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曾經到過印度……(下)

時光是把飼料
9.想像的國界

到了Amritsar,遇到也是一群旅人,說是要去印度–巴基斯坦邊境(Wagha Border),每日的降旗時間,會有衛兵表演,我想,唉呀,運氣這麼好,一來到就有這種好機會,便和一群觀光客,搭車前往。

邊境兩邊都坐滿了人,觀眾席上真的是人山人海。而兩邊也時有叫囂。一邊喊著:「Hindustan」,一邊大喊著:「Pakistan」。這樣的吼聲很有傳染力,很像是在球賽,為支持的兩方加油似的。而看台上也還有很帥氣的衛兵可以和遊客留影;底下的表演,隨著觀眾的吼叫聲,越來越特殊。雖然是簡單的降旗儀式,還是有衛兵交接的表演,象徵兩國邊境之門打開,兩國的衛兵分別通過邊境之門交換國旗,象徵兩國友好。不過觀眾們像是在看球賽般地熱血沸騰,越喊越大聲,像是要把對方的聲音壓過去似地才算滿意。但似乎印度這方的遊客比較多。外國觀光客也在這氛圍下,跟著一起大喊著。場面熱鬧極了。

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WqcqFRcqLu0/UkNPPdMHTyI/AAAAAAAAL1A/YYswjhhulBQ/w1000-h563-no/P1030071.JPG

熱鬧的背後,有說不出來的酸楚。如果知道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紛擾,對於這國界上的種種,印度本來是由許多小王國,在英國殖民之下,成為印度聯邦,在二戰之後,1947年,因為印度聯邦的要求,也有許多民族或印度教和回教的衝突,造成印度聯邦分成信奉回教的巴基斯坦和以印度教為主的現在印度。而也因為這樣,本來在巴基斯坦上的印度教徒;還有在印度境內的回教徒,造成大量的難民遷移,要離開原本生活的村庄;而東巴基斯坦而後成為獨立的孟加拉。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i_4cG0tL8Ns/UkNPP_7-j3I/AAAAAAAAL08/VzCj7zRil4w/w1000-h563-no/P1030089.JPG

在這個給觀光客參觀,兩個互相叫勁的背後,卻是許多難民說不出來的酸楚。這個不到一小時的降旗儀式,就是整個二十世紀因為殖民主義而衍生出來的「想像的共同體」,無論是民族或是宗教,本來是同一地區生活的人們,因為「想像」,而區分出彼此,無論是想要併吞對方的「大民族主義」或是想要獨立而為之的「分離主義」,都是這些因為殖民之後人為的分割,而持續到如今的恩恩怨怨。由過去王國的解體,再來由於宗教取代人們對於共同的想像;接著是在上位的統治者,失去了王朝,在政治上必須用民族的共同、或是宗教的共同,來得到他的統治的正確、或者支持。他們應用語言的統一、血緣的正確、還有宗教的正確,來打壓、排擠非我足類的人們。而緣自於歐洲的「民族國家」風也吹到了殖民地各國,在二戰之後,失去統治能力的帝國,無法控制各殖民地的獨立。他們各自分離、他們各自要求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語言,開始要求人民要選邊站、要澄清自己的血統……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o0mvFo2S8Z0/UkNPS7X7WrI/AAAAAAAAL1M/H0pTYV5BHiE/w1000-h563-no/P1030110.JPG

而這個邊境的小小表演,就是這個悲劇的最佳體現。不知不覺之中,我們都成了統治者的玩偶,我們被迫要選擇自己的某種身份,不可以混搭風格,否則就是叛國、就是背叛自己的民族。即使他族和你說著同樣的語言、只是因為你和他,信不同的神、或是穿不同的衣服而已。
喜歡就甘願
10.雨中的大吉嶺

在印度的火車上,或許有點吵雜,有點混亂,但是這樣的混亂,反而成了印度火車的特色。沒有這樣搭過火車,就不要說你來過印度了。也或許是少上的盤纏不夠多,沒有機會搭到頭等艙,卻得到更多的機會和當地人相處。旅行,就是為了接觸和原本生活不相干的人事物。這一夜沒有睡得很好,我身邊的mp3 播放器,似乎被拿走了,在隔壁的床位中被人把玩著。印度似乎沒有什麼隱私權可言,雖然他們本意不壞,但也讓我嚇了一跳,身上的錢啊,什麼的有沒有少,仔細了檢查一遍,發現他們只是對這個感到好奇,拿去把玩一下。後來就聊開來了,他們沒有幾個人知道台灣在哪裡,趁機做了國民外交。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TmhYvco8E2w/UkNQIv5HLvI/AAAAAAAAL1k/u3twBD9-9H0/w1000-h563-no/P1020712.JPG

而印度的火車上,最讓我魂牽夢縈的是車上的叫賣聲,cha、cha的喊著,是一壺的印式熱奶茶,一個紙杯,5塊盧比,可以安定心神,讓緊張或是害怕的情緒消失。清晨四點,隔壁的大叔也睡醒了,也來一杯奶茶,整個車廂都蔓著奶茶的香氣。把玩我播放器的大叔,也再請我喝另外一杯。

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Pz2f7Rc9BFM/UkNQH4cxlxI/AAAAAAAAL1c/2UFcoFuTtyg/w1000-h563-no/P1020713.JPG

並起問我要去哪裡。外頭還是很慢,我也看不清站牌,廣播系統播報站名,我也聽不懂,也只能依靠這群印度的大叔們了。他們一直叫我放輕鬆,還沒到,到了一定會告訴我的。直到我下車時,我仍然不太相信這真的是我應該下車的地方。直到走進車站大廳,看到許多和我一樣的外國人,也正東張西望,舉棋不定時,我才確定,喔,我真的到了。



這裡是NTJ車站,要上大吉嶺,要轉搭小火車或是搭吉普車,其實我也沒有什麼頭緒。只見有兩個外國女生正在車站大廳和人殺價的樣子,於是我就過去詢問。「你們也是要去大吉嶺的嗎?我問。」他們看到非印度人,有點放心。她們點頭說是。於是我們就走到吉普車車陣之中開始殺價。一個人大約100Rs。九個人坐一台車,位置很擠,路不平,司機駕駛的技術也沒有很好。一路向上,大清晨地,看而很多小學生穿著制服走路去上看。他們制服的形狀多變,小學生們在茶園裡穿梭的樣子,真是可愛極了。雖然在車內一直撞到,很不舒服的到了。下午一點多到,和英國女孩們一起到某個hostel 入住。因為我也不知道要住哪一間,她們說這裡不錯,就一起前往了。山上很冷,又下雨的。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d6fh_5-PiIM/UkNQI4uvBWI/AAAAAAAAL1o/Pn6UttMnS8I/w1000-h563-no/P1020726.JPG

有別於山下三十度四十度的酷暑,這裡只有十五度左右。晚上氣溫更低。很難想像這裡也是印度的一部分。小鎮很安靜,雖然下著綿綿的細語。放下行囊之後,就去找餐廳吃飯。大吉嶺算是在印度、尼泊爾、中國的交界,這裡很多人長得像是中國人的樣子,害我好興奮,直接說中文起來了,才發現我會錯意了,他們聽不懂,即使是中國餐廳裡,長得像華人臉孔的,也是一句中文都聽不懂。但來這裡吃到了好久都沒吃到的豬肉炒飯。吃到豬肉都好感動,因為宗教的關係,印度境內不容易吃到牛肉(印度教的神聖動物)、也不易吃到豬肉(回教不淮吃不潔之物)。

陰雨天的大吉嶺,剛好走到車站附近時,天氣大好,看得到遠山在雲海的樣子,大為感動,加上太陽光露臉,竊喜明日會是晴天,但卻是來大吉嶺山頭的唯一一次看到太陽的樣子了。想要買小火車在山裡行走,沒想到車站人員說,現在是淡季,除非人數夠多才會發車,但這幾日陰雨不斷,不太有可能會發車了。太可惜了,沒有搭上這大吉嶺的列車。實在是很冷,我身上的衣服又單薄著,就回到旅館頂樓的餐廳,點了一壺茶,35Rs,就可以看見遠山。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Q1n5m4cBm5E/UkNQQC2LYII/AAAAAAAAL18/7WFvMJigZiM/w1000-h563-no/P1020775.JPG

滿屋子都是旅人留下來的小說,旅遊書籍。此時下午,沒有太多的遊客,只有吧台的一位英國人,年約五六十歲吧。正在和老闆聊怎麼前去尼泊爾,還有尼泊爾有什麼好玩的。說得正起勁著,我也在旁邊偷聽著。泡茶的小妹是從尼泊爾來這裡打工討生活的,她的英文說得極好,想必是和來往的旅人練習而來的吧。她說這裡的薪資挺高的,剛且要回尼泊爾也算近。我自己就坐在窗,看著遠方的風景,想著,啊,也許我可以寫一本小說,是想關於這邊境上的故事。

我放縱我的想像:

「或許這女孩是翻山越嶺,躲過邊境士兵的追查,自己來到這山城裡,恰好被老闆收留著。在這山城裡,一開始也不太會說英文,但運氣好碰上一個在此長居的美國人,沒事就用留在這裡的許多小說當教材,一點一點地開始教她英文,爾後她一有機會,就開始像過往的遊客詢問。

而寒冷的夜晚,在工作之餘,她就自己點起燈,或是晚上當班的時候,就在餐廳裡,用著蠟燭,讀起了小說。讀著讀著,她又覺得說不定自己可以寫喔。她便一行又一行,一段又一段的寫。

寫成書之後,她就是運氣這麼好,有個美國出版社的編輯來到此地旅行,她又一樣地,只要有旅客住超過三日,她就會把自己的小說拿出來給對方看。這編輯大為驚人,決定當場簽下她。她就在山裡頭等待了一個月就拿到了美國的簽證還有印度的護照呢。她謝謝老闆的照顧,她要去美國新的生活了。」



我看著那個女服務生,幫她編起了一場美麗的美國夢。在有這裡多小說存在的地方,有這邊多像英國先生來來往往說起各自的旅行經驗,各自的冒險;而且這些小說可以被旅人攜帶著、能被旅人挑選在無聊的火車飛機上殺時間的,本本都是佳作啊。如果這樣的環境下,有沒有辦法培養出高超的小說家呢?

要怎麼樣才能培養出一位出色的作者呢?是不是要有特殊的經驗?還是要有特殊的情感,又或者要語言正確?在這個以英文為主流的國際社會裡,小說仍然是以英文為大宗,而其他的語言,皆為非主流,要打入國際市場之難。這望著望女服務生。她有的是特別的身世,而又在這個遊客往來蒐集故事的房間裡,再加上她可以說尼泊爾語、印度語、還有英語。還有這滿屋子的名著小說。在這裡日日夜夜,望著外頭的霧、還有這每天來一壺世界級的好茶,這不就是一個作家午夜夢迴,作夢都想要的寫作環境嗎?
但又何必成名?她亦可以寫出她自己的生活,沒有為了什麼,就只是想寫,就只是想記錄這一切。我好想跟她說,嘿,你有沒有試著,把你的生活寫成一篇篇感人的文章啊?我好羨慕著你,羨慕著你擁有這麼特別的生活環境。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JzMtj8TIiUs/UkNQQPMbqNI/AAAAAAAAL2A/DOJkyFLtVL0/w1000-h563-no/P1020761.JPG

大吉嶺的雨,就像是為了詩人而準備的。喜歡寫作的人,無論是書寫什麼文體,或是什麼語言,肯定都有對於環境的某種要求,希望有點安靜、再有點吵雜;希望每天都可以有一杯好喝的咖啡或茶,讓茶或咖啡的香氣,激發出更多的靈感;希望窗外,可以遠眺有山或者是海,讓大自然安撫自己的心靈。有沒有這樣美好的書寫環境?外頭的雨下個不停,在大吉嶺的期間,我多留在旅舍頂樓的餐廳,喝著茶讀著書亦或寫寫東西,這裡也停留著許多旅人。或許不是旅遊的旺季,卻多了某個寧靜的感覺。雨季的大吉嶺,雲層來往快速,常常一眨眼的瞬間,雲霧又包圍了過來,在山巒起伏的茶園,本來是點綴著的雲霧,遮住了你的視線。就像在某個雲深不知處的山裡,這裡是所有創作者的聖地。

Alex Garland《The Beach》裡頭有一段,翻成中文是這樣的:「收蒐記憶,或是經驗,是我一開始旅行的目標。我想要像集郵般地,建立一個心靈的清單,可以跟著我一輩子。」

每天見我到餐廳泡茶的尼泊爾小妹,她見我大背包都整裝好,便問我,還會再回來嗎?我學印度男生把頭左右晃了一下,做了一個不置可否的表情。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mmqezcth7YE/UkNQNG0FY8I/AAAAAAAAL1w/vaGA0FIaceI/w1000-h563-no/P1020729.JPG

我很想再回來,但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地方還沒去,而時間就又這樣的有限,很難說這一生還有沒有機會再回來?或許是一期一會吧。每到一個景點,總帶著這樣的心情告訴自己,或許,這一輩子,眼前的風景,就這樣看過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就像蒐集郵票一樣,每個景點,每個人,只留下一個記憶就夠了。人生怎麼可能不說再見呢。旅行的時候,就是學習更多取捨。很多東西都想買,但你帶不走;很多地方你想要多加停留,但是不行;或是你停留某點長些,就等於放棄前方未知的風景。每天都在做這樣的決定。也是做人生重要決定的練習吧。

她問我,明年還會回來嗎?我想著明年就在某個地方上班吧。能留下的就只是記憶而已。我們拍照,我們寫遊記,就是希望這樣美好的記憶,可以有別的方式保留下來,讓自己,或是讓其他的人,也可以感受到某些。雖然像瞎子摸象,無論是照片或文字,也都只是旅行中的一個小小部分而已。今天要搭長途的火車,再轉車去佛祖頓悟的地方。
在搖晃的車陣中,我抄了一段關於旅行的文字:「所有旅行者的第一個最重要的事:不要問為什麼,你不會走入印度教的寺廟問:『為什麼你要對著牛膜拜?』你四周看看,搭上車,習慣它,接受它。」
含著奶嘴闖天涯
11.超現實旅行

在大吉嶺的數天之中,因為陰雨綿綿,只能躲在餐廳裡,哪裡也不想去,也因此遇上了幾本好書,在餐廳裡泡茶看書,無意看到艾可(Umberto Eco)的書《Faith in Fakes: Travel in hyper-reality》:一開始就寫著關於迪士尼還有美國3D蠟像館。說起這些人工的環境、歷史的再現、還有各種年代各種建築風格混搭的四不像豪宅。書中把這樣的現像稱之為「hyper-reality」一種超乎現實的過於真實。譬如迪士尼的海盜屋或是野生動物園,都比現實更真。「迪士尼能帶給我們的真實,比大自然給的,還要逼真。」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03OJrxbN_eA/UkNTZDZ6wII/AAAAAAAAL2U/iDHp2aaOIx8/w317-h563-no/P1020667.JPG

這讓我想到在鹿野苑,看到佛祖向弟子們傳道的雕像。五六千年前的東西,我們怎麼模仿?一切都只能想像著。我們無法再現語言、衣著、聲音。一點也不真實的虛假旅行。印度是佛教徒的聖地,鹿野苑是佛陀頓悟後,第一次公開講座的地方。這裡主要是來看眾多的廟宇,還有四到六世紀時,某國王信佛教,在此興建許多寶塔等,而後被穆斯林的入侵者給破壞,如今也僅剩下斷垣殘壁。這裡大概就見證佛教在印度的興衰史。這裡還有藏傳佛教、日本佛教、中華佛教所蓋紀念性質的寺廟。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M-msYRGiOLM/UkNTYh6Vj_I/AAAAAAAAL2Q/tFDBC2XUGF0/w1000-h563-no/P1020677.JPG

這些一座座的寺廟,都無法再度呈現佛祖向弟子們的傳道景象。而這些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建築風格的佛寺,走個十公尺,就像是搭上飛機走入了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地域。這裡再也不是佛祖的傳教之地了,這裡荒蕪地僅僅只有混搭風格的廟,就像當初的國王一樣,蓋寶塔是紀念佛祖,而傾頹的寶塔,卻成了後世認為的古蹟,是佛祖傳道的見證。來到這裡無論是旅人、或是來朝聖者,他們是為何而來?這裡早已感受不到任何關於佛祖傳道的氣息了。佛教在這裡成為異教徒的宗教,我們要在這個現實世界中所旅行著,還是要在我們想像之中,佛陀在此傳教。每個廟都宣稱他們所在的位置,才是佛陀當年的所在之處,每一間廟都強調自己是唯一無二的正統,是佛祖的代言人。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aD8pccdIsT8/UkNTvzaKBsI/AAAAAAAAL2k/lJIgGR0VhZ8/w317-h563-no/P1020649.JPG

我感受不到任何一絲絲佛祖的氣息,但他在此地卻又無比的真實,在每一間廟「存在」著。



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j3LbgICjuHc/UkNUnUs3NZI/AAAAAAAAL3A/QjFDWd9NG00/w1000-h563-no/P1030244.JPG

來德里,一定要來這間廟Akshardham Temple (http://www.akshardham.com/)!

喔,這根本就不是廟,而是宗教界的Disney Land。說是Disneyland 一點也不誇張,佔地極大,可以玩一整天,另外,它也完全符合Eco所說的「超現實」。這個寺廟進去是免費的。但是這裡的安檢,大概是全印度最嚴格的,比機場還要嚴格。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NpndqkywJIc/UkNUnpwfliI/AAAAAAAAL3E/oylPMZDC6Vg/w317-h563-no/P1030243.JPG

一般的旅行團也不會帶遊客來這裡。裡頭的雕刻之細緻,比起各個城堡、寺廟還要來得華麗堂皇。就像Eco所說的,是綜合印度的各種特色建築於一體,把印度的宗教融為一體。裡頭雖然是免費的,但不能拍照,只能購買他所提供的照片或是有專員為旅客拍照留念。裡面還有3D的故事劇場,講述這為上人(宗師)從小十二歲到成人的故事(似曾相識?很像佛陀加上耶穌的成長故事);劇場還不只一種,還有好多廳。有的是說明印度古文明的由來,世界上許多重要的東西,通通都是來自印度的喔,諸如此類的。

主廟的周圍有許多栩栩如生的浮雕,例如大象群,還有獅子打群架、瞎子摸象的印度版寓言故事,也有印度教的浮雕。對了,加價125Rs,就可以觀賞恆河流堿的聲光秀,搭船觀看印度文明發展。甚至有IMAX等級的大螢幕介紹他們的上師生平。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G3GRLJi8S10/UkNUm4FIx7I/AAAAAAAAL28/aEIsFZOFhVI/w1000-h563-no/P1030242.JPG

整個地方只強調「Love and Peace」,愛與和平,還以為來到了Woodstock的音樂節。上師很厲害,都不用喝水、也不用吃飯,不穿衣服,打赤腳的橫越喜馬拉雅山,比橫越阿爾卑斯山的拿破崙還厲害。原來這位上師才是最早登上聖母峰的人,不用食物、不用喝水、不用穿衣服也不會冷。真是太讓人敬佩了!內部比起迪士尼之類的遊樂園收費還要合理,食物和水的價錢也不會比較貴,更不會有些工作人員要你捐錢,這裡讓我覺得直得學習。比起台灣的佛陀紀念館、中台禪寺、天台山等宗教祖織來得更有行銷觀念,值得吾人學習。我在這裡玩上一整天,又不花任何的費用,還有許多互動式的體驗。

如果可以拍照留念,我就想要信仰這個宗教了……。有機會去德里的話,一定不要錯過宗教的迪士尼。

我有很深很深的荒謬感,我在這裡,不知道要相信什麼,這裡的一切太過於真實,太過於逼真;那些動畫、電影、雕刻,讓你對於書本上「真正」的歷史開始懷疑,你開始會相信你眼前的一切。看得到的、摸得到的,這些比真實事件還要真實的存在著。比真實的更真實的「超現實」。太多的真實,取代了故事、取代了歷史,在裡頭的人們、在旅行的遊客、在此的信徒,都被眼前的真實洗腦。除了荒謬之外,你再也分不清……
刪除記憶
12.菩提樹下的遊行僧

四點到Patna火車站,又在公車站等了兩個小時,再坐四個小時的公車,才到佛祖頓悟之地最靠近的火車站;遇到從斯里蘭卡來的遊行僧,一起搭嘟嘟車到菩提迦耶(Bodhgaya)。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n7ZrFzeFlpo/UkNWDasN0tI/AAAAAAAAL3Q/ni5QF0dEAM0/w317-h563-no/P1020940.JPG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來到此地?搭了好久的車,又轉車又等車的。這裡也沒有雄偉的建築也沒有名山勝水,現在只是一個小鎮而已。在等待之中,我開始厭惡我自己這種沒有規畫的旅程,漫無目的,又花費太多的時間在等車轉車再等車。一直自責著,怎麼會安排這麼愚蠢的玩法,也沒有查到底從上一站到下一站要花上多少時間,也許是青春無敵吧,我都阿甘似地樂天以為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也是,要不是這個機會,也不會遇到遊行僧。

他的英文極好;他還用很淺顯易懂的英文告訴我:「the more you relax, the mor power you get.」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36Kk7pnua3w/UkNWORWY1rI/AAAAAAAAL30/CafgBdOfDWA/w1000-h563-no/P1020958.JPG

像是英雄電影裡頭,主角費了千辛萬苦,跋山涉水,終於遇到了師傅,而師傅的一句話,就足夠讓他成為英雄了。我聽到這句話時,人已坐在佛陀頓悟的菩提樹下。好涼爽。樹下很多朝聖者,在此靜坐著。我常想,頓悟是什麼感覺?或許我太駑鈍,但會不會像是發現比重的阿基米德,在浴室大喊“Eureka”?而當年佛祖發願,但今日印度還是有不少人的苦難,依然存在著,不曉得在這裡周圍祈禱的人,來自世界各國的人,相信只要去聖地,就會得到保護嗎?在時間的長河裡,印度人放棄了佛教。只有在這些聖地,看得到佛教的蹤影而已。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dLU-vpVwmxg/UkNWGFJeC_I/AAAAAAAAL3c/sRnWsVa01ko/w317-h563-no/P1020912.JPG

又遇到昨日的遊行僧!或許是有緣吧,昨天怕打擾他修行,不敢多聊,而今日就又要再搭車回到瓦拉納西,他也和我說了許多關於靜坐的事,沒遇到日本寺廟的靜修課,卻在樹下有著完全不同的靜坐課程。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NkvFfcnITgU/UkNWGWFshjI/AAAAAAAAL3g/XkbAaKXk8BY/w317-h563-no/P1020905.JPG

他說:「try to forget your body」試著忘記自己的身體,讓佛祖可以進到你的內心深處。不要去排斥你聽到的任何聲音,去找找你陌生的聲音。就在樹下一起和他靜坐了好一陣子。大約半小時後,他說,這樣你懂了嗎?我才離開,和他道了謝。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Y3ci-xvFBXQ/UkNWQc-5X4I/AAAAAAAAL4A/JDGlgFrW2ik/w317-h563-no/P1020965.JPG

我不知道這樣的旅程值不值得。如果沒有來就遇不到遊行僧。這樣的經歷是搭了十個小時的車,在凌晨的公車站,沒有任何人也沒有任何招牌寫著公車會不會開,只相信旅遊書上說,從這搭車。或許是訓練勇氣、也是訓練著待人接物。用更寬廣的心去看世界。我也覺得沒有什麼必看的風景,必走的路線、必吃的小吃。最好吃的,都是旅行之中,旁邊不起眼的小攤販,賣著只有當地語言才說得出名的食物。旅行不再只有看不完的風景,而有出現在周圍的人們。我開始有點想念巴西兄弟。
可以讓我哭但別讓我輸
13.嘿,有耐心點,這裡是印度

曾經看過候文詠的一篇短文,是寫關於等待的。

故事大意是說,有個資深的警察,告訴菜鳥,關於所有英雄、關於抓強盜小偷的故事。沒有任何英雄成份,沒有任何熱血的成份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漫長的等待。躲在車上,有時候是幾個小時,更長的時候是數天的盯梢、是好幾天吃喝拉撒睡就都在車上,一步也不敢走遠。英雄是漫長的無聊和等待堆積出來的。抓到犯人的那一刻,是花了好幾天的等待才得到的。

我在印度,等待火車、等待公車、或者花很長距離的移動,就是為了看某個建築物一眼,如此而已。記得自己要離開瓦拉納西時,已經得到旅行的疲倦感。而接下來的旅程,光是在火車上就要待上26個小時,我從來沒有這種經驗;我無法理解在漫長的26個小時,都待在小小的車廂、小小的位置上是什麼感受。此時的我,很想要好好休息、很想要好好地睡個覺。我一到火車站,就聽到廣播說火車會誤點兩個小時,這裡沒有任何電子佈告欄,告訴你火車還要多久,唯一得到站方的通知,就只有破舊而雜音重的喇叭,得知要再等兩個小時,就先去車站附近吃點食物;回來後,又再聽到火車還要晚兩個小時。當下心中的怒火無處發洩,像個無頭蒼蠅般地走來走去、焦急地跺步。身旁的一對祖孫,此時,伸出手,拿了一罐飲料給我,示意要我稍安勿躁,火車就快要來了嘛。孫子是國中生,他用很簡單的英文告訴我,這次來是陪著八十歲的老爺爺來瓦拉納西的恆河洗澡。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mbg2c5JyWNI/UkNWrFGZsJI/AAAAAAAAL4Y/SKpid73jZUI/w1000-h563-no/P1030052.JPG

老先生英文也相當好,他們陪著我聊天,讓我也忘記時間,很快地兩個小時又過去了,此時的廣播又說還要延後兩個小時,這時讓我覺得自己就像是卡夫卡《城堡》裡頭,那位不得其門而入的測量員,被公務機關用繁雜的藉口、無止盡的迴圈,始終進不去城堡;而這裡就像是也中邪似地,時間也一再地鬼打牆,廣播像是錄音好地,每隔兩個小時,就再次播放。其實火車根本不會來吧?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bJBrxxO_qWU/UkNWyuMXDtI/AAAAAAAAL4s/Ky3MAKLGz0U/w1000-h563-no/P1030125.JPG

老先生很關心我,我的焦急讓我想要放棄,放棄和這個邪惡的廣播對抗,一直想要搭嘟嘟車回市區、想要去退票。他們也一再地告訴我,再忍耐一下,你可以等到火車的,你可以去Amritsar,那裡有很美麗的黃金神殿,你一定會喜歡的。是他們祖孫倆,抒緩我旅人想家還有疲倦又心煩的念頭。我終於打破廣播無止盡的迴圈,我看到火車來了。我搭上火車,雖然還有二十六個小時再前方等待著我,至少,我知道。等待,是會有盡頭的。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5bWOCBowFVs/UkNWqugLjnI/AAAAAAAAL4Q/mQmjN55s0X0/w317-h563-no/P1030055.JPG



一開始不是很習慣印度的時間觀,和我們這裡的「有效率」相比較起來,也有非常大的差異。他們的快和慢,和自己所習慣的認知上有著很大的差異。在《時間地圖》一書中,也提到這樣的概念。有很多時候,「有效率」不是用來做為文明的判斷,而是每個文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對於時間的想法,都有自己對於時間的概念。不可以強加諸在他人、在另外的文化身上。

在某個小鎮的巴士轉運站裡,我在售票口,排了兩個小時的隊,才買到車票。即使售票員在裡頭聊天、在裡頭吃中餐,就是不肯把票賣給我,我也一再地要求、一再地告訴售票員我的目的地,但他仍然無動於衷。雖然我排第一個,但售票員卻一直把票賣給排在我後頭的人,因為他們搭的車班,比我要搭的車班,還要早來。我就很睜睜地看著這群人,一個又一個買了票又離開。我不知道自己這樣還算不算排隊?因為身後人很多,我一個異鄉人,很怕一離開,這裡沒有廣播、也不知道車子什麼時候才會來、也不知道離開目前的位置,還買不買得到票呢?

排在我身後的,有個印度年輕人,見我不耐煩的樣子,他跟我說:「嘿,有耐心點,這裡是印度。」這讓我如夢初醒,像是告訴我要尊重他們的時間觀。這裡是印度,是我這個外來者要去配合他們的時間感,而不是讓自己顯得不耐煩。心頭一這樣想,在等待中的自己,也開始放鬆起來了。

在這裡,對已經習以為常的時間觀開始瓦解,世界和本來自己的不一樣,而時間也不是只有一種流逝的速度,它是可以因為人、因為國家、因為宗教、因為場合,而有所不同。我開始習慣印度的緩慢,開始會習慣排隊,習慣和排隊的人群打招呼;也習慣「誤點」這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只要火車會來、只要不是無止盡的等待,都是可以接受的;都是沒有關係的。時間不會因為等待而消失,反而因為等待、因為放慢速度而變長。

End
愛已欠費
0.死亡的舞台劇

「Is dying hard, Daddy?」
「No, I think it is pretty easy, Nick. It all depends.」
~ Ernest Hemingway《In Our time》

有時候人就這麼莫名其妙就死亡,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對死亡的幻想或是某個深夜裡被驚醒著,做起死亡的夢。又或是在生命之中,有好多「差一點」,那些一點點的,就是讓生命存在和消逝之間的差異。

飛機起飛沒多久就傳來機長廣播說:「飛機故障。」現在要原機飛回曼谷,請各位乘客稍安勿躁。除了飛機外頭的閃電光,此時飛機聲再也沒有任何的聲音。或許大家正低著頭向各自所信仰的神明祈禱著。

我的旅程都還沒開始呢,就要面對著這樣的問題。一個不是我自己能解決的問題。腦海浮出了許多的念頭:「要不要打個電話?如果萬一飛機真的……飛不回去了。」或者,要不要現在傳個簡訊告訴家人們:「我很愛你們。」這些念頭像是千軍萬馬地轟過所有人在飛機上頭的人們。啊,該不會我的人生就麼短吧;連印度都還沒到,連人生第一次的自助都還沒成功,就要結束這一生了嗎?

飛機還在泰國的上空飛行的半小時內,還想到過去最接近死亡的幾個時刻。一次是在溯溪時,自告奮勇地繫上繩子,當第一位過深潭的人,其他的隊員只要牽著繩索就可以通過。水流不是很湍急,看起來很平靜;雖然是盛夏,高山上的溪流還是很冷,游到快到岸時,突然的體力不支,只好被水流衝走,隊友們把我拉我回來,雖然安全無虞,但在那一瞬間,仍然嚇了一大跳,自己太緊張也喝了好幾口的水,再次站走來,發現陽光好耀眼、生命是如此的美好,泉水好冰涼;再一次是走入山林之中,雖然沿著地圖走,但怎麼走也走不出去,整整多了一天的路。像是鬼打牆地在山中走不出去。指南針和地圖都沒錯,是我們錯估了行走的時間。意外多留在山林的夜晚,在雨水下個不停,在帳篷搭不起來的斜坡上,想著,走得出去嗎?沒有水也沒有食物了……。雖然聽得到遠方的車聲、雖然手機有訊號。我們一行人就在離文明十分接近的地方,卻不由地自己嚇自己,就像飛機的此時此刻,一大群人,突然安靜無聲地開始祈禱著。這個場景,多年後在醫院裡頭打滾時,我們在加護病房裡,聽著家屬悶著哭,小小聲地;也看著他們用同樣靜默的表情,祈禱著。在死亡之前,我們能做的,只是祈禱著,全部的人,祈禱的表情都是相同的。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慢慢地用欣賞的眼光看著每個人在祈禱,那來自內心最深層的心願、來自每個人對生的渴望,是某種不可思議的力是。一開始是在自己的隊友上看到,也在飛機上看到;而在醫院的加護病房裡,也看到這個同樣的表情,同樣最偉大的力量–祈禱。

一切都是恐懼在折磨著我們,不知道前方還會遇到什麼問題,我們的想像力帶著我們穿過死亡的幽谷,帶我們領略幽谷的風景,即使我們再怎麼不想、再怎麼不願意走過這段路。那種想要再活下去、再和生命對決的表情,是唯一引領人們走過最黑暗的幽谷吧。

雖然我們的夢、我們透過電視,一再地旁觀他人的痛苦、他人的死亡。死亡被大量的複製,在這個年代裡,很容易想像自己死亡的樣子,電視大量地告訴我們八百萬種的死法、電影推陳出新的恐怖片。本來是最隱私的死亡、來自於親人的逝世而來的經驗,再也沒有任何時代比得上現在,是被死亡包圍的時代了。

不過這一切都沒發生……,所有對於死亡的恐懼,都沒有發生。大家在飛機安全落下後, 大家起立鼓掌,就像是聽完一場死亡奏鳴曲,或是欣賞華麗的死亡舞台劇,用力地拍手,讓自己接受還好好活著的事實。航空公司先是發了餐卷,折勝了五六個小時之後,不得已,只好又安排過境旅館–飛機明早再飛。而我所謂的壯遊,就等睡飽再說吧。
人總在回憶中感動或後悔
好棒的分享~!!!
心軟是病不治要命
非常感謝. 這種慢旅行. 讓人感動.
身後各種品種的狗都有
10.雨中的大吉嶺

在印度的火車上,或許有點吵雜,有點混亂,但是這樣的混亂,反而成了印度火車的特色。沒有這樣搭過火車,就不要說你來過印度了。也或許是少上的盤纏不夠多,沒有機會搭到頭等艙,卻得到更多的機會和當地人相處。旅行,就是為了接觸和原本生活不相干的人事物。這一夜沒有睡得很好,我身邊的mp3 播放器,似乎被拿走了,在隔壁的床位中被人把玩著。印度似乎沒有什麼隱私權可言,雖然他們本意不壞,但也讓我嚇了一跳,身上的錢啊,什麼的有沒有少,仔細了檢查一遍,發現他們只是對這個感到好奇,拿去把玩一下。後來就聊開來了,他們沒有幾個人知道台灣在哪裡,趁機做了國民外交。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TmhYvco8E2w/UkNQIv5HLvI/AAAAAAAAL1k/u3twBD9-9H0/w1000-h563-no/P1020712.JPG

而印度的火車上,最讓我魂牽夢縈的是車上的叫賣聲,cha、cha的喊著,是一壺的印式熱奶茶,一個紙杯,5塊盧比,可以安定心神,讓緊張或是害怕的情緒消失。清晨四點,隔壁的大叔也睡醒了,也來一杯奶茶,整個車廂都蔓著奶茶的香氣。把玩我播放器的大叔,也再請我喝另外一杯。

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Pz2f7Rc9BFM/UkNQH4cxlxI/AAAAAAAAL1c/2UFcoFuTtyg/w1000-h563-no/P1020713.JPG

並起問我要去哪裡。外頭還是很慢,我也看不清站牌,廣播系統播報站名,我也聽不懂,也只能依靠這群印度的大叔們了。他們一直叫我放輕鬆,還沒到,到了一定會告訴我的。直到我下車時,我仍然不太相信這真的是我應該下車的地方。直到走進車站大廳,看到許多和我一樣的外國人,也正東張西望,舉棋不定時,我才確定,喔,我真的到了。



這裡是NTJ車站,要上大吉嶺,要轉搭小火車或是搭吉普車,其實我也沒有什麼頭緒。只見有兩個外國女生正在車站大廳和人殺價的樣子,於是我就過去詢問。「你們也是要去大吉嶺的嗎?我問。」他們看到非印度人,有點放心。她們點頭說是。於是我們就走到吉普車車陣之中開始殺價。一個人大約100Rs。九個人坐一台車,位置很擠,路不平,司機駕駛的技術也沒有很好。一路向上,大清晨地,看而很多小學生穿著制服走路去上看。他們制服的形狀多變,小學生們在茶園裡穿梭的樣子,真是可愛極了。雖然在車內一直撞到,很不舒服的到了。下午一點多到,和英國女孩們一起到某個hostel 入住。因為我也不知道要住哪一間,她們說這裡不錯,就一起前往了。山上很冷,又下雨的。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d6fh_5-PiIM/UkNQI4uvBWI/AAAAAAAAL1o/Pn6UttMnS8I/w1000-h563-no/P1020726.JPG

有別於山下三十度四十度的酷暑,這裡只有十五度左右。晚上氣溫更低。很難想像這裡也是印度的一部分。小鎮很安靜,雖然下著綿綿的細語。放下行囊之後,就去找餐廳吃飯。大吉嶺算是在印度、尼泊爾、中國的交界,這裡很多人長得像是中國人的樣子,害我好興奮,直接說中文起來了,才發現我會錯意了,他們聽不懂,即使是中國餐廳裡,長得像華人臉孔的,也是一句中文都聽不懂。但來這裡吃到了好久都沒吃到的豬肉炒飯。吃到豬肉都好感動,因為宗教的關係,印度境內不容易吃到牛肉(印度教的神聖動物)、也不易吃到豬肉(回教不淮吃不潔之物)。

陰雨天的大吉嶺,剛好走到車站附近時,天氣大好,看得到遠山在雲海的樣子,大為感動,加上太陽光露臉,竊喜明日會是晴天,但卻是來大吉嶺山頭的唯一一次看到太陽的樣子了。想要買小火車在山裡行走,沒想到車站人員說,現在是淡季,除非人數夠多才會發車,但這幾日陰雨不斷,不太有可能會發車了。太可惜了,沒有搭上這大吉嶺的列車。實在是很冷,我身上的衣服又單薄著,就回到旅館頂樓的餐廳,點了一壺茶,35Rs,就可以看見遠山。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Q1n5m4cBm5E/UkNQQC2LYII/AAAAAAAAL18/7WFvMJigZiM/w1000-h563-no/P1020775.JPG

滿屋子都是旅人留下來的小說,旅遊書籍。此時下午,沒有太多的遊客,只有吧台的一位英國人,年約五六十歲吧。正在和老闆聊怎麼前去尼泊爾,還有尼泊爾有什麼好玩的。說得正起勁著,我也在旁邊偷聽著。泡茶的小妹是從尼泊爾來這裡打工討生活的,她的英文說得極好,想必是和來往的旅人練習而來的吧。她說這裡的薪資挺高的,剛且要回尼泊爾也算近。我自己就坐在窗,看著遠方的風景,想著,啊,也許我可以寫一本小說,是想關於這邊境上的故事。

我放縱我的想像:

「或許這女孩是翻山越嶺,躲過邊境士兵的追查,自己來到這山城裡,恰好被老闆收留著。在這山城裡,一開始也不太會說英文,但運氣好碰上一個在此長居的美國人,沒事就用留在這裡的許多小說當教材,一點一點地開始教她英文,爾後她一有機會,就開始像過往的遊客詢問。

而寒冷的夜晚,在工作之餘,她就自己點起燈,或是晚上當班的時候,就在餐廳裡,用著蠟燭,讀起了小說。讀著讀著,她又覺得說不定自己可以寫喔。她便一行又一行,一段又一段的寫。

寫成書之後,她就是運氣這麼好,有個美國出版社的編輯來到此地旅行,她又一樣地,只要有旅客住超過三日,她就會把自己的小說拿出來給對方看。這編輯大為驚人,決定當場簽下她。她就在山裡頭等待了一個月就拿到了美國的簽證還有印度的護照呢。她謝謝老闆的照顧,她要去美國新的生活了。」



我看著那個女服務生,幫她編起了一場美麗的美國夢。在有這裡多小說存在的地方,有這邊多像英國先生來來往往說起各自的旅行經驗,各自的冒險;而且這些小說可以被旅人攜帶著、能被旅人挑選在無聊的火車飛機上殺時間的,本本都是佳作啊。如果這樣的環境下,有沒有辦法培養出高超的小說家呢?

要怎麼樣才能培養出一位出色的作者呢?是不是要有特殊的經驗?還是要有特殊的情感,又或者要語言正確?在這個以英文為主流的國際社會裡,小說仍然是以英文為大宗,而其他的語言,皆為非主流,要打入國際市場之難。這望著望女服務生。她有的是特別的身世,而又在這個遊客往來蒐集故事的房間裡,再加上她可以說尼泊爾語、印度語、還有英語。還有這滿屋子的名著小說。在這裡日日夜夜,望著外頭的霧、還有這每天來一壺世界級的好茶,這不就是一個作家午夜夢迴,作夢都想要的寫作環境嗎?
但又何必成名?她亦可以寫出她自己的生活,沒有為了什麼,就只是想寫,就只是想記錄這一切。我好想跟她說,嘿,你有沒有試著,把你的生活寫成一篇篇感人的文章啊?我好羨慕著你,羨慕著你擁有這麼特別的生活環境。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JzMtj8TIiUs/UkNQQPMbqNI/AAAAAAAAL2A/DOJkyFLtVL0/w1000-h563-no/P1020761.JPG

大吉嶺的雨,就像是為了詩人而準備的。喜歡寫作的人,無論是書寫什麼文體,或是什麼語言,肯定都有對於環境的某種要求,希望有點安靜、再有點吵雜;希望每天都可以有一杯好喝的咖啡或茶,讓茶或咖啡的香氣,激發出更多的靈感;希望窗外,可以遠眺有山或者是海,讓大自然安撫自己的心靈。有沒有這樣美好的書寫環境?外頭的雨下個不停,在大吉嶺的期間,我多留在旅舍頂樓的餐廳,喝著茶讀著書亦或寫寫東西,這裡也停留著許多旅人。或許不是旅遊的旺季,卻多了某個寧靜的感覺。雨季的大吉嶺,雲層來往快速,常常一眨眼的瞬間,雲霧又包圍了過來,在山巒起伏的茶園,本來是點綴著的雲霧,遮住了你的視線。就像在某個雲深不知處的山裡,這裡是所有創作者的聖地。

Alex Garland《The Beach》裡頭有一段,翻成中文是這樣的:「收蒐記憶,或是經驗,是我一開始旅行的目標。我想要像集郵般地,建立一個心靈的清單,可以跟著我一輩子。」

每天見我到餐廳泡茶的尼泊爾小妹,她見我大背包都整裝好,便問我,還會再回來嗎?我學印度男生把頭左右晃了一下,做了一個不置可否的表情。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mmqezcth7YE/UkNQNG0FY8I/AAAAAAAAL1w/vaGA0FIaceI/w1000-h563-no/P1020729.JPG

我很想再回來,但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地方還沒去,而時間就又這樣的有限,很難說這一生還有沒有機會再回來?或許是一期一會吧。每到一個景點,總帶著這樣的心情告訴自己,或許,這一輩子,眼前的風景,就這樣看過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就像蒐集郵票一樣,每個景點,每個人,只留下一個記憶就夠了。人生怎麼可能不說再見呢。旅行的時候,就是學習更多取捨。很多東西都想買,但你帶不走;很多地方你想要多加停留,但是不行;或是你停留某點長些,就等於放棄前方未知的風景。每天都在做這樣的決定。也是做人生重要決定的練習吧。

她問我,明年還會回來嗎?我想著明年就在某個地方上班吧。能留下的就只是記憶而已。我們拍照,我們寫遊記,就是希望這樣美好的記憶,可以有別的方式保留下來,讓自己,或是讓其他的人,也可以感受到某些。雖然像瞎子摸象,無論是照片或文字,也都只是旅行中的一個小小部分而已。今天要搭長途的火車,再轉車去佛祖頓悟的地方。
在搖晃的車陣中,我抄了一段關於旅行的文字:「所有旅行者的第一個最重要的事:不要問為什麼,你不會走入印度教的寺廟問:『為什麼你要對著牛膜拜?』你四周看看,搭上車,習慣它,接受它。」

我也很喜歡蒐集我叫一幕的回憶。
但我卻是個學不會放手的人;你說得對,所有旅行者的第一個最重要的事:不要問為什麼。但我偏偏就是最愛問為甚麼…那些說再見的每天每刻都讓我很糾結,雖然明白天下無不散之延席卻又覺得連繫是種永恆。
每次想起離別,我就很傷心了
我希望學懂你文章所記的文字:你四周看看,搭上車,習慣它,接受它。
謝謝你的文字
心跳多久愛多久
多谢分享,描写出很细腻的印度。。
善變不是時間是人心
好棒的文筆和照片,在出發前和回來後讀起來都覺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