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窟的前世--南印世界文化遺產之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廟

和寂寞分手
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廟(Brihadishwara temple)是十一世紀初朱羅王朝(Chola dynasty)為供俸濕婆(Shiva)所建,於1987年被登錄世界文化遺產。朱羅王朝在中國古書稱為注輦國,起源於高韋里河(Kaveri River)流域,以烏賴烏爾(Urayur)為國都。西元九世紀毗奢耶拉亞王(Vijayalaya,848-871)奮起奪取坦賈武爾(Thanjavur)設為國都後逐漸強盛。985年被大臣視為毗濕奴(Vishnu)轉世的拉賈拉賈一世(Rajaraja Chola I)被推舉為王,在任內統一南印,神廟就是他所修建,他曾遣使對宋朝朝貢。繼任的拉真陀羅一世(Rajendra Chola I)將國勢拓展至東南亞,與當時掌控馬六甲海峽的霸權三佛齊王國(Sri Vijaya)爭戰獲勝,今日東南亞仍可見王朝所留下的影響。一百多年後修建吳哥窟的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與朱羅王朝有密切往來,吳哥窟的設計及格局有不少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廟的影子在裡面。
神廟的主要出入口在東邊,十四世紀時在神廟周邊增建軍事堡壘跨過往昔圍繞的護城河後來到第一道門馬拉地入口(Maratha entrance),這是十八世紀馬拉地統治時所建當作堡壘出入口。
接著就是高五層雄偉的喀拉蘭塔坎塔門(Keralantakan tiruvasal),這是拉賈拉賈一世為紀念戰勝以喀拉拉邦(Kerala)為根據地的哲羅(Chera)國王所建造,『喀拉蘭塔坎』的意思為哲羅毀滅者。過這門就算神廟範圍要脫鞋襪。
第三道是三層高的拉賈拉賈塔門(Rajarajan tiruvasal),最引人注目的是門口兩側高4.6公尺的巨型守護神石雕(Dvarapala)。塔門上雕刻的內容主要為濕婆與帕爾瓦蒂(Parvati)的婚禮及跟濕婆相關的神話故事。
整個廣場長240公尺寬120公尺,除主神廟外後面的王朝也陸續添加其他神廟,廣場西南角主神廟後方的是象神甘尼許神廟(Ganesha shrine),這座正面樸素簡單的小神廟建於馬拉地王國時期。
象神甘尼許是印度教的智慧之神,濕婆與帕爾瓦蒂的兒子。象神負責統領眾伽那(Gana,一群侍奉濕婆喜歡搞怪的小神),因此他又名伽那之主。坐騎是他的好友:狡獪的吐寶鼠。
正對主神廟後頭廣場西邊的是卡盧華神廟(Karuvur devar shrine),卡盧華是拉賈拉賈一世的導師也是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廟的主要規劃者,他被認為古印度18位精通各種學問的悉達者(Siddhar)之一,這座神廟建於十七世紀那亞克王國。
在廣場西北角的是精美絕倫的蘇布拉曼亞神廟(Subrahmanya shrine),於1560年由坦賈武爾那亞克王國首任國王賽瓦帕(Sevappa Nayak)所建,北面側入口的壁柱上刻著當時建築師及監工的名字。蘇布拉曼亞就是室建陀(Kartikeya),象神甘尼許的哥哥,神話中獲得梵天祝福幾乎無敵的阿修羅王侵略天界,連濕婆都莫可奈何,要破除祝福神力唯有濕婆的兒子,在眾神的協助下濕婆與帕爾瓦蒂結婚生下室建陀。他率領因陀羅(Indra)的天兵天將擊敗阿修羅王。
蘇布拉曼亞神廟是那亞克時期的傑作,它的美僅次於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廟,前端的多柱廳是稍晚所增建,裡頭有馬拉地諸王的肖像畫。每根神廟支柱上的雕刻完全不重複,可見當時工匠所耗費的心力。
在巨大南迪北邊是建於十三世紀的安曼神廟(Amman shrine),主神廟完成後第一個被加上的神廟,祭祀的是布里漢娜雅基(Brihannayaki),也就是濕婆的妻子帕爾瓦蒂。
安曼神廟前面的多柱廳可能晚至那亞克或馬拉地時期才加上,裏頭天花板有馬拉地時期所彩繪的神話故事。兩旁的牆壁有幅帕爾瓦蒂雙手抱著濕婆代表林迦(Linga)的有趣浮雕。
廣場東北角安曼神廟隔壁的是那塔拉賈多柱廳(Nataraja mandapa)。這是馬拉地國王賽佛吉二世(Serfoji II)於1802年所建。濕婆跳著極樂之舞,徹底破壞汙濁的舊宇宙,讓梵天得以重新創造出一個嶄新的宇宙。
中期朱羅的第八任國王拉賈拉賈一世(Rajaraja Chola I)是王朝最偉大的統治者,三十年的治理期間(985-1014)征服南印諸國,拉賈拉賈原意為『萬王之王』。他將領土分割成若干地區,並系統化地丈量土地來標準化稅收,又精簡行政體制強化國家管理,他治理下的朱羅王朝是印度漫長千年歷史中少數的黃金時代。作為濕婆(Shiva)的虔誠信仰者拉賈拉賈一世於西元1002年下令建造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廟(Brihadishwara temple),實際動工從1004到1009年,並於1010年也就是他執政第25年又257天舉行完工大典,但神廟內部並未完成。拉賈拉賈一世於四年後逝世,他的兒子拉真陀羅一世(Rajendra Chola I)將人力資源挪至甘加貢達朱羅普蘭(Gangaikonda Cholapuram)神廟,造成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廟內有部分顯得簡陋。
一踏入廣場就是引人注目的南迪多柱廳(Nandi Mandapam),高3.7公尺重25噸的巨大南迪是印度第二大。這個多柱廳建於1500年那亞克王國時,天花板上有精美的壁畫。
再往前走就是主神廟的東邊入口,這入口會通往舞蹈多柱廳(Natyamandapa)。令人意外的是跟神廟華麗的外觀相比這多柱廳只有兩排柱子和簡單雕刻,這是因為繼任的拉真陀羅一世將工人挪去修建其他神廟所致。
東入口左右有兩個神龛,右手邊是杜爾噶女神(Durga),這也是濕婆配偶帕爾瓦蒂的化身之一,左手邊則是象神甘尼許(Ganesha)。印度教徒習慣在祭拜神明前先祭拜象神取得他的允許和祝福。
主神廟聖殿的塔形尖頂(Vimana)高61公尺是現存印度最高的神廟。從底部算起總共十四層,造型仿造傳說中濕婆隱居的神山--凱拉薩山(Mount Kailasa),能兼顧塔形尖頂的穩定及美感顯見當時建築師的功力。頂端(Sikhara)為一塊重達81公噸的八角形花崗岩,底層(第十三層)由八隻從地面也可望見的大南迪雕像所圍繞。沒有起重機吊掛的千年前如何將這麼重的岩石放上?傳說當時曾建造長達6.5公里的斜坡以大象推送完成這難題。頂端上的裝飾為340公斤的銅製壺。
與主神廟南邊相連的是達克辛那末提神廟(Dakshinamurthy shrine),這是濕婆化身成傳授各種究極學問導師(Guru)的顯像,達克辛那末提在梵文意義為『面向南方的人』,所以此神廟必定朝南邊。
聖殿共三層高,深處為高3.7公尺的黑色林迦(Linga),放置黑色林迦的房間由內牆圍成正方形往上延伸以圓椎形逐漸縮小直到頂端,從剖面圖來看這個圓錐形空間酷似林迦,所以又被稱為無形林迦(Arupalingam)。
拉賈拉賈一世在神廟完成後在這裡配置四百名神廟舞女(Devadasi)及數百名樂師及戲劇表演者,每天固定表演舞蹈神曲獻給濕婆。加上服侍這些藝人的僕役有將近千人生活在神廟周邊街道專門規劃的住所。
這是主神廟東邊入口的守護神(Dwarapalaka),張大眼睛突牙擁有四隻手的守護神抬高右腳踩著野獸。印度教徒在進入聖殿前會先在心中默禱祈求守護神的允許。祭司在打開廟門時也會先取得守護神的首肯。
貼近主神廟北邊的是昌迪克斯瓦拉神廟(Chandikesvara shrine),此神廟建於坦賈武爾那亞克王國(Thanjavur Nayak kingdom)時期用來供奉昌迪克(Chandika)也就是杜爾噶女神。
廣場西南北三面為迴廊式多柱廳(Cloister mandapa)。這是拉賈拉賈一世的將領拉曼(Krishna Raman)所建,裡面共有36座小神廟用以供俸某些小神靈。照片是擺放神廟內的孔雀雕像。
西面及北面的多柱廳牆壁上有些那亞克王國增添的神靈壁畫,後來馬拉地國王賽佛吉二世(Serfoji II)在迴廊式多柱廳裡安置108根林迦,小銘看幾乎每面壁畫前幾乎都有,美感瞬間被破壞許多,如果對神廟已經厭倦的話可以換換口味欣賞壁畫。

小銘的南印遊記:http://prokaryotic2004.pixnet.net/blog/category/3255475
落花雨紛飛
this`s cool!
thanks for your sharing!8-|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