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行旅觀察

間歇性精神病人

柏林是我在歐洲各大城市間很摸不透的一個地方,不如倫敦繁忙、不如巴黎浪漫優雅、不如羅馬古跡遍佈、也不如阿姆斯特丹散發出冷冽的設計感。
通常在一個城市旅遊過一兩次,就算說不出文化或人文的特色,也至少可以稍微描繪出這個城市整體的感覺或印象,但柏林對我而言很難界定出某一個特點,我想應該是因為儘憑我兩次的到訪並沒有辦法展現出他的完整風貌,也有可能是歷經世界大戰、東西德曾經分治將近30年、戰後工業蓬勃發展、文化多元等因素而讓我覺得柏林眼花撩亂、資訊量爆炸。
雖然以下是好幾年前的旅遊印象和心得,不知今日去柏林的旅客看了會不會覺得過時?時至今日大家的旅遊範圍好像也從Prenzlauer berg到Kreuzberg再到Neukölln,沒能到訪的地方請大家一起幫我更新了,希望這幾年有機會再重返一次:-D。

「舊工廠改造,Die Fabrik旅館」
2012年我拜訪羅曼蒂克大道的各大城市,在其中一站認識了一個中國人和德國人,談到旅遊計劃時我跟他們說我在德國的最後一站是柏林,離去前德國人寫了「Die Fabrik」給我,他跟我說他非常喜歡柏林這區,要柏林就要來這裡,他覺得我肯定會喜歡這個地方,叫我到了以後告訴他我的想法。離去前我們交換了mail,我問他你有facebook嗎?他搖頭,語氣中帶著一點自傲地說「我不用那種東西」,朋友中國人在一旁微笑的解釋「他覺得那種東西太美國了,他不想跟著全世界一起用。」那時侯的我對左右派、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社會運動、種族議題完全不了解,我只知道柏林圍牆隔著東西德,西德民主進步、東德經濟蕭條……世界歷史僅限於高中的教材,然而一戰、二戰、冷戰,天啊,完全不記得了,但如果對這些歷史沒有點些許概念,旅遊柏林深度或許又會不足。或許是因為這樣,老天爺把我帶去Die Fabrik,柏林最有特色的Kreuzberg十字山區。
2040892

Die Fabrik是一間由工廠改造的旅館,有單獨房型和mixed dorm,一個床位一晚才十幾歐元,因為房間的空間比其他城市大,所以不用爬上下鋪,每個人都在地面有一些空間,房價相較之下也非常的低廉。若是以現在的標準來檢視這間旅館,他絕對不是設備新穎、讓人住得舒服、又能認識來自全世界背包客的交誼廳,甚至連沖澡間都裝上省水、省電裝置,每過一段時間燈就會自動關掉,住客必須摸黑洗完,導致我覺得很像在當兵。
儘管如此,我還是愛死旅館外面的咖啡店、附近的街道、土耳其鄰居、還有清晨見證當地人一秒內貼好貼滿整面海報牆的畫面,相較於其他區域,Kreuzberg顯現出非常街頭、次文化、挑戰體制的精神,原來這裡有著David Bowie、Iggy Pop曾經表演的舞台SO36,河岸曾經有著佔領空屋的行動和精神,夜店也有著最棒的電音DJ,呼吸一口Kreuzberg的空氣,這裡是自由又混亂的柏林。
圖文不符,只是想表達這大概是我在柏林看到最乾淨的一面牆,但還是被寫上「F*ck you」,很幽默的城市,不是嗎?哈哈哈!

「柏林人的門檻」
常常在報導或書籍可以看到這樣的標題:「巴黎人的穿衣哲學」、「屬於紐約客的地方」、「倫敦人的風尚優雅」,讓我初到柏林時,也不禁疑惑著「柏林人」會是什麼樣子呢?後來看了幾本柏林的書,讀了一些柏林的文章,才發現柏林人、柏林的住客,都難以用單獨一種風格界定,自在的社會邊緣人、自信的同志族群、尚未成名的藝術家文人、痛斥新納粹份子的人們、努力開店擺攤維生的土耳其北非黎巴嫩越南臉孔,通通都是柏林人。
柏林人不需要外在標籤,需要的是自我實踐美好世界的觀念或意識,一種內化在骨子裡的獨特概念。例如Original Unverpackt,一間只賣商品、不賣包裝的商店,所有販售的香料、義大利麵、燕麥等食材,只依需求多寡售出,想買多買少都可以,自備容器來裝才是大事,2014年再訪柏林時,這裡便是我到柏林最想參觀的地方,一年後民生東路上也開了裸市集,我們也開始有了只購買自己所需、捨棄額外包裝的觀念。或是在柏林或歐洲各大城市已行之有年的剩食計劃、食物銀行,回收超市即期或賣相差即將被淘汰的食物給需要的單位或機構,或開一間剩食餐廳,減少浪費,而台灣現在也有一群人在為食物銀行、以物易物的交換,或是剩食再利用而努力。
2040895

另一種有機的柏林,在Prinzessinnengarten,這個由戰前百貨商場歷經戰後重建後,變成了柏林人的有機農園,幾年前台北市長新上任也以「城市菜園」為其中一項競選政見而遭到嘲笑,雖說在台北空氣品質不太佳,作物能否讓人安心食用是個問題,且農作面積不足以做到像柏林這樣每到夏天Prinzessinnengarten能夠減低周邊溫度,但至少我們也跟上腳步,在重商主義當道的同時,多一點對地球資源的省思,多一點對食物和弱勢族群分配議題上的關懷,減少一點塑料包裝的使用等。

上面提到的城市農園、還有接下來要說的,納粹和西德時期的柏林舊機場Tempelhof,都曾面臨到都市發展後續存問題,柏林人的選擇不是任由資本家提出都市規劃方案,趁機藉由商業炒作大賺一筆,而是拒絕資本主義過度改變城市的生活本質,上面說的城市農園,在群眾連署、網路募資下暫時擺脫市府的覬覦,而Tempelhof機場也開放成為公眾空間,而非如市府的計劃開發四分之一成社會住宅,蓋起一座座隔絕人心的水泥大樓,成為新一代的柏林圍牆,64%的反對票似乎反映出柏林市民對政策的不信任。現今民眾在柏林市區,擁有一座300公頃可以野餐、放風箏的大公園,有時也會舉辦展覽、fashion show、更是富有世界六大馬之盛名的柏林馬拉松跑者報到地點。2014年參加柏林馬拉松來到此機場報到後,我也學當地人在陽光下喝啤酒、吃咖哩香腸currywurst,看著小孩在草地上奔跑時,思考著這個城市和他的居民真是高深莫測。
2040905
柏林曾經因低廉的物價、房租,吸引歐洲青年、尚未出名的設計師、藝術家湧入,在過多人分食有限的資源下,他們要怎麼過活?難道不用拼經濟嗎?有賺錢的機會卻不要,這樣有競爭力嗎?都吃不飽了還有辦法發展文化藝術嗎?身為一個匆匆到訪的過客,老實說我也不知道。或許對他們而言,擁有天空比擁有大樓重要,擁抱有機比工業化重要,保有自我意識比接受世界潮流更為重要。柏林的前任市長Klaus Wowereit曾說過「柏林貧窮,卻性感」(Berlin ist arm, aber sexy),後來也因財政赤字被媒體嘲諷柏林「潮,但(經濟)萎靡不振」(Hip, aber schlapp),身為局外人看不出個所以然,至少我的認知是:柏林或許窮,但窮得有骨氣、有品味。

後記:陸續看到一些文章或是當地作家說他們喜歡的某些店因為漲房租,所以搬到小巷子,或哪一塊地之後可能已經被建商買起來要發展了,不知道以後會變什麼樣子。

「柏林政治觀」
如果按照國際運動賽、我國演藝圈最常聽到的口號邏輯「政治歸政治,城市歸城市」,那麼柏林必定變得索然無味,柏林近代的歷史與政治完全脫不了關係。我並不是很擅長念歷史、腦中也無法隨時存著歷史事件資料庫,2012年當我參觀柏林圍牆East Side Gallery時,只覺得這道牆居然將東西德人民分隔幾十年,兩邊的人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真的很酷。
現在想起以前的無知只能苦笑,當時怎麼會覺得圍牆「酷」呢?這道牆的存在相較於擁有遷徙自由的現今來看,根本是種泯滅人性的設計,也呈現冷戰時期的荒唐,柏林的精神指標布蘭登堡在牆之後東德那側,對西德人而言近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而試圖越過這道牆尋找自由的人們,得到的就是東德軍隊的開槍射擊。
2040910當年的馬拉松跑者,利用柏林圍牆拉筋景象

在查理檢查哨附近有一個「Die Mauer」的展,藝術家和他的團隊用全景的方式呈現當年柏林圍牆分隔東西德的模樣,身處西側的觀展者,會看到牆上的塗鴉、牆後的鐵絲網拒馬、東德的工廠,還有東柏林的最醒目的地標柏林電視塔。

2040914 2040915

展場外的查理檢查哨,也成了現在柏林的熱門參觀景點,花點錢還能跟穿軍服的工作人員合照,我的老爸曾在年輕、兩德分裂時拜訪柏林,也進了東德參觀,冷戰年代兩岸關係也緊張,如果人民去過匪區根本是滔天大罪,所以到訪東德的入境章並不會蓋在護照上,而是在一張紙上,入境時要先把西德馬克換成東德馬克等等。聽爸爸講以前東西德的旅遊經歷,再對比今日查理檢查哨,肅殺之氣已被觀光客到此一遊的笑容取而代之。
2040917
本想用一張舊照片表達查理檢查哨變化,不過那時不太會調焦距。

雖說東德常被認為經濟落後的非自由地區,不過DDR東德博物館是個非常值得參觀的地方,可能是我自己喜愛復古風的設計,或是對東德充滿無限想像,在這裡可以看到東德人穿什麼、用什麼,也可以參觀他們客廳、打開他們的抽屜,還有體驗東德人的國產車!這裡充滿濃濃的懷舊風、愛國主義,讓人從生活面認識我們在課本上看不到的東德人民。
2040924
柏林四處充滿紀念碑,時間從兩德冷戰時期再往回到二戰,世人絕不會忘記的希特勒迫害、屠殺猶太人,把猶太人關在集中營的殘忍歷史 。現今佇立在布蘭登堡門附近,佔地將近5公頃的歐洲猶太被害紀念碑,用高低大小不同的土碑來表示對當年納粹犯下罪行的省思,你能想像你走近一處森林被樹包圍的感覺,但如果包圍你的只有墓碑和黑暗呢?
時至今日,德國的社會仍然不停的在為當年挑起的戰爭、仇恨深深反省,曾經送猶太人去集中營的橋,他們立一個碑,而試圖跨越柏林圍牆被射殺的無辜青年,他們也立一個碑。歷史傷痕不是要被撫平緬懷,而是要轉化成血淋淋的教訓,融入生活、教育,告訴自己的人民,面向未來但從我們從不忘記過去,這些紀念碑、這些牆,要放在眼前永遠當作前車之鑑。
2040928

從「他回來了」看難民議題的困境和右派再度崛起的機會
幾年前德國有本暢銷小說叫做《他回來了》,台灣的出版社翻譯為《希特勒回來了》,後來也改編成了電影,內容描述希特勒沈睡了66年後在現代的柏林醒來,發現柏林一切都變了,街上都是亂七八糟的塗鴉,商店裡充滿土耳其人,帝國總理府、帝國宣傳部早已消失,也沒有人尊稱他「敬愛的元首」。不過,希特勒仍把重現德意志帝國榮耀當作首要目標,當電視台模仿秀找他出演希特勒時,他知道,新時代的宣傳機會來了,而當那些看似反串卻又出自內心的演講內容使節目受到歡迎後(再次證明他真的很擅長演講),世界是不是又會再度擁抱希特勒變成另種群眾瘋狂呢?
德國幾十年來都在為戰爭的歷史贖罪,不管那是不是出自於人民自己意願發生,從戰後重建的土耳其工人移民潮,或是近幾年接收大量難民導致社會正反意見持續交鋒。在我們的理想世界裡,愛與尊重包容可以克服一切,德國做這一切有他的歷史使命,也在國際社會間樹立了良好的典範。但亦或許是他們天生就背負著歷史包袱和原罪而不敢不做。只是樹大必有枯枝,某些難民帶來多起治安問題引發德國社會的疑慮,更可能成為某些政黨或有心人士煽動仇恨的工具,這或許也是極右派政黨AfD近年支持度持續上升的原因之一。「他回來了」讓我想起,希特勒再度地受到群眾歡迎,可能是因為那些深藏在某個角落的德意志靈魂正等著被喚醒,幾十年不得伸張的苦悶就像被悶在高壓鍋,隨時等著爆發。因為敏感,我並沒有問過德國朋友他們覺得未來這些議題該怎麼解決,倒是從在德國的中國留學生那裡,隱約感覺到德國的某些青年或許受夠了他們根本沒參與過的二戰原罪。
但願那個「他」永遠不會回來,但願這個世界能夠和平、仇恨能被化解, 但願柏林繼續美麗,因為柏林的美,就是來自於城市散發的自由、反叛、前衛、混亂、藝術、性感、貧窮、複雜、衝突,甚至左派。
2012年首次造訪柏林East Side Gallery,正沖負色彩濃得化不開。
2014年9月底為了跑柏林馬拉松再訪,布蘭登堡前的廣場正準備柏林圍牆倒塌25週年的活動,1989年真是國際情勢劇烈變化的一年。
2014跑完柏林馬拉松當晚的after party,讓一般跑者可從台下仰望來自全世界的頂級跑者。

更多旅途見聞觀察,歡迎看看旅途三小事https://www.facebook.com/threelittlethingsofjourney/
南枝向暖北枝寒
我今年2017也是要去跑柏林,加上今年已經去過3次柏林

這次要用雙腳來享受柏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