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瓦拉那西火葬場

聽得一曲歎花惜
瓦拉納西有八十餘個Ghat(河壇),其中最有名的兩個河壇分別是Dasashwamedh Ghat(大家習慣稱呼Main Ghat主河壇)和位於主河壇北面不遠處的Manikarnika Ghat(大家習慣稱呼Burning Ghat火化壇)。主河壇是人潮集中地,每天熱鬧滾滾,白天印度人在此沐浴,晚上則有PUJA演出。至於火化壇,也是我們所謂的火葬場,往生者在此接受生命的最終儀式,然後化為烏有。

印度教徒的觀念裡,死後如果能將骨灰灑入恆河,一生罪孽將可以跟隨洗清。於是,許多垂垂死矣的印度人不遠千里來瓦拉納西等待,希望在此地嚥下最後一口氣,然後就近接受恆河的洗滌。因此,火葬場的熊熊烈火是二十四小時燃燒不斷,隨時都有新的屍體運來火化。在這裡,可以看到大量的薪柴、忙碌不已的工作人員、往生者家屬和一處處真實的火葬過程。除了不准拍照外,遊客可以在此自由行走或駐足觀看,這也正是印度教徒開放的地方,在他們心中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終點,不足為懼,也毋需傷悲與眼淚。

我特意選擇一個下午(上午太陽直曬坐不久)獨自靜靜坐在火葬場,觀察它的動靜。在加德滿都遠距離看過印度火葬、在西藏止貢提寺看過天葬、又在五年前經歷過父親喪禮的完整過程,我早已視死亡為生命的自然過程,無恐懼也無忌諱。

Dasashwamedh火葬場是露天型式,隨著地勢由高而低、底端直接與恆河相接。有趣的是,它的旁邊還有個牛棚,裡面養了幾隻牛兒,加上附近的流浪狗,彼此任意穿梭在火葬場、舔食曾披掛在往生者身上的花串,形成強烈的生命對比。牲畜在印度也是有地位的,人們不會為了自己的地盤而無情驅逐他們,生時如此,死後亦如此。

在印度這個階級意識濃厚的國家,生死也同樣有階級輕重之分。富裕人家的往生者,遺體擔架後方有眾親屬跟隨,披掛在身上的金布與花飾也顯得富貴堂皇,甚至他們還有自備的祭司為死者頌經、進行儀式、在現場等待良辰吉時,火化時也有大量薪柴可以產生熊熊烈火,末了並有家屬輪番前往掬取恆河水澆淋在待盡的火灰裡,讓每個過程都是盡善盡美的…。

相形之下,貧窮、孤單者的火化過程就顯得簡單許多。黃布下方只有一條白布包裹住遺體,隱約間仍可看見往生者的頭部與四肢身形。遺體下方沒有太多的薪柴,過程中工作人員還必須灑上若干粉末,幫助快速燃燒。

凝望間,我看到往生者的一條削瘦小腿就那麼裸露出來,彷彿要向人世進行最後的告別。沒有恐懼害怕,我默默為死者唸著六字真言,願脫離今生軀殼的他的靈魂,能夠回到永遠的家好好休息一下。當人,真的很不容易──我常常如此覺得──太多功課在考驗著你、等待你去學習與成長。當有一天能夠放下一切重擔含笑而去時,那是何等的輕鬆自在呀!

坐在火葬場,身邊總會不斷有印度人來跟你搭訕。大部份人自稱是火葬場工作人員,可以為你解說過程,還有旁邊小茶攤的老闆,三不五時就提拎著茶壺和茶杯過來問要不要CHA,讓人感覺這裡像是一個表演場所,一個演出死亡劇的場所。笑笑地婉拒所有人,告訴他們我只想安靜地觀看與觀想。在這世上,很少能有機會能如此貼近死亡,透過觀察與思考再次提醒自己人生無常的道理。甚至在風沙中,臉上、身上和髮上都還沾附了現場的灰末,提醒自己曾經經歷的此時此刻!

是啊,你再不捨、再累積,然後呢?也許如印度富人,死後的裝扮與儀式可以富貴一些,但一把火後,卻又一切皆同,連最後的薪柴與骨灰也都同樣被掃入悠悠恆河水裡,了無蹤影。

那麼,人生求什麼呢?

註:為尊重印度人與印度宗教,請勿攜帶相機偷拍火葬過程。我的這張薪材照片(也是惟一的一張),是搭船遊河時在另一個小型備用火葬場遠距離拍攝的,當時並無任何火葬儀式。
若不愛一切解釋都是多餘
人生追求什麼?
春夏秋冬,成住壞空...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