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建“第三公路”連接中泰

深知自己不討喜
撰文 Brian McCartan

2008/01/25, 週五

老撾.琅南塔 --- 由亞洲開發銀行資助興建的“大亞洲公路”(Great Asian Highway),其“南北經濟走廊”已幾乎全面竣工。不過,在即將建成通車之際,有關這條新公路將來帶來的社會影響、經濟效益、甚至地緣政治影響等問題就冒出來了,隨之還出現了一些新問題。

建設“南北經濟走廊”是亞洲開發銀行1993年制定的發展議程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要促進中國、緬甸、老撾、越南、泰國和柬埔寨的經濟往來。這條公路其中一段,就是著名的“三號公路”(Highway 3),它取道老撾西北部,把中國和泰國連接起來;預計這段公路造價9580萬美元,由中國、泰國和老撾政府三方出資修建路,並亞洲開發銀行提供貸款資助。

“三號公路”已完成的路段,在幾年前還是爛泥路,現在已經變成一條配備混凝土路肩、排水系統和混凝土橋的兩車道公路。從老撾邊境會曬(Huay Xai)鎮到中國西南邊境的雲南磨丁(Boten)村,走老路得兩天時間,遇上壞天氣可能還需要更長時間;而現在走新路只需5至6個小時,旅程大大縮短,這有利於促進貿易發展。

“三號公路”原計劃2007年建成通車,但因為2006年雨季期間有路段被洪水沖毀,結果竣工日期被推遲到2008年。儘管這段路現在全年可以通行,但是有部分路段長達好幾公里仍然沒有完工,尚待鋪設路面。

“三號公路”的泰國段工程進度,遠遠落後於中國段的,不過一些觀察家認為,這是因為泰國段“修得好很多”。他們表示,中國段修得快,是因為在工程上走捷徑,這樣做將來可能縮短這段路的使用壽命。

更大更嚴重的問題是,橫跨湄公河、連接泰國清孔(Chiang Khong)鎮和臨近的老撾會曬的大橋,建設絲毫沒有進展。中泰兩國政府早前同意,共同出資3300萬美元修建這座橋,但至今雙方幾乎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泰國內閣2007年2月批准修建這座橋,並計劃2011年完工,不過許多清孔居民仍懷疑大橋建設能否準時完工,因為從1980年代起,泰國歷屆政府都說過要建橋。政府最近一次說要修橋之後,唯一的變化就是地價飆升了。

泰國與老撾的邊界紛爭、1997-98年金融危機、曼谷的政治冷感、以及泰國投資者普遍不願意出資,所有這些都令這座大橋建設遲遲沒有開工。

中國亟欲通過與東南亞建立貿易聯繫,包括進入泰國海港,發展深處內陸的雲南省。那邊廂,儘管泰國能從與中國的新聯繫中得益,但也有人擔心中國廉價商品的湧入,會令泰國北部的農民破產。近期泰中就自由貿易協定達成了協議,協定中條款生效後,那些擔憂就變成現實,中國廉價農產品大量湧入泰國。

泰國通往老撾的一段尚未完工的公路,是泰中貿易往來障礙的一個象徵。泰國在修建連接泰國清孔和老撾會曬大橋上拖後腿是有原因的。曼谷也許是把這座橋,看成與北京進行貿易談判時討價還價的籌碼,因為中國似乎更急於要把“三號公路”修通。

除非這座橋建成,否則“三號公路”仍然會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中國目前經由“三號公路”運往泰國的貨物,都必須從清孔與會曬之間的湄公河運出去。目前中泰之間95%的貿易是走湄公河水路,運輸時間10—15天。但是走水路常常遇到水位不夠的問題,大型貨船因此沒法通航。中國打算未來幾年在湄公河上游修建更多水壩。在這之後,預計水位不夠問題會變得更加嚴重。

許多船主擔心船運費用和老撾的關稅太高,中國商人還抱怨老撾海關檢查耗時太久。儘管老撾面臨取消過境費的壓力,但是資金短缺的老撾政府,並不情願這麼做。

“三號公路”修通後能為老撾帶來多大經濟效益,目前尚未清楚;但公路建成通車後,進入中國和泰國市場更容易,預計這會給老撾日益發展的農業綜合企業和旅遊業等,帶來更多商機。儘管東盟一再給老撾施壓,要求不要再給已經受阻的地區內貿易加重負擔,但老撾政府似乎還是準備對抵境的貨物收取過境費和關稅,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在旅遊業方面,據在老撾西北部從事旅遊業的人透露,雖然西方來琅南塔的遊客人數與日俱增,但是從泰國和中國來的遊客,通常只在是去中國邊境磨丁鎮的路上經過老撾。磨丁鎮有一個大賭場和市場,業界消息人士說,去賭場南部觀光的中國遊客,常把琅南塔當作前往琅勃拉邦或越南途中歇腳就餐的地方。

密切關注“三號公路”建設的人說,除了得到更少的經濟利益外,老撾還可能必須承擔公路建設帶來的嚴重社會影響和環境破壞。如果沒有恰當的監管,該地區的開放將使與政府有密切關係的商人大大得益,同時也可能令聚居該區的許多社群面臨逼遷。

亞洲開發銀行2002年一份報告說,估計大約有2502人或502戶家庭,可能因為“三號公路”的建設而被迫搬遷,不過一些監督組織估計,要安置的人數遠比這個還多。亞洲開發銀行已經為補償拆除沿途房屋、土地、糧倉和商店給沿途居民造成的損失,制定了安置計劃。儘管如此,尚不清楚補償金是否真的到了那些受影響最大的人的手中。

其中一個安置例子是,在中老邊境上的磨丁村,為了給當地修建的中國賭場、酒店和商舖讓道,當地的原老撾居民被迫遷移到1公里外的地方。搬遷後的村民抱怨新的居住地缺乏生活設施,耕地少了,而且沒有原住地的那麼肥沃。

他們還抱怨與政府有關係的商人,霸佔新公路附近的土地,大搞房地產和商業開發。由於沒有地契和解決土地紛爭必需的司法制度,所以當地人即便被迫流離失所也求助無門。

法律真空也為越來越多的中國移民湧入創造了條件,他們中大多數最初是來修路的,後來定居下來,在公路沿途開店做生意。在這條公路的某些路段,中國移民建立起新村落,引起那些被安置到貧瘠地區的原住民的不滿。

與此同時,各人權組織也擔心這個曾經偏僻的地區快速開放,會令當地人(其中大部分是窮人)患艾滋病的風險大增,以及使人口拐賣問題變得更嚴重。另外,泰國和中國商業利益集團,也可能過分開發該地區周邊的森林和野生資源。

亞洲開發銀行原本希望建成這條路,可以降低運輸成本、促進沿途經濟的更快發展。然而在這條路即將全面竣工之際,這項工程給當地人帶來的成本效益仍很令人懷疑。

作者是駐泰國自由撰稿人。

譯者:楊柳

新聞來源: 亞洲時報 www.a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