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與現實-關於醫療外援

心涼就在一瞬間
自己認為的善行,若得不到受惠方的認同,那麼所做的一切就不會是有意義的了。

醫療團懷著滿腔的熱情抵達寮國,迫不及待的前往永珍友誼醫院。寮國院方簡單的致詞與介紹後,便領我們前往診療室及這幾天醫療人員要日日為伍的開刀房去,所有人馬準備上工。三樓的「開刀房」是間閒置的手術室,非無菌的環境再加上房內空調不佳,實在不是個理想的手術環境。院方人員為我們推進了二床手術台,還有二台麻醉機後,便拱手將這個幾乎可以稱作空房的手術室,交給我們「全權處理」。

錯愕是有的,這間開刀房並不是先前書信往來時,院方照片裡所展示的那一間。尚在疑惑的同時,卻又不小心瞥見院方人員以極快的速度,將他們的庫房裡的材料全數掃進大袋並鎖了起來,這讓我們有種被澆了一盆冷水的感覺,但既然來了,團隊也只能打起精神。一箱箱醫療用品與器具被推進了開刀房,麻醉師護士與外科護士開始著手整理藥品與測試機器。
[圖:護士備料中]
[圖:麻醉護士測試機器中]

因為和寮國院方是第一次合作,諸多事項尚需時間磨合。雖然事先書信往來頻繁,對於院方缺乏什麼樣的醫療物資需要我們提供也已溝通數次。不過,這中間顯然是有模糊地帶,因為我們抵達寮國後,才發現雙方的認知差距頗大。院方認為他們僅需提供一塊場地即可,而其他所有的物資及耗材全由我們自行處理。這樣的落差,讓我們小小著實著急了一下。住院期間病人要用的繃帶、膠布、消毒棉花等等,可以請院方先行提供我們再支付費用,但像蓋在病人身上的無菌包布這類的非耗材,我們只得向院方溝通與其商借。

第三世界國家通常都有相當多的外資與外援,當醫院設備老舊或環境破舊,都會有不同的國外團體提供支援,所以大多的政府相當依賴這些熱心的免費資源。既然有外援資助又何必自己掏錢呢!所以,這些國家的醫療預算總是給的很低(以上講的是大部份的第三世界國家,並非全指寮國)。以寮國來說,早有不少醫療外援進來,進一步了解才知,這些國外團體每次前來都會提供大量的物資,甚至留下帶來的機器與設備,對於院內不堪使用的硬軟體設施,也會依需求而提供援助。因此寮國院方依慣例空著雙手,迎接台灣來的善行時,似乎也不能完全去苛責他們。
[圖:台灣帶來的藥品]
[圖:台灣帶來的藥品]

通常第三世界國家的醫療人員薪水都很少,且不管工作量多寡都是領固定的薪水,這樣的給薪制度自然降低了醫療人員的行醫熱忱。為了填飽肚子幾乎醫生都私下開業,但因為要擁有執照才在公立醫院繼續待著,所以多數人時間一到就下班,把精力與體力留到私人門診。而國外醫療團的援助,對該國有需求的病患來說是莫大的幫助,但對當地的醫療人員來說則是徒增他們的工作量。在這樣扭曲的醫療體制下,受苦的是該國的子民,而這是政府的問題,單怪罪在這些醫療人員的醫德上似乎不太妥貼。

以寮國來說,這裡的醫生薪水僅約台幣三千元,護士約一千五百元(永珍的物價並不會比台灣低多少,簡單的便當一個就要台幣約四十元),薪水少副利又不佳。我們的到來讓這些醫療人員平白延長了工作時間,而全天候的手術及病人的術後照顧,無疑是增加他們莫大的工作量,增加這些工作量並不會增加薪水,只是徒增他們的「麻煩」罷了。所以,是我們需要拜託他們幫忙,並且感念他們的配合。
[圖:與院方人員合照(中間五位)]

我們是第一個踏入寮國的台灣義診團隊,但其實並不是第一個前來做唇腭裂手術的團隊。不明瞭的是既然有先例,怎麼對年紀尚小無法開刀的患童,簡單的貼布及餵食的基本觀念等都沒有傳承下來?「給他們魚吃不如教他們釣魚」,這是羅慧夫醫師一直以來所秉持的理念。就像四十多年前,他從醫療系統先進的美國來到醫療資源貧乏的台灣,付出心力與勞力提升台灣的醫療品質與水準,還一手儲訓了許多技術精湛的醫療人才。台灣的顱顏患者因為他的努力而受惠,如今,羅慧夫醫師所領導,已擁有非常豐富的臨床經驗與技術的長庚顱顏醫療團隊,便延續著這樣的理念踏入國際,幫助需要援助的國家。

「如果這裡已經有太多外援進來,不需要我們,那我們就不要來錦上添花。」賴醫師對當地合作的基金會如此說道。「第一次來目的是開刀,把成果做給他們看。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斷,看看我們的技術和外國做比較。如果真的需要我們,我們願意再來進而培訓當地醫生。」

「培訓種子醫生」是基金會與醫療團實行國際援助最重要的目的,但這又談何容易呢?對於被援一方,難道外來的和尚就一定會唸經?基金會希望能找到適合的人選去台灣學習,但對寮國的醫療人員來說,憑什麼他們就要到台灣去?難道他們就一定不如我們嗎?況且這些人中很多還是德高望重的副院長級醫生。對於寮國醫護人員來說,台灣團隊的能力一切都還在探測之中。他們需要觀望及外防,甚至,需要一點時間來做「心理建設」。最重要的是,就算他們認同我們,也不代表這其中有人會想到台灣受訓。除了受訓期間不能有收入外,結訓後回到當地薪水也不會比較高,甚至增加自己工作量。我們能喚起的僅是醫德及服務的熱忱,而這熱忱所需的卻是無比堅定的信念。
[圖:開刀房內]
[圖:開刀房外]
[圖:剛開完刀的小病患在恢復區休息]
[圖:剛開完刀的小病患在恢復區休息]

「施與受是平等的,而非上對下的關係。」,這是羅慧夫醫師行醫的另一個很重要的態度與觀念。所以來此(寮國),我們並不能期待當地院方醫療人員主動的配合。我們的到來,實則增加他們的工作量。不是他們要謝謝我們,是我們要謝謝他們的幫忙,因為有他們的配合我們才能延續這樣的理念。雖然我們無法像其他國外的團隊,有那樣龐大的資金可以援助院方硬體設備,但我們能給的是羅慧夫醫師傳承下來的醫術與觀念。「做」給他們看的,並不單指技術,還有那份行醫的熱忱與對人的關懷與愛。

手術第一天結束,當天的副院長夫人也同時是麻醉護士便問我們明年還會來嗎。而其中一位資深副院長從剛開始在開刀房裡偶爾觀看,到後來主動願意當副手且全天候認真跟刀。院方的人從一開始的漠不關心到主動參與,從袖手旁觀到認真配合。在離去的前一天,大家互相擁抱合照,這種互動的改變代表著的是一種認同。

理想很美,但現實很冷。有心付出,卻不代表事事可以盡如人意,這中間有很多現實面要考量、承擔及忍受。「施」與「受」,沒有什麼哪一方是上,哪一方是下。由自身做起,用謙卑去感動人,進而將理念拓展。「行善」最累的是「心」,能支持這樣動力的,靠著是無比的信念。看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得到援助,光這一點,一切都是值得的了。

「你們明年還來嗎?」副院長夫人在最後一天,又問了我們同樣的話。

我似乎看到這愛的種子,已經埋在寮國這片土地裡,慢慢的發芽抽長……
[圖:寮國副院長認真跟刀(左)]
[圖:大合照]
櫻小桃
埋下了愛的種子
慢慢的種子會發芽茁壯
期待這一天的來臨~~
笑敬過往
感謝!這支台灣義診團隊至寮國行醫、行善,您們的醫術、醫德讓當地患者受惠。
亦非常讚佩您們在當下的應變處理方式:在當地有限的硬體設備及醫療資源支助,順利完成這一趟永珍~愛心義診。
不願將就
感謝付出
愛是永不止息
正在載入
你們的愛心及無怨無悔地付出,令人感動不已,讓世界更充滿了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