅行就跟藝術創作一樣,Once beginning you won't ever stop! 如果短暫的生命,能像我在創作時一樣,

在我腦中不斷分裂的腦細胞,擁有源源不絕、揮之不去的靈感,也為這個世界添加馬卡龍式的色彩與思考。

我沒有金湯匙,可能連鐵湯匙都沒有,因此我必須自己打造一把湯匙。所以我知道,如果我想要什麼,我必須自己爭取機會。

自助旅行,靠著自己,與朋友的幫助,以及一路上遇到的善心人,不管是搭便車或是沙發衝浪,尋找最多的資源,利用少少的錢,我走出了自己的路。

讀萬卷書, 不如行萬里路。馬克吐溫說:「二十年後,你會後悔當初沒做的事多過於你所做過的。就拋出帆索吧,

離開那安全港大膽的啟程,追尋那帆裡的信風。去冒險,去築夢,去發現新事物。」

許多作家、畫家、藝術家以及哲學家,都是透過旅行來得到靈感,而靈感,來自於世界萬物,尤其是你能親身體驗它。
Paul Delvaux, Sleeping Venus 1944 現藏於英國的泰德美術館

不用站在線後面的近距離觀看畫作,是一種享受。老師帶著學生參觀,讓學生在任何的畫作前面創作,

你會看到,學生們席地而坐,開始作畫或記下筆記。世界上很多人,不停持續不斷的創作,而旅行是在腦中創作藝術,

奪不去,也拿不走。如果能透過訪問以及認識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們,將會從新的視角與態度深入不同思想的交流合作,

也無論是在街頭、藝術館或是畫廊。
"The earth" without "art" is just "eh" (註1)

旅行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百聞不如一見,世界正在寫書給你,你要不要翻頁?我們環遊世界的原因,不是為了創造回憶;

也不是為了拍照片給朋友看;也不是為了講故事給別人聽;而是為了置身其中。別忘了,腳,長在你的身上。

我享受坐火車旅行的氛圍,會遇到的就是「人」,上車後不急不徐的尋找座位,你坐下來的那一刻,

你正前方的人有可能將會是你未來的旅伴,也有可能只是你旅途中的過客,不知不覺你又認識了新朋友,

或許因為你們會去相同的城市或地點,而一起旅行,無論是哪一個,都將記憶深刻。

而你剛開始你的旅程時,你將會感到你要前往的目的地而感到無比興奮。而當火車啟動時,車窗外面那些自然風光,

會讓你感到充滿無限能量,你感到身心輕鬆,眼前的影像進入我的腦袋,轉化,呈現,都是回憶的美好畫面。

你不會注意到時間流逝,因為你感覺一切是如此的美好。然而,總有到終點站的時候,火車開始慢慢減速時,

這一段火車之旅即將告一段落,但緊接著又開始了另一段火車之旅的新篇章。

想念,正是在那個時間、那個地方、那一刻、你遇到的那些人所帶給你的感受,回味。當你回到當初地方的時候,

讓你會心一笑。但是即使在相同的地點,當初的感覺已不在,因為那些人都不在這裡了。這就是為什麼讓你回憶和懷念,

因為此時已經不是當初的那一刻。但你又會再遇到新的人,再一次經歷離別與相聚的時刻,就像當初那時候。

我的藝術行動

-------------------------------------------------------------
Artist X Designer:Interview with artist in Europe

我計劃將以北歐以及東歐國家為主要旅程 ─ 法國、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丹麥、瑞典、挪威、荷蘭。

透過訪問以及認識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及設計師們,可以從新的視角與態度深入不同思想的交流合作,包括藝術館和畫廊。

利用機會聽到其他藝術工作者的觀點,瞭解到別人是如何思考及創作他的作品。
Alexander McQueen Fashion Show at 5 bis rue Curial, Paris.

關於藝術工作者訪談的對象

巴黎藝術家 Christophe Brunnquell, 巴黎攝影師 David Bornscheuer, 奧地利音樂家 Marcus Petek,

匈牙利畫家 Anikó Róth, 斯洛伐克設計師 Elvira Golombosi, 維也納藝術家 Julischka Stengele,

維也納藝術家 Clemens Wolf, 柏林新媒體藝術家 Pe Lang, 柏林音樂家 JAYROPE, 瑞典新畫廊 Ginacinnamoni,

丹麥藝術家 Harald Havsteen-Mikkelsen, 丹麥紙雕藝術家 Peter Callesen, 德國攝影師 Michael-gelfert,

荷蘭設計師 Florentijn Hofman, 荷蘭藝術家 Just van der Loos.

此處為設計師及藝術家網站連結 (http://thewomenkim.blogspot.tw/2012/06/art-of-travel.html)

他們或許有些是名人,有些則否。他們是在小小世界的藝術工作者,不管是不是大師,他們皆用心的在世界各地的角落為藝術、

設計工作,為藝術發聲。在台灣,其實擁有多不勝數的精彩藝術家以及設計師,但似乎台灣的環境不夠支持他們,

台灣的藝術家總是過得很辛苦,不夠堅持的,就會就此消失。而堅持的,總是背負著極大的壓力。而你的錯就是,

你不夠有名氣。大家看中的就是名利,你不夠有名就等於你就沒有能力。

而你的獨立性去哪裡了?曾在台灣,跟某位知名的設計師談過「獨立性」這個問題。在台灣多數人在乎的是「名牌」,

但有人可能連這一個「名牌」的歷史背景,是什麼都不清楚。你知道,現在幫「名牌」設計的是哪一位設計師嗎?

有可能只是聽到「專家」以及;就接受所謂的「專家」或是的所有資訊;你也可以成為你自己的專家,不是嗎?

因為這種東西,不是像是學者,你必須要懂得完全的專業的背景,才能理解。

「一窩蜂」成為台灣的特性;而這種東西;不需要傳承。在國外,很多人都有自己獨立性,他們知道什麼適合;

會找尋自己合適的東西;自己建立自己的形象。台灣,不要再像蛋塔一樣,砸了自己的招牌。台灣藝術家們缺的是讓大眾認識跟了解他們,

不要讓他們就此消失。希望發現他們的才華的人,不要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Château de Versailles
凡爾賽宮的裝置藝術

《旅人 - THE Woman, that woman, the woman》:微電影

它不是一部真正的電影,關於【藝術x旅人x人文x自我】,除了會面跟訪問之外,想要呈現的是一部紀錄片,

在這影片揭露了旅行是如何帶來藝術與設計的靈感?關於藝術與藝術,設計與設計,這之間的關係與結合。

自助旅行與背包客的友誼、世界觀、以及旅人各種對於“旅行”的看法,歐洲各國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風俗民情觀點。

我不是專家,我只是個紀錄者 Become a Journalist,拿著我的小筆記,記錄下訪問的點點滴滴。

我不會去改變我原來的樣子,或是我感覺到自在的任何方式。

我就一直都是一個怪胎,所以我這一生都會是一個怪胎。

所以我必須那樣子生活,你知道的。

我不是那些人。

─ 約翰‧藍儂-

註1) designyoutrust.com

更多網誌內容請看:

__________________
原網誌來源 THE Women
http://thewomenkim.blogspot.com/

加入Facebook
The Women, 奮不顧身的旅行
https://www.facebook.com/thewomenuk
愛就瘋狂不愛就堅強
鮮少且而有深度的文章...(D)

您的故事我就謙虛的收下了,
在此表達無可名狀的感謝。
感激不敬!!
一曲橫笛
真的是滿有深度的一篇文章!
看不到未來回不到過去
激发了在办公室工作中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