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旅遊景點

開拖拉機環遊世界
罗马尼亚世界遗产-多瑙河三角洲

多瑙河奔流直下,汇入黑海,形成了欧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角洲。多瑙河三角洲不计其数的湖泊和沼泽哺育着300多种鸟类和45种多瑙河及其支流中特有的鱼类。
  
  无论科学家认为多瑙河三角洲只有7,000年的历史,还是昨天才诞生,都无关紧要。在游客眼里,三角洲是被众神遗忘的角落,那里水土交融而又不为人所觉察,那里的一切--河流、海洋、泥沙--都呈黄褐色。在它3,500平方公里的辽阔区域内······说不清哪里哪里是波浪的尽头,哪里是河岸沙丘的源头。这种疑问一直萦绕在人的脑际,伴人沿100公里宽的河流而下,直至黑海。
  然而,多瑙河挟带的固体物质正以每年10米的速度吞食着海洋。固体物质上面杂草丛生,覆盖着片片白花,但若前去采摘,定会掉进水里。你或许认为可以看到泡沫,但进入眼帘的却尽是沙子。一天夜里,由于芦苇漂流形成了长达几公里的岛屿,使我们无处泊船。动物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我曾看到它们在宽阔的冲积河谷中落水身亡。
  三角洲是一个仍在形成中世界,它散发着海草、湿土、飞鱼和鲜鱼子酱的蛮荒气味。
  没有迹象表明曾有人在此生活,也没有写下自然环境的历史痕迹,它们依然我行我素地执着前行。除了时空无限外,我们无需理解任何东西。
  对多瑙河三角洲的这一描述,可追溯到1936年,除了无时不在变化的数字外,它依然真实如初。现在,三角洲的总面积已超过5,500平方公里,多瑙河河长2,850公里,平均流速每秒6,500立方米,挟带的淤泥每年约有两亿吨。作为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的最大河流,它的汇水面积超过80万平方公里,它流经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乌克兰,欧洲中部和东南部、奥地利、德国以及匈牙利的河流都汇集其中。
  一、圣水
  对生活在多瑙河中下游的古人来说,多瑙河是一条神圣的河。武士外出征战,先要用河水净身,并向它献祭,尤其是罗马皇帝图拉真,对它更是感激涕零,因为在公元二世纪罗马军队征讨生活在多瑙河平原和喀尔巴阡山的达契亚人时,多瑙河曾施惠于他。在罗马图拉真的石柱上,多瑙河被描绘成一个长着胡须的巨人。图拉真是第一个踏着石桥渡过多瑙河的人,该桥为大马士革的建筑师阿波洛多鲁斯于公元105年所建。
  古希腊人认为多瑙河三角洲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地区,根据季节的不同,为多瑙河七条、五条或三条支流所束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多瑙河至少有四个出海口被淤泥堵塞,从而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淡水水道和湖泊,由漂浮或固定的岛屿将它们与大海分开,岛上长满芦苇和树木,如白杨、栎树、柳树和桤木。
  多瑙河水通过三条支流注入黑海,从北向南,分别是基利亚河、苏利纳河和斯芬图格奥尔基河(圣乔治河)。这些名字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基利亚意为"僧侣的密室",苏利纳意为"水道"或"管道"),追溯到中世纪的意大利人,更确切地说,是热那亚人在那里的存在,他们的庇护人是圣乔治。同位于更南端的伊斯特里亚河一道,先是交易站,后是城市,就建在这些河流上,船只满载咸鱼和熏鱼、谷物、蜂蜜、毛皮和奴隶,从这里驶向希腊和意大利。
  对古代的水手来说,多瑙河水流入的黑海,即古代的Pontus Euxinus,标志着已知世界的终极。多瑙河上狂风不断,水深浪急,水手们往返其间,直到12月6日,即水手的庇护神圣尼古拉的庆典日,航行才告一段落。那时,多瑙河水甚至海水往往已开始封冻,直到复活节时才重新出航。
  二、鸟类岌岌可危
  传说,多瑙河三角洲中心地带的Peuce(希腊语"白杨")岛曾被一个神秘的王国所占领,居住在那里的要么是亚马孔人,要么--更符合历史实际--是日耳曼血统的部落。在多瑙河河口外有一座Leuce(希腊语"白色"的)岛,现名斯内克岛,属俄罗斯所有。根据希腊神话,它是通向西天的入口,也是祭拜阿喀琉斯的地方,据说他一直在此避难。
  同古时候一样,多瑙河三角洲现仍是每年从欧洲中部和北部迁往地中海的候鸟的落脚点。现有记载的鸟类已达300多种,其中176种在那里繁殖,有鸬鹚(3,000对)和倭鸬鹚(2,500对,占世界总数的61%),鹈鹕(2,500对,与古北区繁殖鸟的50%),287,500只红肚鸭、白鹭以及各种各样的食肉鸟,其中包括几对稀有的白尾鹰。湿地燕鸥群更是引人注目。
  在漂浮岛上可发现水獭、鼬和水貂。鱼是多瑙河三角洲和湖泊的另一个财富来源:现已发现60多种鱼,其中45种是在多瑙河及其支流中土生土长的鱼,另外15种为海鱼。有些鱼,如鲟,产卵时逆流而上,到河的上游产卵,它们的卵可做鱼子酱,而有些鱼,如鳝鱼,而顺流而下,到海中产卵。
  然而,在过去的50年左右,多瑙河--三角洲上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芦苇床--的动植物一直遭受污染的威胁,现已造成很大破坏。捕鱼量急剧下跌。1989年,勉强捕鲟20吨,仅是一个世纪前的2%。仅在过去十年中,就有五种鸟消失,八种鸟数量减少,27种变得稀有,18种濒临灭绝。
  这一严峻形势主要是由于多瑙河三角洲脆弱的生态系统日益失衡而造成的。造成失衡的因素有:湖泊和运河(如布勒伊拉湖和卡拉奥尔曼运河)的干涸和疏浚;在一个面积为420平方公里的区域引进农业,尤其是种植玉米,现已证明,能生长庄稼的土地还不足半数;拓宽运河,使之能容纳1984年开挖的多瑙河-黑海运河所不能通行的大型远洋船只;以及用重型机械集中收割芦苇,以便为造纸厂和纤维素厂提供原料,如三角洲上游的克勒拉希的工厂。
  三、保护的日益加强
  此外,多瑙河水的污染也急剧增加。许多工厂和农工联合企业将磷酸相加、硝酸盐、油渣、汞和杀虫剂倾倒进多瑙河及其支流。城市排水沟则将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进多瑙河,废水排放引发疾病的流行,如猪瘟、乙型肝炎和霍乱。
  在河的另一端,黑海的情况同样也不太妙:1960年捕到的鱼种中80%(26个中有21个)现已消失,而且水中生命遭毁灭的趋势仍在继续。
  罗马尼亚和乌克兰当局(20%的三角洲在乌克兰版图内)对这一生态灾难的反应,仍是举棋不定,原因是缺乏资源。
  诚然,1990年停止了排水工程,1991年又将三角洲作为生物圈保留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还在图尔恰成立了旨在研究和监测该地区的多瑙河三角洲研究所,可谓有了一个可喜的开端。但是,如想扭转当前趋势,则需国际社会的支持。1990年9月,由若干国际组织,其中包括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专家组成的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考察团,对三角洲进行了考察。考察团提出的建议至今尚未全部实施。不过,罗马尼亚于1993年通过了旨在加强三角洲保护的法律,朝着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为使远洋船只通过三角洲而实施的机械化芦苇收割和开垦工程已在逐渐缩小,为使新辟低地重新植树区得以自然恢复,也已制定了一项政策。
  三角洲还是人类的定居区,那里约有20,000人居住,主要是渔民。其中80%以上是利波瓦人,即由于受官方规定的宗教和沙皇迫害而来三角洲避难的信东正教的俄罗斯人。他们的人数已急剧减少,大约50年前有30,000人,目前已减少到12,000人左右。
夏了夏天藍了海
别尔坦和它的防卫教堂

特兰西瓦尼亚村落和它的防卫教堂,展现出了一幅生动的图画,为南部特兰西瓦尼亚的文化景观增色不少。这些村落有着自己独特的土地制度、殖民方式以及农庄的家庭组织单位,这些特点使特兰西瓦尼亚村落独具特色,自中世纪后期以来,村落和它的防卫教堂一直完好的保存下来,是十三至十六世纪的建筑史上重要的插曲。
  
  别尔坦位于特兰西瓦尼亚,喀尔巴阡山新月形地带之内,建在起伏的群山之间,山的斜坡上满是葡萄园和果园。
  别尔坦建在一座小山脚下,公元1283年已经存在,历史上起防卫和宗教功能。
  城市历史:
  在12和13世纪,匈牙利的国王们号召德国西北部的萨克森人到特兰西法尼亚的一部分地区拓殖并开发其矿藏。自从271年罗马皇帝奥里列阿斯统帅下的罗马军队撤出之后,该地区的城市生活就逐渐消失了。1397年,别尔坦获得了防御城市的地位,然后又得到了武装的权利,16世纪,路德教派的宗教改革获得了特兰西法尼亚的萨克森人的支持。现今的教堂建于16世纪且为14世纪的防卫工事所环绕。该地址上曾建过一座更早的教堂。为了抵抗土耳其的进攻,特兰西法尼亚的萨克森人按照能让其藏匿的方式,建造了环绕教堂的防御设施。在别尔坦,与教堂同时代的第二道围墙建于小山脚下,并且在16世纪和17世纪初期在该城的三面建造了第三道围墙。1572-1867年间,别尔坦是特兰西法尼亚的路德教主教所在地。现今仍有大量的主教墓碑。
  城市结构:
  别尔坦教堂在一座小山顶上。环绕着它的三道连续的防御设施构成了其防御体系,高楼和棱堡加强了该防御设施的能力。城市就在该防御系统的脚下发展起来。城市的棋盘式街道布局,由宽度不一的通往中央广场的街道构成,它在13世纪和19世纪间发展起来,,今天依然保存完好。教堂为后哥特式风格,并且是城市及其防御设施的中心。发源于西欧和中欧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也有体现,可以分别追溯至16-17世纪和18世纪。教堂的砖墙以粗灰泥所涂并经油漆,某些结构是用石头建成的。建于16世纪和18世纪的大量建筑物都位于中央广场四周。带有顶棚的住房增加了整体的协调感。
  别尔坦城是特兰西法尼亚的萨克森人所建市镇的独特例子,它由都市建筑、大量早期房屋以及该地区保存最完好的防卫教堂所构成。
騎著羊兒去放狼
锡吉什瓦拉历史名城

锡吉什瓦拉历史名城由德国工匠和商人所建,以特兰西瓦尼亚撒克逊闻名于世。锡吉什瓦拉历史名城保留了中世纪防卫小城的原貌,几个世纪以来,它在中部欧洲的政治、贸易方面,发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锡吉什瓦拉是罗马尼亚著名古城,位于穆雷什县。锡吉什瓦拉历史区是由德国的手工艺者和商人所创建,这些人就是所谓的特兰西瓦尼亚的撒克逊人。锡吉什瓦拉是特兰西瓦尼亚撒克逊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享有850多年的文明后哀落,它的城市遗址和纪念碑,将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永远留存。历史区以一种效仿的方式,保存了中世纪小型防御城市特征。数世纪以来,这种建筑特征在中欧的周边地区,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并且对商业的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1280年的史料记载:1339年,锡吉什瓦拉城市是手工业中心。被称为锡吉什瓦拉象征的锡吉什瓦拉城堡,位于市内最高处,由一道920米长的城墙环绕着。城墙上建有14座城楼。这些城楼由中世纪城内各种手工业行会出资兴建,其中有皮革匠楼、理发师楼、锡匠楼、首饰匠楼、搓绳匠楼、皮袄匠楼、织布匠楼、裁缝匠楼、鞋匠楼、制锁匠楼、箍桶匠楼、铁匠楼等等。14世纪建造的钟楼是城堡内最具有气魄的建筑物。钟楼设计精湛、气势宏伟,上方有一只大钟,钟旁边的小龛内有7个铜人,代表每周的7天。现在钟楼大厅是锡吉什瓦拉市博物馆。市内的其它名胜还有建于14-15世纪的山坡大教堂、建于15-16世纪的修道院大教堂和建于18世纪的东正教教堂。1849年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战死在锡吉什瓦拉附近的阿尔贝什蒂。
  锡吉什瓦拉是卫城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中欧的拉丁-东方文化和东南欧的拜占庭-东正教文化完美融合的代表。拥有传统文化的撒克逊人,那势不可挡的迁徙历程,威胁着锡吉什瓦拉建筑文化的复兴。
  然而锡吉什瓦拉作为历史区,不仅是欧洲东南部最为美丽的风景区之一,而且拥有渊源流畅、发人深思的文化背景,锡吉什瓦拉文化已经拥有850年的悠久历史,而且通过建筑物的风格和都市纪念碑,这种文化将得以长期发扬。
別在我墳前哭髒我的輪回路
胡雷兹君主修道院

公元1690年,康斯坦丁·布兰科王子在瓦拉齐亚建立了胡雷兹君主修道院,修道院以其建筑的简洁和对称闻名于世,它的华美的雕塑、宗教艺术品、肖像画以及装饰画,成为布兰科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修道院的壁画及蚀刻画确立了胡雷兹修道院18世纪在巴尔干地区的绝对地位。
  
  1678到1725年间,罗马尼亚艺术经历了一场艺术和文化的革命,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殊风格,即"勃兰科温(Brancovan)风格",是依罗马尼亚君主君士坦丁.勃兰科韦努(Constantin Brancoveanu )(1688-1714)而命名的,这个时期的罗马尼亚的艺术体现了俄罗斯、塞尔维亚、希腊和各公国仍尊崇东正教传统的情况下,后拜占庭主义的集大成与鼎盛。
  当时,很多王子、主教、修道院院长和学者担任了传统拜占庭艺术形式和质料的创所、改造任务。罗马尼亚艺术中的拜占庭和东正教的艺术风格得到了加强;拜占庭文艺复兴冲破了希腊的艺术框框。石膏艺术品、木雕、石雕、传统的拜占庭刺绣、东方和意大利的纱绢都显得特别豪奢,显示了拜占庭,东方和巴罗克艺术风格。既便巴罗克时代,拜占庭的古典风格也进入罗马尼亚各公国,占了罗马尼亚的主流。东亚和巴罗克风格的石雕及金属饰物、石膏雕展示了这一时期罗马尼亚艺术的风味,这些特色尽管丰富了这一时期的艺术,但未改变其总体后拜占庭主义艺术风格。
  在东南欧独树一帜的后拜占庭主义在胡雷兹君主修道院身上得到了最真切地体现,位于奥尔泰尼亚地区瓦尔恰县的胡雷兹修道院的"大教堂"是为了用作君士坦丁.勃兰科韦努 君王及其家人的坟墓而建造的,准备用作将来葬身之所。君主因"判国罪"和4个儿子一起于1714年8月15日在土耳其苏丹宫庭被砍首。因为君主试图说服维也纳和莫斯科大使加入反奥斯曼联盟,苏丹就加以罪名。勃兰科韦努君主悲剧性地成为列士,就不能如其所愿葬于胡雷兹修道院,修道院里保存着他的空石棺。胡雷兹修道院群在区域内有一所医院和五所教堂,确实是一件浩大的工事。
  所有的教堂都保存了原貌。工程的联贯性和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得到保存,高耸的塔楼高度与主建筑的长度一样。门廊向着庭院,穹窿的弓形顶由十个装饰着后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石柱支撑。建筑整体和谐而优美,与16世纪流行的巴罗克风格毫无相同之处。
  修道院的规划,教堂内保存了90%的原创壁画,由大师君士坦丁诺(Constantinos)(John)带领十二个画匠于1692-1702年间完成两位艺术家代表了壁画的早期勃兰科温风格。君士坦丁诺和约翰还创作了建成于1683年布加勒斯特圣母教堂壁画,他们是拜占庭文艺复兴的伟大倡导者。胡雷兹修道院壁画是拜占庭主义变种。画家深受16-17世纪盛行于雅典和克里特岛的肖像画影响,其题裁也影响了罗马尼亚;如真僧的生活,诺亚方舟、、圣母玛丽亚等,画家们把一些地方上的圣人、宗教书籍中的人物和有关道德和世说的重要话题画入他们的画里(如'最后的审判')。
  胡雷兹君主修道院的建筑及教堂饰的木雕家俱。借签了马巴罗克金属饰物树叶装饰图案。艺术大师、石工、石匠、木雕家、人物画家和壁画画师们用了近十年时间来完善这座人注目的修道院建筑群。其他的修道院(如:曼努、科沃拉等修道院)也由这批艺术家和工匠修建成或修缮。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流派,18世纪,勃兰科温风格已传遍瓦拉几亚,到达特兰 西瓦尼亚地区,成为一种榜样和民族风格。罗马尼亚中世纪艺术最后乐章可从几个方面诠释,有比较含蓄的表现,也有民间大胆的演铎,这使得勃兰科温 风格在1800年前一直被采用。
後來我愛的人都像你
摩尔达维亚教堂

公元十五、十六世纪,摩尔达维亚教堂的内墙用华丽的绘画装饰一新,教堂成为拜占庭艺术的杰作。由七个小教堂组成的摩尔达维亚教堂的艺术价值在欧洲是绝无仅有。
  
  摩尔达维亚(Moldavia)是位于罗马尼亚东北部的省份,以布乔维那(Bucovina)"彩绘"的修道院闻名。这些带有拜占庭风格的艺术范例展现了15、16世纪摩尔达维亚文化的辉煌。
  但在广阔的乡间山区和丛林中,特别是在特尔古·尼亚姆茨地区(Tazgu Neamt),可发现更多城堡和修道院。那儿有郊游的线路和野营的便利条件。在杜罗(Duzau)有一处冬季旅游景点,主要城镇拥有舒适的上等宾馆。摩尔达维亚白酒已经驰名了五个世纪。
  拉西(lasi)和苏恰瓦(Suceava)在布克维那境内的旅线中途为旅客提供了停栖地。拉西拥有罗马尼亚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一学术中心。苏恰瓦是一个工业中心,与布加勒斯特(Buchazest)之间有直达的飞机和火车,城外有史德芳(Stefan)王子的城堡很值得一观。餐馆里的摩尔维亚的特色菜肴很值得一尝。
  布卡维亚修道院主要有五处。这些"彩绘"的修道院是摩尔达维亚艺术的颠峰,主要因为那些修道院墙壁上活灵活现的壁画。这些壁画描绘了圣经里和其他故事场景,顺序排列,如连环画般教育着这个东亚教区的人们。
  修默(Humor) 修道院建于1530年是很小的一个修道院。它的壁画包括一首诗中有关"围攻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pole)"的场景,表现了罗马尼亚人民对土耳其入侵者的情感。其他墙上绘有"浪子回头",其中魔鬼被幽默地表现为一贪婪妇人。
  沃罗耐特(voronet)修道院绰号"东方的西斯廷大教堂",建于1488年,富于生气的壁画是后来添加的。有趣的是,画中天使长的长号形状是当地牧羊人的喇叭,那些遭天遣注定忍受地狱之火的人头上缠着土耳其头巾。
  苏丝维塔(suavita)修道院的城墙如堡垒般在四角建有哨塔。数干幅画图装饰着墙壁。南墙上那繁复的"杰西的树"("Jesse's Tree")尤为精品。
  摩尔多维察(Moldorita)教堂的装饰有鲜亮的红色、蓝色、黄色及棕色的圣经故事场景的壁画而著名。内部存有16世纪的家俱。包括Petra Rare 王子的椅子,椅子很大,像宝座。Petra Rare 王子建了摩尔多维塔教堂,他的雕像耸立在教堂外面。
  阿博(Arbore)修道院很小,不像其他修道院具有高大的圆顶。因它不是由哪位君主建的,内部壁画采用几种绿色调,西墙上的"创世纪"极活泼高雅。
恍若初遇
马拉暮莱斯的木构教堂

马拉暮莱斯橡木结构教堂,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八个教堂建筑物的不同方面。它的设计灵活,具有多变性,工艺绝伦,极具个性,教堂西端有高耸的钟塔,单层和双层的屋顶铺盖着鹅卵石。马拉暮莱斯橡木结构教堂是罗马尼亚北部地区重要的文化景观。
  
  马拉暮莱斯地区位于国家的北部,坐落在马拉暮莱斯低地上,四周高山环绕。该地区突出的是那些未有变更的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风俗,民歌及舞蹈),还有极其精致的木刻。那些久负盛名的有着尖塔的旧式木结构教堂,显示出当时精湛非凡的建筑技术。例如那些在苏尔德斯蒂村庄(有一个53米高的尖塔)、罗扎夫莱亚和波格丹大公乡中的建筑。马拉暮莱斯农夫房屋的院墙的木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木门是有纪念意义的,它们象征着刻在上面的生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真实的木刻带。
  马拉暮莱斯的马拉谷以风景秀美而闻名,那些引人入胜的景点、民族艺术和建筑如房屋,纪念碑式木门、有很高尖塔的木制造构教堂,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马拉谷,如果你走进了一户农家,你会以为自己进入了一个民族艺术博物馆。最有代表性的是“大屋”。它有很多纹理,陶瓷制品和家用工具。所有这些都是木制的,并且非常有艺术韵味。
  在古泰关口(1109米),有一个“平特亚·维特亚祖尔”旅馆,旅馆附近是平特亚泉,泉水名字来源于从马拉暮莱斯放逐的格里戈雷·平特亚,他是一个1703年?711年间的起义英雄。从这儿,沿着路走,游客们可以去“克里斯塔科科苏卢伊”石(1438米)和古泰顶峰(1442米)。马拉好象是一个正在开放的民族艺术博物馆,房屋、木柱和带有马拉暮莱斯传统风格的木门会让游客们欣喜不已。马拉穆列什的木结构教堂包括:伯尔萨纳的圣母表述教堂布代什蒂的圣尼古拉斯教堂代塞什蒂的圣帕拉斯科瓦教堂勒德的圣母基督降生教堂普洛皮斯的圣天使教堂波耶尼勒伊塞的圣帕拉斯切韦教堂罗戈兹的圣天使教堂苏尔代什蒂的圣天使教堂
  总之,马拉暮莱斯的橡木结构教堂,是当地宗教建筑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东正教文化受哥特式建筑风格影响的代表之作,它的建筑材料别具一格,展示了艺术上的高超技艺及其日臻完善。
農夫三拳有點疼
奥拉斯迪山的达亚恩城堡

达亚恩城堡,欧洲铁器时代晚期的军事防御建筑,修建于公元前一世纪,用来抵御罗马人的入侵。在其自然遗址上保留有大量保存完好的遗物,它们代表了铁器时代的文明,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和革新的意义。
  
  第一次提及巴尔干人的分支格特-达契亚人的人是希罗多德,并且希罗多德把他们跟公元前514年大流士-波斯国王的历险放在一起。格特-达契亚人的统治中心是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它在奥勒什蒂耶山上,如今他们当时的文化遗迹仍然存在。格特-达契亚人中最为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就是布雷维斯塔国王,他控制了很大的领域。在公元前44年,就在他与尤利乌斯齐亚塔的对质前,他被刺杀了。格特-达契亚人,耶塔南部和喀尔巴阡山东部和特兰西瓦尼亚平原地区的达契亚人以及巴纳特形成了一个文化、民族和语言的伟大整体。
  布雷维斯塔国王制定了格特-达契亚统一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在他死后(公元前44年)中央集权的达契亚王国分裂为好几个国家。在德塞巴勒斯的领导下,重新得到统一,在特兰西瓦尼亚的奥勒什蒂耶山上,建立了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分别在公元101-102年和公元105-106年间,他们跟罗马进行了两次战争。在激烈的战争后,特拉杨国王击败了达契亚人及其盟国,取得了胜利,这样,达契亚最大的领土就成了罗马的一个省。大块殖民地的罗马化、拉丁语的使用、罗马文化的同化以及城市中心的猛烈发展,主要是由于土著人口的罗马化造成的。并且,由于达契亚人和罗马殖民者的混居,从而形成了达亚罗马人口。这是罗马尼亚人人种起源的主要原因。
  尽管在官方将罗马军队和行政机构撤回多瑙河南部后,从欧洲东部向西部移民的成功的侵入带来了近千年的灾难,但是,土著的罗马尼亚人,即罗马人和格特-达契亚人共处的后代,仍然保存了道德风俗和领土的完整性。在公元6世纪斯拉夫人到来之前,东方罗马帝国已经扩展到了整个的喀尔巴阡山-巴尔干半岛领域。斯拉夫人闯入罗马世界后,成功的以把斯拉夫语作为当地居民的突破点,并且一点点的向外扩展,尤其是在多瑙河南部。逐渐地,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展,罗马尼亚人将他们自己跟西方人区别开来。西方人大多数是罗马天主教的分支,信仰东正教,使用斯拉夫语(不是拉丁语)。并把斯拉夫语作为教会用语和官方用语。还引进了斯拉夫-拜占庭式的教堂。用这种方法,打破了原有的西方文化和拉丁语占主体的局面。只是到了16世纪,才抛弃斯拉夫-拜占庭文化,并引进了罗马尼亚人的表达模式。事实上,罗马尼亚的天才们发现即使在历史的困难时期,罗马尼亚的表达方式也一直存在于乡村艺术中、布科维纳修道院的绝妙壁画中和博学人士中。
  第一个史前封建制度出现在公元9世纪早期。罗马尼亚的封建等级制度迎合了他们人口统计、经济和军事上的发展需要。中世纪好几个罗马国家的存在,如特兰西瓦尼亚,塔拉-罗马尼亚斯卡和摩尔达维亚,并没有影响罗马尼亚人民的道德风俗和文化的完整性。罗马尼亚国家跟匈牙利和波兰王国之间进行了好多战争。战争中,罗马尼亚国王不仅拥有超人的军事战略才能,而且,也是国家土地和人民的忠实保护神。具有历史意义的是1859年塔拉罗马尼亚斯卡和摩尔达维亚结盟,推选了一位新的君王库扎。新国王进行了一系列内部改革,目的在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以便建立联盟的坚固基础,其改革一直延续到1866年2月他的退位,之后君主查里斯一世霍亨索伦扩大了这个改革。1877年5月9日,罗马尼亚宣布独立。1918年3月27日,巴萨拉比亚联盟成立,随后在1918年11月15日,布科维纳联盟成立,1918年12月1日,特兰西瓦尼亚联盟的成立促进了罗马尼亚统一国家的进程。从此罗马尼亚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国王费迪南德一世的统治下建立了大罗马尼亚国,在1923年,新的宪法实施了,这标志着罗马尼亚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久,罗马尼亚被迫放弃了她的一部分领土。在1940 年6月26日,签定了里本特罗普-莫洛托夫协议,罗马尼亚被迫将巴萨拉比亚和北部的布科维纳割让给前苏联。之后不久,在1940年8月30日,北部有着43,000平方公里面积的特兰西瓦尼亚被割让给土尔其。在1940年9月7日,多布罗加地区的南部成为保加利亚领土的一部分。
  二战的结束对罗马尼亚来说是个悲剧,它标志着国家为前苏联军队所占有,它意味着沉重的战争赔款。在共产主义者统治了45年之后,罗马尼亚人民靠斗争和牺牲换取了胜利,恢复了自由和独立。1989年12月随着极权政体的解体,罗马尼亚重新统一为一个民主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有了美好的远景,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好萊汙影帝
怎麼當初沒看到這篇好文章? 看日期原來當時身在匈牙利...呵

达亚恩城堡聽來很棒, 樓主有沒有遊記, 照片公諸同好?
逆風飛行
感謝ostenzeng大大!真是詳細阿!我正規劃去羅馬尼亞工作不知有什麼可以
查到羅馬尼亞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