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沙漠中的世界遺產─艾本哈杜(Aït Benhaddou)

把心丟進海裡餵魚
「艾本哈杜」(Aït Benhaddou)

【阿特拉斯山脈:Atlas Mountains】

位於馬拉喀什南部的阿特拉斯山脈(Atlas Mountains),最高主峰超過四千公尺,是北非最高的山。這座巍峨壯麗的山脈,共八百公里長,盡是陡峭險峻的峽谷和荒蕪裸露的岩壁,橫貫了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及突尼西亞等多個國家。山脈的南麓即是通往撒哈拉沙漠的入口,對於北非國家是相當重要的地理屏障。

我們自馬拉喀什搭乘小巴士,準備前往沙漠邊緣的烏薩札特(Ouarzazate) 。雖然地圖上的距離看起來並不遠,不過因為惟一的路徑要翻山越嶺,穿越阿特拉斯山脈,所以需要四小時左右的車程。車子駛出市區之後,窗外的景觀驟變為空曠的山谷,路旁也冒出許多仙人掌的蹤跡,明顯地感覺到我們正往沙漠前進。

http://i36.photobucket.com/albums/e29/reminsu/DSC02094.jpg

http://i36.photobucket.com/albums/e29/reminsu/DSC02133.jpg
阿特拉斯山脈(Atlas Mountains)

【蠻荒落後的谷地】

欣賞著窗外風景的同時,我察覺到摩洛哥的鄉下地方似乎很貧窮。破舊不堪的房舍、滿天飛揚的塵土、田野間騎著驢子的居民、在河岸邊洗衣服的婦人,我們所謂的文明科技世界,跟眼前所見到的一切景象完全搭不上關係。我心想只不過從城市來到郊區,卻彷彿回到了三十年前,想不到摩洛哥的城鄉差距這麼大!

自古以來,每逢有外敵入侵,摩洛哥的原住民柏柏人總是逃往阿特拉斯山脈來避難, 因此這座山脈對於摩洛哥人民而言,具有保護他們的特別意義。至今還有許多柏柏人住在阿特拉斯山脈一帶,過著隱居山林、自給自足的生活,從他們的房舍到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依然沿襲著傳統的老舊方式。

http://i36.photobucket.com/albums/e29/reminsu/DSC02121.jpg

導遊跟我們說,這些在阿特拉斯山脈谷地裡的村莊,大部份都是柏柏人所建;他們使用當地的黏土為材質建造房屋,導引河水灌溉農田,並且飼養綿羊、山羊等牲畜,以生產奶類及製造奶油,做為主食的來源。不過經濟能力許可的村民,早就搬到都市發展去了,剩下年老或是沒有錢的人才會繼續留在村子裡。

沿途幾個零星散落的村落,像是飽經戰亂後殘留下來的廢墟,有的房子甚至沒有大門,我不禁懷疑這些住戶該不會過著沒水沒電的生活吧?可是仔細一看,淺棕色的屋頂,卻裝有小耳朵接收器,那表示至少他們有電視可以看囉!而且住在這裡的居民,除了以基本的農作維生之外,還學會做起觀光客的生意。

即使是在窮鄉僻壤的深山裡,路肩經常看到一些販售水晶、礦石、飾品的小地攤。這些乍看下無人看管的攤位,只要乘坐觀光客的巴士一停車,老闆就會不知道從何處神出鬼沒地冒出來。其實我個人偏好向這裡的攤販買東西,一來售價比市區的商店便宜很多,二來他們的生活更需要得到幫助吧!

http://i36.photobucket.com/albums/e29/reminsu/DSC02139-1.jpg
在路邊擺地攤的柏柏人

http://i36.photobucket.com/albums/e29/reminsu/DSC02341.jpg
具有摩洛哥色彩的陶器餐具

http://i36.photobucket.com/albums/e29/reminsu/DSC02289.jpg
在路邊賣弄蛇的小販,大家看了其實都不太敢接近他

【烏薩札特:Ouarzazate 】

經歷將近四個小時的漫長車程後,我們終於抵達了沙漠邊緣城市烏薩札特(Ouarzazate)。這裡海拔有一千一百公尺高,是摩洛哥進入南部沙哈拉沙漠地區的入口處。在柏柏人的方言中,烏薩札特一字有「安寧」、「平靜」之意。西元1928年,法國人看準了它重要的戰略位置,將此地建為軍事要塞,做為控制南部的基地。

由於是有規劃所建造的城市,烏薩札特市容顯得相當地整齊一致,寬廣的道路、粉紅色調的房屋、滿街林立的旅館餐廳;市區裡處處散發著渡假氣氛,完全看不出來曾經是個軍事基地。順便一提,郊區的阿特拉斯電影工作室(Atlas Film Studios),過去數十年來,許多電影都來此拍攝沙漠的場景,所以來到烏薩札特,你一定會有種眼熟的感覺。

http://i36.photobucket.com/albums/e29/reminsu/DSC02349.jpg
烏薩札特(Ouarzazate)。

【艾本哈杜:Aït Benhaddou】

距離「烏薩札特」約三十公里處的「艾本哈杜」(Aït Benhaddou),是這趟旅行中意外的驚喜。因為旅遊書上對此地介紹的篇幅不大,照片看起來也不怎麼吸引人,所以當我們在規劃行程的時候,完全忽略了這個景點。還好導遊開車載我們過來參觀,算是為今天的遊覽添加了另一波高潮。

數百年前,這裡是駱駝隊商在沙漠中的一個驛站,規模不算大,卻曾經有過非常繁榮興盛的時期。目前「艾本哈杜」村莊仍舊維持著昔日的模樣,只有少數的居民仍住在村內,經濟能力許可的民眾都已經搬遷到「瓦迪河」(wadi)對岸的新村落,不過卻遺留下完整的舊城區(Kasbah),吸引觀光客前來探訪。

http://i36.photobucket.com/albums/e29/reminsu/DSC02200.jpg

http://i36.photobucket.com/albums/e29/reminsu/DSC02245-1.jpg

http://i36.photobucket.com/albums/e29/reminsu/DSC02255.jpg

【徒步渡河】

任何人想要前往「艾本哈杜」,一定要先越過「瓦迪河」。岸邊有騎驢子過河的載客服務,可是剛好觀光客人數太多了,商家趁機獅子大開口,索取雙倍的價錢。於是導遊便要我們脫下鞋子,跟著其他遊客以徒步的方式渡河。我心裡便想「就算赤腳走過河,我們也沒帶毛巾擦腳,那豈不是今天要踩著泥巴回家?」

「我們是在非洲!........這是很特殊的經驗!」我內心這樣安慰自己。於是大家紛紛脫下鞋子、捲起褲管,戰戰兢兢地把雙腳踩進河水裡,一步一步緩緩地走向對岸。夾帶泥土的河水呈現泛黃的色澤,而且冰冷刺骨,河裡還有容易打滑的石塊。河中央最深的地方,水幾乎到我的膝蓋高,眼前幾位比較矮小的遊客,褲子早就濕透了。

突然間,河上漂著一粒粒綠色圓形的東西。我原本還想「可能橄欖從上游漂下來!」,睜大眼睛仔細一看,沒想到這些浮在水面上的「圓狀物」居然都是驢子的大便.....。咖啡色的河水加上驢糞,要說我們正赤腳走在屎尿堆裡一點都不為過,只差沒有臭味而已。除了有位老伯不小心在途中滑了一跤之外,大多數人都安全地抵達渡過這條河!

雖然徒步過河並不算太困難,可是要如何把腳擦乾淨就是個大問題了。有的遊客在岸邊找些枯葉或是稻草,勉強地將雙腳清理一下;有的人根本也不在乎,就直接穿上手中的襪子、鞋子,一副若無其事的模樣。重點是在參觀完「艾本哈杜」村落,大家還是得涉水走回去對岸。我想在今天的旅途之後,應該有人會獲得意外的禮物,那就是「香港腳」。

http://i36.photobucket.com/albums/e29/reminsu/DSC02202.jpg
大家脫下鞋子、捲起褲管徒步過河,若是矮一點的人,水最深的地方都快接近腰部了

【卡斯壩: Kasbah】

「卡斯壩」(Kasbah)一字泛指舊城、堡壘,是古代軍事將領或是皇宮貴族的指揮處兼住所,在許多阿拉伯國家都能看見功能類似的建築物。建於十一世紀的「艾本哈杜」,面臨瓦迪河,密密麻麻的屋子聚集在山坡上,山腳下並築起防禦性的城牆,將村子環繞起來,以抵抗外敵侵略。

往「艾本哈杜」城內走去,房子、牆壁、屋頂每一個角落,似乎是童話故事中臨時變出來的魔法村落,鮮紅的房舍讓人有種虛幻、不切實際的感覺,卻又真實地矗立在眼前。即使村子裡到處都能看見正在整修屋子的工人們,卻還是有多棟房屋是處於「斷壁殘垣」的情況。

這些房舍,全部採用橘紅色的泥土掺雜稻草等天然材料建造,然後再壓製成磚塊狀堆砌而成,還需要曝曬在陽光下才會變得堅硬。由於泥土的建材並不牢固,因此村內的房屋平均每兩、三年就必須重新整修,以免發生倒塌的危險。如果各位有機會前來「艾本哈杜」參觀的話,不要懷疑,這裡永遠是處於施工中的狀態。

長久以來,「艾本哈杜」一直維持著這種土法煉鋼的方式來建造房屋,並在西元1986年被列為世界遺產。登上「艾本哈杜」的高處,往城外望去,是遍佈黃土的沙丘,散發出浩瀚又帶點淒涼的荒蕪之美。電影「神鬼戰士」、「阿拉伯勞倫斯」等名片都遠道而來拍攝取景。把自己的村落租借給製片商拍攝電影,也是維修「艾本哈杜」房舍的主要經費來源。

http://i36.photobucket.com/albums/e29/reminsu/DSC02261.jpg

http://i36.photobucket.com/albums/e29/reminsu/DSC02218-1.jpg

http://i36.photobucket.com/albums/e29/reminsu/DSC02225-1.jpg

原文出處

Ricky的瑞士山居歲月 http://www.wretch.cc/blog/reminsu/11469573
學會習慣曾不習慣的習慣
Aït Benhaddou其實旁邊有橋,不用徒步渡河啦!
我以為沒了我你會慌
每次看完板上各位達人分享的遊記、照片,心中總會出現這樣一個感覺...

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