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曾經到過印度……

哥不高不帥照樣拽
1.想我巴西兄弟們

我是個迷信之人,特別相信儀式這種東西。譬如,我相信,無論做什麼事情,總是會有新手的好運道。只要好好運用這個運氣,很多事情剛起步的時候,都會格外的順利。即使是出來玩也是。這是我自己第一次自助旅行,在沒有任何的準備之下就出發的旅行。或許有點迷惘、現在回頭想想也是太大膽了,但如果一切都計劃好了,就也不會有那麼多美好的經驗了。旅行,其實不是為了大山大河大海而已,更多的時候是遇見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去得知他們的世界觀,得知原來在地球的另一端,也有人這樣生活著。

不用擔心,活著,是不太需要許多成本的事情。這是我的巴西兄弟教我的。大哥叫Thomas,而弟弟是Joe。他們都比我還要大上幾歲,只有我仍然是學生。大哥是電腦工程師,弟弟是游泳教練。

我問他們:「怎麼會想要來印度?」

大哥說,工作做到三十歲,覺得很煩,想來想去也不知道要幹麼,回家問弟弟說:「要

不要去環遊世界?」兩兄弟說好,就出發了。

我問:「就這樣?」

他們很奇怪地看著我,像是說,對啊,就這樣,不然還需要什麼理由嗎?

他們是我下飛機,一同和我搭公車到德里火車站附近找住的。整個公車上只有我們三個是屬於外國人,還一起下錯站。他們問我有什麼規劃嗎?如果沒有就和他們一起玩吧。我和他們一同玩了五天,是很開心的五天。

他們教會我什麼叫做堅強,什麼叫不要和自己的慾望妥協。妥協有部分的原因是省錢,另外一部分,照Thomas的說法,是掙一口氣,不要讓他們覺得觀光客的錢很好騙,雖然沒有多少錢。諸如腳很酸,想要搭個嘟嘟車,Thomas殺價後,司機仍然漫天喊價,那就繼續用走的,直到遇到開價合理的司機;譬如在極度飢渴的沙漠旁城堡裡,Thomas會說:這可樂收太貴了,不爽喝。不是花不起,而是不願意。

Thomas就像是個標準的背包客,而Joe和我都只是弟弟而已。五天的旅行裡,無論是要住哪裡,要去哪裡玩,要吃什麼,都是Thomas決定的,而基本上,Joe和我都沒有意見。而幾點起來,幾點回來,都是Thomas說得算,但是,卻又沒有給人很強烈的壓迫或被命令的感覺。他說的一切都很合理、也都是對的。第三天的一早,我跟Thomas說,這個半天,我自己一個人去走走吧,我們中午再會合。那時我的想法是,不可以再一直跟著Thomas了,自己要堅強一點。最後一天和Thomas、Joe要離開時,Thomas說:「嘿,be tough」他說這個不是希望我堅強一點,而是要我兇一點、武裝一點,才不會在異鄉的國度裡被欺負。這也讓我後來的旅程,第一件事情就是be tough。我們永遠都是異鄉人、是過客。這裡有很多不成文的規矩、有很多不熟悉的事物,雖然大多數人是好人,但永遠不要放下戒心、永遠注意著自己的四周、靠近的人。永遠保持清醒。

即使是三個人在一起享用晚餐,Thomas也會囑咐我們,啤酒再好喝,喝一杯就好,嚐嚐味道可以,不要多喝。這裡是異鄉,我們永遠是異鄉人。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CYLoJkGhWHI/UjoZ9XDPSjI/AAAAAAAALLQ/_x2QYmhrUwY/w317-h563-no/P1010848.JPG

在進入Taj Mahal之前,雖然潔白無暇的泰姬瑪哈陵很美麗,但高達700Rs的門票讓我們考慮一陣子。因為外國人的價錢和本國人的價錢價差太大。Thomas也拒絕其他偷雞摸狗的進入方式,就是要或不要進去而已。(當時,我心想,我一定要進去,都來了,而且這是來印度之前,我唯一知道的景點,一定要進去)。我們的確也很值回票價地在裡頭從早上待到夕陽下山。裡頭很大,但不是能待上一整天的地方,但附近Agra也沒有什麼太多值得觀看的點。我們就坐在潔白的大理石地板上。就像許多印度家庭一樣,就在上頭坐著聊天。有更多的時候是在發呆,或者三個人一直發出無意義的哇哇哇。

直到這麼多年之後,我還是記得那個下午,那個黃色的陽光閃在白色的大理石上,把整個瑪哈陵染成黃通通的一片。看著小孩在世界遺產的腳邊踢足球,像是這麼偉大且巨大存在之物,對於他們僅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這個不曾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經驗裡,我們不存在於擁有偉大的建築、偉大的遺產在生活之中。那個下午,像是整個陵寢都像是為了仨而存在著。一直到夕陽西下,我們才離開。

我們一夥人,看到不少人倒著走出泰姬瑪哈陵,一問才知道,原來,有個不成文的傳說是倒著走出這裡,可以留住愛情的幸福在眼裡。我自們三個就一邊倒著走,一邊祈禱自己的幸福。三個光棍,倒著走,一邊走嘴巴還碎碎念著,真的有用嗎?真的有用嗎?映入眼廉的白色大理石,反射最後的夕陽餘暉。這個傳說,或許就是要讓來往的記得,這裡是個國王對於妻子的愛戀;是用美麗的大理石堆出來的。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3O5Q1MkZd6E/UjoZ70EgMsI/AAAAAAAALLA/poPOvj81MWQ/w317-h563-no/P1020025.JPG

部落格原文:http://poligenc.info/aibinbang/?p=107
東京的櫻花落滿巴黎的街頭
2.旅途上的書

這是智慧型手機盛行的前兩年。

旅行者要排解旅途上的寂寞,唯有書本和與他人聊天。在漫長的旅途之中,我只帶了兩本書,一本是《Lonely Planet: India》;而另外一本是很厚實的,楊牧《奇萊後書》。那時後才剛出版,我就買著隨身帶到印度。

也還好有這本書的陪伴。在我肚子疼痛萬分,有大多的時間,就是待在安靜的旅舍裡看書、看遠方的城堡時,就是這本《奇萊後書》在陪著我。這幾天的行程都是早上起來,吃著印度大媽煮的豐富早餐、趁著午前還不熱,到城堡走走,中午之後到下午日落前的昏睡時光,就自己一個人午睡,讀書。

炎熱的天氣,真的不適合讀書。但在屋內清風徐來,捧著手中的書,一字一字的讀著,似乎有特別的療效,像是真的肚子不再疼了。身體的不適感,讓旅途得暫停,本來要連著一個城市又一個城市,趕著一夜去一城的想法,因為肚子痛而暫停。停歇在這個小城市裡,還有這本書。

自以為的如果沒有書本相陪,自己隨筆拈來,也可以揮寫自如,七步成章的功力;但真的要寫成什麼東西時,卻又腦袋空無一物,只有蟬鳴聲,嗡嗡作響著,像是嘲諷著自以為是的旅行者。一路上,我也很注意其他旅客所攜帶著的書。透過書皮、透過誰選什麼書,來查看這個旅人的性格是什麼。或是他此時此刻的心靈狀態是什麼?

絕大多數的旅人,隨身帶著的是小說。在印度這個火車誤點如家常便飯的地方,只見來自各國的遊客,不急不徐地拿出各種的小說來讀著。讀書,到了後來,可能也忘記了書中確實寫著什麼,但你會記得,在看書的時候,周圍的環境是什麼。

對我來說,《奇萊後書》不只是詩人自己的生平剖析;不再只是他單獨的自我省視而已。而是身為讀者的我,也在這個孤單的環境之中,也開始自我省視起來。就如同透過他的字句、他的字裡行間,他的大學時代,他的治學,映射在我這個旅人的身上。我把這本書留在旅舍裡,或許有一天,有個一樣讀得懂中文的人,會把他拿走、會陪伴著他完成剩下的旅程。我開始幻起這本書的遭遇。他不再只是一本只關於楊牧的書而已。它變得不一樣:它是一本在印度炎熱的夏天裡,讓旅人讀著會想起台灣的海、想起台灣的文學、想起旅人在自己大學時代讀書的感受。或者,它會成為旅人下一個目標,它會把旅人從印度帶到台灣來。它不再只是單單純純的一本書而已。

我在旅舍的留言本寫下一段話,大意是說,希望哪裡讀了這本書的人,或是拿走這本書的人,寫個電子信箱給我好嗎?而四五年過去了,至今也沒有收到任何的一封電子郵件。或許是再也沒有一位看懂中文的旅客來到此地了吧?也或許是有人看了書,卻沒有讀到關於這則留言?不知這本書的下落如何?

是我的幻想把楊牧變成了印度作家。每當走過書店,看到楊牧的名字,我都會自行聯想到印度的熱,那種悶熱和微微肚子漲痛的感受。是楊牧留給我的。不知怎麼地,我把花蓮的海和印度的城堡和寺廟聯在一起了。本來就是個毫不相關的東西,卻因為旅途的無聊,我反覆地讀著書、也或許是想家?總是在夜晚的火車上就寢前看著這本書,在夢中就會夢到花蓮的海、夢到大度山、夢到在學校上課的樣子。我把現實和書的世界搞亂了。回來之後,只要看到花蓮的海,就會想到印度的大城堡、想到印度午後自己一個人安靜地讀著書的樣子,在那樣的午後裡,還試著書寫,試著書寫出楊牧風格的文字,但這一輩子是寫不出詩人特有的風格,我就像是巴夫洛夫實驗中那條被制約的狗,每每提到花蓮、每每看到海邊,我總是忘不了自己因為肚子痛、因為孤獨,把自己躲在印度小城市中,自以為是詩人地寫起關於自己自身的回憶錄。

有聽過一種說法,說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那我們邊走邊讀著的混搭風格呢?古人其實說的是對的,這樣會造成記憶的錯亂感。會把人事物都搞混了,你無法從你的記憶之中純然地取出其中的一部分。它們都對你的五官有著如烙痕般地留在腦海的深處,它們分不開也離不清。每聞到花蓮的海風,我就想起曾經年少的時候,我獨自一個人遊在印度。或是每當播放起有關印度的新聞時,我總會反覆地想起,曾經詩意盎然地寫起詩。

印度之於我,就是一種詩的國度,雖然過然很狼狽。

部落格原文:http://aibinbang.poligenc.info/?p=111 (http://poligenc.info/aibinbang/?p=111)
寥寥清歡
3.來往洪濤裡

Jantar Mantar,一個城市內的天文台,擺放著許多測量時間的儀器,裡頭奇技淫巧,似乎認為,透過不同的測量方式,就可以把時間留住,就可以讓時間不再流逝。在一個完全不守時,而把時間視為無物的國度裡,居然有如此大量測量時間的儀器!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8I9F9VP6yXw/UjquTdgERTI/AAAAAAAALMQ/Dqh1_Kt0QuI/w1000-h563-no/P1020169.JPG

我感到錯愕,一方面是這些儀器的精準;無意責備印度,或許,每個地方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和限制,而「不守時」這個觀點,純粹也只是個人的時間度量和這裡起了衝突,整個旅程之中,這樣的衝突來自火車誤點、來自公車誤點、來自各種交通工具和其時刻表的不相同。印度人也習以為常,他們習慣火車的時刻表是用來參考的。或許他們想守時,但是真的在移動的路程上,常常有一些突發的事件。直到我要離去印度時,我才對這個時間上的認知感釋懷。我知道公路上有許多牛車在行走,所以公車會誤點;我知道常有牛死在鐵軌上,必須清除才來繼續行駛。這些公車鐵路的駕駛者也是很認真地在負責他們的工作。

一個印度工程師這樣地跟我解釋著:「雖然誤點,但每一台車都會發出、也都會抵達,他們不是故意的。」久而久之也習慣他們的時間觀,也慢慢地可以用「印度時間」來面對這一切。在地圖上,不同的不是只有時區上的改變而已;對於每一分每一秒,大家都有不同的見解和想法。

對著這些儀器想:現在有手表、有手機、有各種方式告訴我們現在幾點鐘,而在古代呢?這裡像是說明了,為了獲取一點點時間的正確性,所有嘗試過的努力。擺設的儀器,大大小小,功能變異多。有觀天象、看星星,測黃道,計算時間。像是無所不用其極,硬是要天上的星體臣服於人間,要破解太陽所設下的時間密碼,把這些轉碼成固體,在人們觸手可及之地。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YPQq7DhCSqk/UjquQvDETAI/AAAAAAAALMQ/gB7CiJQlo9w/w1000-h563-no/P1020177.JPG

穿梭在這些測量時間的迷陣裡頭,想起波赫士寫的一則短篇小說,是說有個人,在行刑前,子彈從某個上校的槍飛出,到射入死刑犯心臟的這段其間,死刑犯像上帝祈禱,他還有一些事情沒有做完,可以去把這些事情做完再死嗎?

上帝答應他,他的靈魂飛了出去 ,去找了等候他的女友,他們之間做了很多事情,而完成之後,他又回到行刑的現場,子彈貫穿,死了。走在這些時間機器裡頭,逼得人們去直視這些時間、去直視這些光陰。

究竟一秒是很長還是很久,究竟一年是很長還是很久?短篇小說裡的這個人,用一秒完成了一年,而莊生曉夢迷蝴蝶,究竟哪一個「我」才是真的、哪一個時空裡的「我」才是真我?莊生不知道,波赫士筆下的死刑犯也不知道;更何況這些時間測量的機器也不知道啊。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h9nzmp-I2ds/UjquSuQNaHI/AAAAAAAALMQ/27ZvpaxXcQ4/w1000-h563-no/P1020188.JPG

下午的陽光異常詭異,投射在儀器之後產生的陰影也讓人覺得恐怖,古人是不是也是這樣看待他們的?憑什麼這樣可以知道現在幾點?太神奇;為什還可以測量到幾點幾分呢?看著地上的陰影發呆著,是什麼決定時間的流逝,是什麼在告訴我們,我們老了?機會流走了?當初建設這個時間迷宮的人,是想要測量出什麼呢?
就像是在奇幻的世界、科技王國的後花園,或者是另一種異次元,他們用來測量的方式截然不同。他們有自己的時間單位、有自己的星星、有自己的恆星。在小小的圓盤上,你只要低頭,彷彿就可以看到某種天啟;循著斜塔的指示,往天上一看,就會讀出每個人自身今後的命運;而太陽穿過形成的日影,倒映在遠方的月亮宮殿,像是符咒鎮壓惡魔,守護著這個國家永垂不朽。仍然這些測量時間本身的工具,仍然敵不過時間,在歲月的洪流裡,仍然敗仗下來,只能成為觀光景點,失去了自身的存在價值。

部落格原文:http://poligenc.info/aibinbang/?p=113
東淫西蕩南騷北浪
4.旅人的脆弱

曾經對於旅行的一切想像,都是只有美好而快樂的。覺得一切就像旅行社提供的照片那樣的美麗、大開眼界。高中的時候,有個很酷的美術老師,上課時,除了美學作品之外,也會讓我們欣賞他出遊的照片。還記得他說他在敦煌的鐵路之旅,上頭又熱又渴,而他亦不願意放棄這樣自己探索世界,因為他要去準備敦煌的壁畫當我們的教材,跟著旅行團是要怎麼準備呢……他在講台上似乎對著我們說,也是對著他自己自言自語。那是一堂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美術課了。其後老師說的壁畫風格等之類的話語,我全都忘記了,隨著時間之流,淘金似地在我腦海中只留下他曾經告訴過我們,他在火車上遇到的大陸大學生、他顛沛流離、落難之際,有人伸出援手,一壺水像是天上的泉水般的甘甜。

他話語背後,在升學為重的學校裡,彷彿告訴我們,有機會的話,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對世界,這世界很大,大得我們無法想像,有太多的東西是書本上沒有的,而現在他所教的,我們所學的,都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有機會的話,你們,要出去走走,去哪都好。

我在印度的巴士上,突然想起這段往事,這段已經十年前的往事。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H63XNwZZQ2k-aSCw-N5lshjAflWt1qBv2AVbSgqd67Y=w1000-h563-no

真的就像是天外飛來的念頭,在紅色的大地裡,我想忘記自己此時正穿著熱風,肚子疼痛難耐,渾身不舒服,好想找個地方涼快著。公車內已經很熱了,但迎面而來的風更是熱得逼人,窗戶壞了,我使力地想要關上,坐在隔壁的印度人用種「你到底在幹麼」的眼光看著我。他們習慣這種程度的熱。只有我,第一次感受到熱力無邊的痛苦。或許是此時此刻的痛苦讓我回想起多年前,老師講到他在戈壁沙漠裡頭的難受,他欲言又止,找不出言語來像我們高中生說明「熱」這件事,我那時天真的認為,是會有多熱,台灣的夏天才叫做熱吧。

在搭上這個巴士以前,我懷念著離我而去的巴西兄弟,正想念著他們,隨手翻閱手中的旅行指南,看到一處位於沙漠中的綠州小城,小城的建築環湖而造,就像是多次在無數的電影裡頭,看到的綠州。此生沒看過綠州,沒感受過飢渴難耐的我,決定搭車前往。
在小鎮裡頭,此時正在湖水乾涸之期,湖中一滴水都沒有,無緣見到如旅行指南上頭,夕陽灑在湖水上,包圍湖水的小鎮,人們結束一天的欣勞,都浸在水裡頭。而迎接我的,就只有無止盡的乾枯和渴。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i9tr7k2atHY/UjqxZ5lRZMI/AAAAAAAALMs/DaxTBXMvby4/w1000-h563-no/P1020276.JPG

我點了許多杯的冰涼涼的芒果汁,幾乎每半個小時就來上一杯,喝到後來,只要有任何冰涼感的東西喝入嘴中,我立刻吐出來。唉呀,就像是入地獄之中被判刑的惡鬼,口中的烈火在焚燒,而任何燒熄這烈焰的水,都只會讓這烈火更狂妄。隔日我像逃難般地逃離這小鎮,搭上這班被熱浪包圍的公車裡,還有五六個小時才會到。在搭上這邊公車前,我的焦急、躁熱全部都寫在臉上。我沒有耐心地在公車售票口排隊,雖然我人排在第一位了,但公車人員就是不賣票給我,他都請後頭要搭另外一班公車的人先上前買票,他們告訴我,反正你公車又還沒來,賣你你也沒有車子搭啊。我很不耐煩地時而跺腳、時而把厚重的背包,一會兒上肩、一會兒肩膀酸了又放下。後頭有個印度年輕人終於忍不住說了一句:「Hey, be patient, this is India.」

我像是挨了一記悶棍,敲在我的心頭裡。不知道他是在安慰我,又或是看我躁動不安影響到他。他也說得沒錯,這裡的生活步調太慢,不可以用我們的時間觀來測量。就像《時間地圖》裡所討論的,每個國家、甚至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對於時間的測量方式,我們不可以用統一而標準的鐘錶,來套入每個國家。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2L4mVYd_4f4/UjqxTWnygBI/AAAAAAAALMg/yPZ2nHktN64/w317-h563-no/P1020298.JPG

我的又飢又渴又難過的當下,時間被切成獨立片段的一格又一格,我自己像是苦行僧地,望著不知道還有多久才會到,搭上公車之前,我只知道要五到六小時,但這樣子的路況,前頭有牛車、拖拉機、還有逆向的車子,都在同一條道路,時而走,時而停,甚至比旁邊路人走路還要來得更慢時,我不敢倒數,萬一我數到六小時,而還沒到怎麼辦?我告訴自己,至少離目標又近了十分鐘、又近了十分鐘。晚上十一點,我總算抵達目的地,Udaipur。

這裡是觀光大城的我,懷抱著一下車就會有旅館、就會有商店、就可以好好休息。下了車,車上的旅客以極快的速度,可能被親友或是自己的車子,離開公車站。而我,整個人傻住了。四周荒蕪一片,像是在市郊不知名的大空地,停滿了公車。

「我要怎麼離開這裡啊?」我心想,我四處張望,我隨意走動著,只見有台嘟嘟車駛近,我價錢問也不問就上車了。

我翻了旅行書上,跟他說了個旅館的地址,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真的要把我載去那個旅館,我在車上胡思亂想,想起了之前有印度旅人被載到奇怪的地方,被要求支付一大筆金錢才會放人(是我看新聞呢還是全然是我幻想出來的,我也分不清了)我思忖著,如果不得已,我只好跳車,這個車速不快,我只要帶著錢,大背包只好放棄了)約末十五分鐘,就到了我指定的旅舍。但印度的旅舍晚上也是休息的,他載著我到四五間旅舍,挨家挨戶的問,要不是鐵門深鎖,不然就是沒有床位了,我正絕望之際,他說,我知道一家,你要不要去看看?

我想起Thomas在離去之前告訴我的,不要相信任何人,尤其是車伕。但此時我不相信他,我要去哪裡度過這長長的一夜?我又累又渴又渾身不對勁的。我心想,要不就聽他的,先住上一晚,如果真的不好,等隔日清早再離開了。他幫我找到一家很溫馨的民宿,價錢合理又舒服,我進去後,和民宿老闆討了水喝,進了房間,倒頭就睡著了。

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Uj_A0up2m8k/UjqyE4jalxI/AAAAAAAALNQ/LOPyEWBoFkc/w317-h563-no/P1020436.JPG

原來自己是如此的脆弱……我出來不到十天,此刻的我,好想家,好想回去,好想放棄這所謂的壯遊,原來是那麼的辛苦,和想像中的不一樣。所有一切的英雄歷險故事,都不是一開始就輕鬆舒服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不想在家吹冷氣、在家看小說、在家看電視,而要自己一個人,在陌生的土地上,在深夜的街道裡,像是個流浪的棄兒,居然找不到一間可以落腳的地方。為什麼我要把自己用得如此狼狽?我做了個夢,夢中的自己,被眾人訕笑著說,你幹麼呢,好好的暑假,怎麼做了如此愚昧的事情,怎麼會有人傻到連準備都不準備,就一個人跑到這莫名其妙的地方去呢?連我的夢也背棄我……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旅程啊。

部落格原文:http://poligenc.info/aibinbang/?p=117
若無其事才是最狠的報復
5.旅人的溫柔

獨自一人的旅人,常常在旅行的時候,唯一的依靠就是手中的那本旅遊指南,無論是英文或是中文,或是其他旅人熟悉的語言;此時的旅人相信著上頭記載的文字,除此之外,他也沒有任何可以相信之物、可信之人。越是害怕的時候,越是重複讀著書中的文字,像是護身咒語般的法力無邊。但有夠多的時候,書中什麼也沒有寫到,書中不會告訴你肚子痛的夜晚,獨自一人在陌生城市的郊區該做些什麼,也不會告訴你,有時你會走好運,遇到旅途上最好的溫柔。

這個城市是我在印度裡,待上最久的,我被放縱地在小鎮裡漫遊著,我獨自去了當地人的公園、當地人的小店、甚至有很多的時候,就在房間裡的小陽台發呆著。身體的不適告訴你要好好休息,我也喜歡待在這裡,男老闆是Ramesh,是本地醫學院的教授,太太是Nimala。

晚餐後,他們會焚香拜拜,問我:「對印度神話有興趣嗎?」

Ramesh用很簡單的英文和我說了象頭神的故事:「象頭神叫Ganesh,是印度最有權勢Shiva和雪山女神的兒子。有次雪山女神在洗澡時,要Ganesh看家,離家多年的Shiva第一次看見自己的兒子Ganesh,但這小孩因為聽媽媽的話,不要讓任何人進來,Shiva一怒之下,就把Ganesh的頭砍了!後來雪山女神出來告訴Shiva才知道,那個被砍頭的男孩原來是自己的兒子啊,看著妻子在哭,自己的兒子莫名被砍頭,Shiva覺得很過意不去,只好找了個大象的頭,裝回去自己兒子的身上。但雪山女神仍然生氣,怎麼好好的一個人,變成了個象頭。Shiva為了討妻子歡心,身為眾神之首的Shiva,要求各廟宇都要供奉象頭神Ganesh,並且要求各方眾神獻上祝福,有智慧女神、也有財神等等,他們也都把自己的能力教給Ganesh。這才讓雪山女神消氣。」

Ramesh說,這也是為什麼到處都看得到象頭神,他也是智慧和財富的象徵。(我聽完故事當下怎麼覺得這神明是富二代?)

Ramesh也邀請我不要睡在房間了,直接和他們一起去屋頂上睡吧,他說屋頂很涼爽,也沒有蚊蟲。我一開始不太相信,直到我隨著他們上樓,發現左鄰右舍也都在屋頂上睡覺。就這樣和當地人,一起看著星星發著呆,漸漸地睡著了……

我也隨著Nimala在她的廚房裡幫忙著,煮著印度菜,還有煮著印度奶茶來喝。對我來說,是完全融入印度生活的經驗,我也會隨著Nimala去當地的市集買菜,也有跟著他們一同去郊區的小山頭走走。

那是再多錢也買不來的特別經驗。仰望星空時,我會記得我在Udaipur喝過的印度奶茶,還有關於象頭神Ganesh的故事。

部落格原文:http://poligenc.info/aibinbang/?p=119
寧負天下唯不負你
6.You should be tough

旅人出來,就是交換和自己不同的文化,去接受更多的文化衝突,或是個人意志的衝突。不知道是民族性使然?亦或是我自己的個性問題?在這段旅程之中,又有人再告訴我:「Cheng, you should be tough.」

Sara是我在Udaipur時,住在Ramesh 和Nimala的民宿時,同一時間的房客。她來自法國,只比我大個兩歲,目前是報社的獨立記者,來印度是希望放假之餘,可以訪問還在印度境內小王國,目前的繼承人。

對於法國巴黎的印象,我都停留在候麥的電影,或是1968學運時代的法國人,是那種真的是自由啊,會去挑戰權威的印象,Sara有給我一部分這樣的感受,或許是我加諸在她身上的想像,或許她並不是那個會去以自由為至上,其他一切皆可拋的人。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SZwMeSi3mJU/Ujqx7nL1PkI/AAAAAAAALNI/vSIY02ulk6U/w1000-h563-no/P1020364.JPG

她說她已經來印度好一陣子了。但一直不得其門而入,也不知道自己應該要寫些什麼,她說她想要寫點不一樣的新聞回去,這才是她來印度的目的,否則就不用來了。她的情緒很複雜,一方面很自責,但又似乎很享受身為背包客,在印度裡開銷不大,這樣東漂西晃的生活。我在印度遇到不少這樣的旅人,大家都沒有一定的目標,至於什麼時候要回國也說不出個所以然,總之,就先這樣待下一陣子在說;看看會不會遇到什麼有趣的人,在一起做些有趣的事情。

Sara就在這樣子的情緒裡搖擺著。「怎麼不回去呢?」我問。她說,回去也沒有工作啊,那就不如來這裡,說不定有機會可以寫出特殊機遇,可以訪問到國王呢!或許從她身上讀出來的法國味是不準的,但我對於那個象徵對抗風味的巴黎,就這麼消失了。1968太遠了,而1920年代,關於海明威《流動的饗宴》早就已經消失不見。投射在Sara身上關於太多對於巴黎的想像,我有許多的問題想要問Sara。在一個可以眺望整個Udaipur的山中城堡裡,我問她,既然這樣,你們為什麼沒有1968年的那種精神了嗎?

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LePliR4AR9c/Ujqx39NEYxI/AAAAAAAALNA/gyX1idXfI_k/w1000-h563-no/P1020422.JPG

她苦笑一陣子,也說不出什麼來。空了很長的空白,她回我說:你知道1968那一代的人,現在在幹麼嗎?大概就是穿著西裝筆挺,正常的上班。那些反叛最兇的人,現在也是最服膺社會的一群。你覺得看到這樣子,你會想要再去爭取什麼嗎?即使用了生命很大的力氣去爭取,等到老了,不也就像那群當初抗爭最厲害,而現在最安靜的。我不想那樣,我們這一代的人不想要那樣。她告訴我,這是她們這一代年輕人,為什麼如此安靜的原因。很多朋友也像她這樣,出國看看想想,再回去看要做些什麼吧。

Sara也不是一直都如此認命,她會去爭取,諸如嘟嘟車太貴、諸如小店賣的東西太多錢。她會大聲地、努力地爭取。我則是在一旁等著她殺價結束。

兩三次之後,她告訴我:「Cheng, I think you should be tough.」我一直不懂自己這樣溫良恭儉讓有什麼不好,我也想不透區區十元,覺得貴就不要搭;覺得騙錢就不要買,為什麼要這麼用力的去爭取?這也是我們文化教給我們的。

但Sara認為,這樣會放縱他們,會讓他們覺得觀光客好欺負,會覺得騙不了這一個,還有下一個;她覺得這是不對的、不好的。她和Thomas一樣,覺得對的事情,無論他人的眼光,就用力的去爭取。我總是在意「別人是怎麼想」、在意「我在別人的國家」、做事要低調。我們做什麼事,社會教我們的是「要先替別人想」;而Sara她們根深底固的是「對的事,就要去爭取;為自己爭取後,別人也可以因此而受益」她們是 種由內而外;而我們所教的是由外向內的。由外在定義自己。

但這樣自我省視,還是只有停留在念頭而已。回來之後,還是覺得如此格格不入,在這個社會裡,怎麼可能不平則鳴?怎麼可能大聲疾呼?

每當我不敢的時候,每當我退縮的時候,我總會記得Thomas和Sara在不同的時間點,都對我說過:「You should be tough, do not be afraid.」

部落格原文:http://poligenc.info/aibinbang/?p=123 (http://poligenc.info/aibinbang/?p=126)
不溫柔卻無比愛你
7.印度的醫療

民宿的老闆 Ramesh正好是醫學系病理科的教授,他一知道我是來自台灣醫學生時,問我有沒有興趣,去他上班的地方看看?我當然猛點頭的說好,怎麼也不可能放過這麼好的機會。他告訴我,在印度,醫學系也是很熱門的科系。

這是Udaipur最好的醫學系了,裡頭還有附設醫院,一早去的時候,都會有許多病人在外頭排隊等候看病。在這裡,沒有所謂「全民健保」的概念,所有的保險都是私人公司所經營的為主,雖然政府鼓勵私人診所、私人醫院多多提供免費病床、免費門診的時段,但仍然不敷使用。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AB5EfZd7Myl4QEn2k8ONJDWJNewzYxUjSyYVKiycskw=w1000-h563-no

這些狀況,在我去參觀之前就略有所聞,知道印度的醫療,頂尖的很頂尖,而至於一般人呢?可能就得不到好的照顧。曾經在文明上留下很輝煌的一頁,現在很流行的瑜珈就是傳統印度醫學–阿育吠陀的一部分。許多開刀的技術,甚至對於疾病的記載,早在西元前一千前就已梵文詳細地記載著。

Ramesh興高采烈地和我說著,很多現代醫學的做法,都是跟印度的阿育吠陀學的喔。可惜,現在的人民, 沒有因為印度是曾是醫學起源地而受惠,如果想要看病,請早點來排隊。和Ramesh十點多到醫院,仍然看到長長的隊伍,他告訴我,如果要找人開刀,排隊的隊伍得排上三五天,甚至更久。他不覺得這樣的制度有什麼不好,或許,無止盡的排隊和漫長的等候,正是印度的一部分吧,分屬於時間地圖不同象限的我們,都無法體會對方在「排隊」這件事上的差異吧。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Y95wfq2XI-4/Ujq4IAWzxTI/AAAAAAAALNs/TXTAYEIbhjE/w1000-h563-no/P1020467.JPG

我沒有告訴Ramesh,在台灣,我們看病是不排隊的,只要你願意,可以去任何醫院的急診,無論大病小病,開什麼刀,我們是不用排隊的。Ramesh知道我還是大學生,知道我才剛修習完他的專科–病理,他便領著我和他的同事們打招呼,走過大講堂。大講堂有個很大的黑板, 我問Ramesh:「上課是寫黑板、學生寫筆記嗎?」

Ramesh不知道要怎麼回答我這個蠢問題,用種「不然呢」的表情看著我。是的,我們不在寫黑板、不再寫筆記了。大學上課總是在陰陰暗暗冷冷涼涼的講堂裡,因為要放投影片,燈都得關掉;中央空調之下,一年四季如冬;和此時的大講堂,明亮、炎熱、板書,有著很強烈的對比。

「我們上課都暗暗的,根本沒辦法寫筆記。」我跟Ramesh這樣解釋。

他繼續領著我到標本室去看,大概有半個籃球場大的標本室,都是很古早,卻又是很棒的標本。各個器官的福馬林液、人體的骨頭標本應有盡有。Ramesh放我一個人在裡頭慢慢的看。他說:「不是每個學生都能進得來的。」人體是沒有國界上的差別,但醫師是每個國家最封閉的職業,病人選擇醫師時,也是希望醫師會說自己的語言、聽得懂自己身體上的論述;這一群盜取人體奧秘的人,在全球化的世界脈動之中,守著自己的病人、守著自己最後的信仰,他們無論在哪裡,都做著相同的事情。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JYmFeZXciYo/Ujq4PLcUKDI/AAAAAAAALN0/Aeir6yLMNUg/w317-h563-no/P1020516.JPG

我和Ramesh說,這些都和我們沒有差別。即使是科技有進步、即使是教室由板書變成投影片、電風扇變成冷氣、筆記變成雲端硬碟、課本變成電子書;這些都不會改變人體的構造、看病的方法,醫學自始自終,就只能是師徒制、就只有先行者走過死亡、走過疾病的幽谷之後,告訴後來者,你們要小心走。我是後來者,無論在印度,或是台灣、或是醫學頂尖科技的美國,都不會改變醫學的本質,盜取奧秘之後,守在死亡和疾病的關卡的人。



我走在大吉嶺的小路上,這幾天陰雨綿綿,或許自己仍然是醫學生的關係,在路上行走時,或是搭公車時,都會關注外頭的小診所、小醫院。印度的診所招牌,就是一塊小板子,用鐵線掛著,風吹來的時候,還會隨風搖曳著,上頭都會寫上英文和當地的語言,也還會特別註明除了通過醫師的國家考試之外,也還有通過大英國協的醫師執照考試喔。或許都是獨立門戶,在印度閒晃的日子裡,比較少看見中小型以上的醫院,診所卻隨處可見。而某個地方會有某個特定的專科醫師聚集。諸如有次某個小鎮火車站附近,通通都是眼科診所,除了眼科診所,也沒有任何其他的商店了。就只有眼科診所而已。

也因為這樣,在大吉嶺這個小地方裡,有個診所,特別讓我好奇,而診所外頭停了一台醫療巡迴車,寫著:「Taiwan」的字眼,更加深我的好奇心,便決心進去問看看。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6LR_HLRXsto/Ujq7kAdeKjI/AAAAAAAALPY/Z5LwpHWIFmA/w1000-h563-no/P1020747.JPG

剛好有個護士瞧見。我表明了來意,她便邀請我進去診所裡頭看看。我說我是台灣來的。這裡的用藥也都是來自台灣。我進來藥局查看,很多都是來自台灣藥廠的用藥呢!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4rqaDlA12Ts/Ujq7u16D-MI/AAAAAAAALPg/dUD6swm1_Cg/w1000-h563-no/P1020749.JPG

護士會說一點中文,而英文和印度話都說得很流利。但她也指出當地的困境,醫師一年才來一次,很多慢性病,都沒有辦法獲得委善的照顧,甚至有些醫師英文不太好,常常和她之間的溝通有問題,沒有辦法給與很完善的照顧。她說,她現在要開始學點中文,希望可以和台灣的醫師好好的溝通,讓這裡的藏民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

後來她請我到某個轉角的小店喝種很特別的茶。我們就坐在路旁聊了起來。難民中心正好有個攝影展,裡頭有個大海報寫著「感謝你,印度!」來表達對印度政府收容藏民的謝意,而攝影展有不少他們平日的生活。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IpVmgBDETjQ/Ujq7xtUoDxI/AAAAAAAALPo/nJWbBQaEgd4/w317-h563-no/P1020750.JPG

我隨口一提到,啊,西藏很漂亮,我很喜歡那裡。

只見護士有點臉色不對,或許是我多疑,但這讓我難過不已。是啊,她們有可能終其一生都回不去他們自己的故鄉、他們自己的聖地。她說她是第二代了,她也沒有去過西藏。她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所學到的幫助這些和自己一樣流落他鄉的同胞而已。印度政府的醫療保險政策近乎消極,更別說這些不屬於印度的人了。

我跟那護士說,如果有機會,我希望我也可以再回來;而再回來之時,就不再只是個觀光客,而是可以獨當一面、真的幫得上忙的醫師了。

她僅說:「我等你。希望可以真的看到你回來。」

部落格原文:http://poligenc.info/aibinbang/?p=126
老師你比衛生紙還能扯
8.恆河靜靜流

這是一下車時,我便想起奈波爾的《幽黯國度》裡頭記載著他來到印度,他爸媽的故鄉的想法。這些和他同皮膚同語言的人們,但卻又是那麼的不熟……

他甚至寫下:「嗚,印度真是個糟糕的地方。」

印度的混亂和亂中有序,甚至又帶著點人情味。

這是一條多變的河流。有人在嬉戲,有人在哀傷;有人覺得神聖,有人覺得混亂;有人覺得安靜,有人覺得吵雜。恆河就是一條人生百態的河流。河岸有火喪場,也有高級的飯店餐廳。有人來這裡渡蜜月,有人是來這裡送親人最後一程。各種的情緒就沿著河流延伸出去。河面很寬廣,河流很平緩。大自然本身沒有什麼情緒存在吧,或許是我自己附加上去的情緒,也或許是遠滕周作《深河》一書的影響,讓我覺得很安穩,很平靜。

只見河水,輕輕地流。

對印度人來說的聖河,對國外的觀光客也非常有吸引力。因為待在印度的開銷不大,普通一點的房間一晚雙人住只要150Rs,吃東西又便宜。許多浪流者,都會選擇在這瓦拉納西長住,直到有一天,他們想到,是該要回去或者,該要前去下一個地點了。
我住的地方,有來自英國、來自荷蘭、來自日本等等的。

晚上大家沒事就會坐在戶外河畔邊,個自說起自己的故事、個自過去做什麼、現在為何在印度?還打算待多久,下一步要幹麼?

大家的下一步,有人要回去讀研究所、有人要回去上班、有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在印度這裡。就是有一天,上班累了,買了張單程的機票,跟著旅人一路玩到印度再一路玩到或河畔,於是就停下腳步,在此住上一陣子。

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IwnnfhDb_4I/Ujq45hQvwsI/AAAAAAAALOU/ybaSItvJ1p4/w317-h563-no/P1020585.JPG

恆河一直流,看著河流,心中的煩雜感就會隨著水流流走。我突然也像是捲入這種情緒,捲入了:「幹麼要下一站又一站的?」住在這裡的人,個個都是住上一兩周,上月的,少數只有我這種旅人,只待上兩三天就要走了。像是進入如托馬斯·曼的《魔山》世界裡,本來探訪友人的少年,預計停留三周,竟在山中留上七年之久。這裡的人,就像是一群在魔山裡頭,在河外頭、在印度外頭,有著各式各樣的人生,在「魔河」裡,都被留住了。

https://lh6.googleusercontent.com/-0FLxECe3Ikc/Ujq4q6EoQyI/AAAAAAAALOE/tCO5qw2ZcxM/w1000-h563-no/P1020580.JPG

恆河真有種說不出來的魔力。或許是世人冠上的聖名;又或許是河面之寬廣、水流之慢、之溫柔。雖然周圍混亂、火喪場、旅館交錯而生,河階上洗澡、如廁、飲水的人全都圍著這河流,全都對這河水,有著某種的祈禱、要求。

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jen2pnjOmTE/Ujq5drB_o5I/AAAAAAAALOs/uMVhw3vTJD4/w1000-h563-no/P1020607.JPG

我從德里搭火車來到瓦拉納西的火車上。有個印度老者,就在漫長的火車裡,用著很簡單的英文,告訴我們同車上,共四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人,告訴我們,為什麼恆河在印度如此地重要。

他說:「在印度旅行時,有看到藍色的神明嗎?」

我們全都點頭。

「那是濕婆(Shiva)」

「恆河因他而生,他的頭髮化生為恆河,而他的生殖力,也散佈在恆河之上。」

「而古早神話裡,有個大蛇吐出毒液,Shiva自己一個人把毒液都吞了,所以就變成藍色的了。」

老者說,這也是為什麼印度的人們會想要在恆河上洗澡、會想要在死亡前把自己的骨灰灑在恆河裡。是希望自己這一身的罪惡,可以透過恆河,讓偉大的Shiva吸收,洗淨。這樣才有一個乾淨的來世。老者用很緩慢地速度講出英文,像是深怕找錯了對的字眼,讓我們誤會他的意思。他似乎很在乎我們有沒有聽懂,每說了一句就會再三地確認。這簡單故事,他說了兩個小時。我們也各自陷入自己的沉默之中,印度的神明眾多,神話也非常之多。我知道,這個可能是其中一個版本而已。

但這卻讓我在恆河時,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會飲水(為了生殖力?)、為什麼會有浮屍、為什麼會有火喪場。不再只是單純地像報紙雜誌說的:「恆河很噁心。」它會噁心,是因為它是Shiva的化身,它是Shiva吸收這人世的惡毒。也或許是一群散遊者難以離去的原因,待在這裡越久,就真的可以遠離這塵世,可以洗去身上的世俗味,不用面對這現實人生中種種的挫敗和苦難,只要待著,Shiva、恆河,就會洗淨自己。

https://lh5.googleusercontent.com/-XJIN58WQckk/Ujq59WtVFYI/AAAAAAAALO0/CnCehtVSUc8/w317-h563-no/P1020624.JPG

我在河流之中,搭著小船,真有種:「啊,應該要下去洗個澡,如果怕髒,再回民宿沖洗?」但最後的掙扎之下,我還是僅僅把雙手浸泡在河水之中而已。


我做不到如《深河》裡頭的美津子,最後穿著紗麗,整個人浸入在恆河裡頭。我仍然有所擔心、我仍然害怕著。出發之前看著這本書,回來之後,又再看過一次。書中所描寫的東西,如果不是曾經自己到過現場,花憑著想像力,實在無法想像出什麼是「生與死共存的河流。」在這短短約一兩公里的河堤旁,就有火喪場,你也仍然看得到有人在河裡沐浴、也有人在這裡玩球、也有人在這裡刷牙洗澡展開新的一天。

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B-8FflrD6HPfvPSmSMQmyC9Uyo_KBcWqfdhxG0iRm44=w1000-h563-no

印度的眾神裡,有的長得十分猙獰,而路上隨處可以看見「長得不是那麼友善的神明」,我一直不太能理解這種概念。就像老者告訴我,那位Shiva是亦正亦邪的化身,印度的眾神,不是每個都是美若天仙,男長得壯,女長得美;有些還長得象頭人身,有些全身藍、全身紅、也有好多隻手,是如此怪異、是如此和人間期待的美好象徵有如此大的差距。

我這才想起在《深河》之中,美津子逐漸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不是誕生佛教的印度,而是清淨與污穢、神聖與猥褻、慈悲與殘酷混合的印度教世界;相對於法國、日本,這些太有秩序,過度整齊的秩序美,沒有如印度這樣混沌不明的東西,什麼都是共有的。

印度的神明才是人間的翻版,才是告訴人們,這就是生活的全部,有仇恨、有情愛;有仁慈、有殘酷。在這個河畔,它教很多人知道生死是可以共存的,它教很多人知道乾淨和髒亂是一體兩面的。印度一點也不偽善,它不是只會讓你看到你想看的,它不會假裝,它不會道貌岸然,它就是這麼的混亂,就是這麼的什麼都有。

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GITXypSIdeQ/Ujq5T5SIHjI/AAAAAAAALOk/916PNawK_6M/w1000-h563-no/P1020619.JPG

站在寬廣的河岸,會覺得這是一條無所不包的河流,它可以包容你的錯誤、你的懦弱、可以接受你的髒穢。沒有人活著是神聖的,沒有人是沒有錯誤的。這條河流就像是告訴你,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只要來我這裡,這一切都變得沒有關係。來這裡第一天的時候,我只覺得這條河髒,我只覺得這裡好熱,好想離開。

第二天第三天在這裡的時候,我開始感受到河流的神秘之處,我在遠處眺望著它時,它像是溫柔地包含你的偏見、你的誤解。我開始面對一條神聖的河流。我開始理解了長期住在這裡的浪人們,他們一站又一站的流浪,為何最後停留在此如此漫長。我開始相信這裡是一條轉世之河,生與死就都在這河上發生著。就像馬奎斯《百年孤寂》裡頭,死者的亡靈都在同一個場域裡頭,會一再地出現、一再地和生者有所互動著。我在這個亡者之都一點也不感到害怕,這裡有來自各地的垂死之人,這裡沒有種族、宗教、種姓的區別,在死亡的面亡,眾生平等;而在這河流上,無論是誰,都可以浸泡、都可以洗去自己的罪惡。對我來說,這樣的吵雜,才是這印度裡,最安靜的時刻。



https://lh4.googleusercontent.com/-PTSeP88hmlA/Ujq45Cd_l1I/AAAAAAAALOQ/g5xoXA-Uh_4/w1000-h563-no/P1020600.JPG

看著恆河,我常忍不住的想,如果生命的最後一哩路可以選擇的話,我會不會選擇放下一切,走進這個轉世之河,我再也不會有那麼多的擔心、怕髒、怕噁心,我會選擇相信只要在這條河的浸泡之下,我就可以得到洗滌。記得哲學老師曾說過:「在死亡的陰影之下,你的許多選擇和想法會改變。」換言之,現在社會就是在某種死亡不在身邊的錯覺,我們常以為自己年輕 、自己不會是「死神」盯上的那群人,在現代科技之下,我們早已把死亡抽離,死亡不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而瓦拉納西卻是一反常態,這個和死亡共舞的城市裡,河畔不是巴黎左岸的浪漫,這或許是全世界最為殘酷的一條河了;沒有一絲絲浪漫的風情存在,隨時都可以看見火喪場的火光或是一縷煙,偶爾仍也可以看到水中的浮屍,這麼多年過去了,此地的景色仍和《深河》之中一模一樣。這裡一點也不適合來渡假的觀光客,一點也不有趣,也沒有美麗的風景,觸目所及,無非就是一再地提醒你:「死亡就在你身邊。」所有的人,只要靠近火喪場,大家都會放下手中的相機,表達對死者的尊重,會想著,如果是我,我希望自己這條生命的最後一哩路要如何地走?唯有死亡才會有如此高的尊重嗎?我們的基因是求生的、是渴望生存的,而我們的生活不曾教導過我們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周遭的死亡事件,離我們最近的,卻是電視報導裡頭的死亡:車禍、戰爭,最遠方的事情居然離我們最近,死亡的血腥照片透過新聞大量的放映。我們自以為學會了、自以為面對死亡事件可以處理得體、完全不受影響,而現實是,我們,是一群不知死亡為何物的活屍。

在這條又熱又髒又混亂兼之神聖無比的河流上,它上千年來一直流,一直教導人們生命和死亡。我在河的左岸,學著面對不想面對的死亡。

部落格原文:http://poligenc.info/aibinbang/?p=128
To be continued
猥瑣欲為
自助旅行就是要堅強

一點都沒錯~不是花不起錢,而是要讓自己與在地人可以完全融入

同樣都是光觀客卻因為我們外表差異較大而漫天開價

當下的感覺就是老子不爽 我們出來玩的錢也是辛苦錢

不是來這邊給你當凱子的(但多數合理的價格 我個人也是不會亂殺價)

總而言之 一個人的自助總有許多意外與妥協

而越是意外的旅程

越有印象深刻的回憶
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
非常棒的一系列文章
尤其是書那篇
很喜歡
陌影
感謝你的分享,文筆非常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