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找回了迷途的自己。

讀著倒才子傻
語文課學習寫文章,十多年的學習生涯裡,題目總會有「我的夢想」、「我的理想」、「我最嚮往的職業」,由小時候一百字、二百字、三百字,到長大後的一千字,這些題目從來未被人們遺忘過。畢竟,未來對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東西。

作文嘛,內容當然由自己決定,不過,這種題目卻是例外。「我的夢想是當個電玩高手」、「我的夢想是環遊世界」、「我想當足球員」這些內容不少人寫過,但又有多少獲得過肯定?無論家長抑或老師,看到內容幾乎都搖頭輕嘆。

「電玩高手?別鬧啦,又不能賺錢,講出來笑死人了。」
「環遊世界?目標很好,不過你先賺到錢再講吧。」
「足球員?在香港做不了球星,能賺多少?」

這些話毀了不少孩童與少年的夢,何時開始,我們世界只剩下名利?為什麼夢想、理想這些東西一定得跟名利拉上關係?我們的傳統和文化背景都在促使我們去合理化某個東西,要保持年少的純真好像變得不可能。

我想起克里希那穆提在《生命之書》裡說的話「我們目前的教育所以會如此腐敗,就是因為它只教導我們如何功成名就,而沒有教我們如何去愛我們的工作,因此結果就變得比工作本身還重要了。」

曾幾何時,我也是只在乎結果的人,因為,我身邊的人也一樣。生活在同一個文化圈出來的人,每個人也相似。社會教我們如何當成功人士、名人、有錢人,身邊的人掛嘴邊的話題總是名與利,漸漸地便在名利掛帥的社會裡迷失了自己,丟失了夢。

在澳洲打工渡假時,認識一個意大利廚師法蘭高,我們很要好,他每天都要跟我學廣東話的髒話,我又跟他學意大利髒話,再加上我們兩人都是打工渡假的背包客,聊上來特別起勁。記得有次他的說話讓我很深刻,他才25歲,但他早已環遊世界,6年內他去過不同國家的餐廳工作。

他會西文、德文、英文和意大利文,有這四種語言,再加上他環遊世界的經歷,實在令人吸引,我想,如果他要寫一本書的話,一定會很暢銷。

於是我問他"Why don't you write a book?I am sure you will become famous."

他沒多想就答我"Why I need to become famous?I love traveling and cooking but I don't like to become famous."

他一句話讓我思考了良久,我有想反駁他的衝動,但也想不出話來。

他又問一句"Why you want to become famous?"

我想了想,法蘭高說得很對,一直以來我被教育成以名利為先的人,原來我的思考也早已被同化了。我們想變成作家、科學家、畫家、政治家、歌星等,但是為什麼?因為我們並不是喜歡做作家、科學家、畫家、政治家、歌星,只是想做一個名人。如果我們真喜歡寫字、研究、畫畫,我們不會去考慮出不出名的問題。因為我們不喜歡自己所做的事,才會渴望名聲所帶來的滿足,《生命之書》裡的話我又再想了起來。

在悉尼,我在青旅遇見一個賣藝的台灣背包客,他每天都背著結他在大街上表演。

我問他「其實這裡賣藝賺的錢比台灣多嗎?」

「沒有,這裡比台灣還少,因為我都彈台灣歌,我沒想過錢的問題,吃得飽就行了。」他說。

過了一會,才發現自己問這問題多麼無知。原來,一直以來我只用我先入為主的想法去思考,興趣和名利本來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為何我會把他們搞混了?喜歡做科學研究,成功得到成果後發表;為了得到成果去發表而去做科學研究,我們的文化圈似乎卻更多人走向了後者,甚至大多數人字正詞嚴地說「沒有成果的研究有什麼用?」,而於我這次遇見的背包客就像在問他,「不賺錢賣藝來幹什麼?」,這簡直是對藝術家最大的侮辱。

在旅途中,明白了自己的的不完全,明白了小時候早已被社會指向錯誤的方向,終於在旅途上找回了自己。

其實,世界之大,遇見不同的人和事,總會學到令自己受用的東西,甚至在旅程中,你會找到小時候已經迷失了的自己。這次再出題目「我的夢想」,希望大家找回自己,請不要只考慮社會的看法,而是不作刪改地寫上自己的夢想,因為夢,從來都是自己的。
我和法蘭高

我的面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ripnotes
願與時光為敵也決不放棄
謝謝你的分享,旅途中遇到的人,彼此交流想法,會讓自己的思想得到不一樣的轉變和提升!過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或許會因為自己固有生活的週遭所影響,但還是應該堅持自己,因為我們過的是自己的生活!
回眸一笑雞飛狗跳
读了你的文章感觉很感动,因为没有真正的做过背包客,也没有过这种生活的体验,感觉是一种陌生的亲切感,很感谢你的文章,也好想再继续分享你的博文,谢谢了(L)(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