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榮光-三笠舊住友奔別煤礦

生命不止賊心不死
只是想聊聊很久以前路過參觀的一個産業遺産-旧住友奔別炭鉱(三笠市)。

北海道從明治時期開拓以來,除了農業之外,煤礦一直都是北海道被開拓的價值核心。日本最大的炭田-石狩炭田(いしかりたんでん)就是位於北海道,包括現在産哈密瓜很有名的夕張(南部)與較不為人知的空知(北部)兩個炭田。

明治時期導入了美國的採礦技術,開始大規模的採礦開發,在日本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光是北海道最重要的煤礦産地:空知地區,最盛期擁有 100座煤礦,擁有83萬人口在這裡謀生。不過隨著能源的替代,黑金的名號轉給了石油,如日中天地煤礦開採,終如落日般落幕,殘留一堆任憑風雨吹打,破損的斑駁建物,任人臆造當年的繁華與榮光。

其中,最讓人能夠感受到這段支撐著北海道開拓與推動日本近代化歷史存在的産業遺産應該首推「旧住友奔別炭鉱」的「立坑櫓」。

舊住友奔別炭鉱位於三笠市的幾春別地區。幾春別地區過去曾是北海道最早的鐵道路線(手宮~札幌~幌内)的終點,週邊最盛期就有三座煤礦(北炭幾春別炭鉱、住友奔別炭鉱、弥生炭鉱)同時在開採,熱鬧繁榮的程度與現在冷清的模樣不可同日而語,光是飲食店大概就有數百間,其他的娛樂設施的風華就更不難想像。

現在要在幾春別街上找隻狗都有點不容易。

奔別炭鉱是幾春別炭層的中心,1880年(明治13年)發現,1928年(昭和三年)開始由住友開始經營,最大年産量約一百四十二噸,可惜戰後能源需求轉換,1966年又發生礦坑瓦斯爆炸,造成16人死亡,1971年住友同時關閉歌志内與奔別兩礦,正式劃下句點。

奔別最大的産業象徵就是深入地層的「立坑」,以及高聳入雲的「立坑櫓」。當初為了與鄰近的「弥生炭鉱」聯合開採深部礦層,從德國引進最新的技術,花了二十一億円,耗時五年,在1960年完成號稱是當時「東洋一」的立坑與「立坑櫓」。

立坑主要用來輸送人員,物資及煤礦上下地表與地層深處,這個感覺很厲害的立坑光是内径就有6.4公尺,深約740公尺,而地面上的構造物-櫓(やぐら)也高達51公尺,不但是現存最高的這類設施,當時也是日本第一個可以同時輸送人員,物資及石炭的設施。

擁有四個巨輪拉送著人進物出的「立坑櫓」,現在看起來仍然相當的龐大與威嚴,如同鋼鐵巨人般矗立在山隅,賣力地推動著北海道的發展。

我想當時這巨人應該不會是默默地奉獻,一定是相當的吵雜!!

空知這一帶採礦的地層比較複雜,因此想要快速深入工作核心的地底,把黑金迅速地遞出地表換錢,這些財閥無不費盡心思,另一方面三井、住友、三菱、北炭等開採會社也是相互競爭,紛紛引進新的技術,來提昇工作效率。因此不難想像為什麼住友會跑去打造的這東洋第一立坑。

一下子就可以很出名,還可以提昇工作效率,這錢燒的值得阿~

這立坑内的電梯車廂擁有4層,最大升降速度時速43公里(一0一大樓電梯約時速六十公里),可以同時運送72位人員及24噸的煤炭,上下只需時不到2分鐘。根據一位過去在這裡工作的人員表示,立坑完成前,進出斜坑至少要花上三十分鐘,完成後最快大概只需要一分半。

哇~奔別大怒神嗎?

除了壯觀的「立坑櫓」外,週邊的選炭工廠,貨車裝載等設施也仍然繼續站立著,為過去的榮光作見證。北海道各地的大型炭礦設施不斷拆除解體的同時,這裡還算是保存相當完整的地域,也因此被選進「北海道遺産」,成為炭鉱遺産代表之一。

這座選炭設施,長約130公尺,寬約25米,高約30公尺,也是目前日本現存最大規模的選炭設施。

灰色的混擬土設施在灰色的天空下顯得孤寂與無力,宛如沒有了戰場的戰士,空負一身技藝,卻面臨無從發揮的窘境,只有殘存著光輝的記憶,獨自回想著,無力阻擋風雨腐蝕著軀殼,任憑時光一點一點帶走光采。

終於被過往的人車遺忘,終日蜷伏於幾春別的村子角落,等待,不知何時降臨的死亡。

奔別炭礦小史:
1880年 奔別炭鉱発見
1928年 住友開始經營
  60年 東洋第一立坑建造完成
  71年 閉礦

怎麼去:
1.北海道中央巴士岩見澤出發的三笠線「幾春別4丁目」下車徒歩10分
2.開車由三笠轉往富良野的路上。(Mapcode:180 355 404)

特別注意:
這個地方仍然屬於私人會社用地,嚴禁進入。所以只能在外面看看。不過旁邊有條小路,可以往高處走,居高臨下俯覽,感受一下被遺忘的榮光。

從札幌開車前往富良野時 可以繞進去看看

黑色網誌網址:http://btree.blog38.fc2.com/blog-entry-710.html
舊言虐心
很棒的介紹.
其實北海道從以前的荒蕪之地被開發至現今榮景,
不知包含了多少血淚辛酸.
挖礦,建鐵路,築水壩等都耗盡許多人力,
想想現在的人多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