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東歐16國前共產國家探索-克羅埃西亞篇

別把裝逼當時尚
上接
2012年東歐16國前共產國家探索-匈牙利篇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684905

克羅埃西亞路線圖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Republic of Croatia)
( FROM WIKI)
1991年才獨立之國家,克羅埃西亞共和國(Republic of Croatia),為前南斯拉夫聯邦(簡稱前南聯)第二大國,位於歐洲中南部巴爾幹半島的西北部,東鄰塞爾維亞,東南接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Bosnia and Herzegovina),北方與匈牙利為界,西北方則與斯洛維尼亞接壤,西及西南瀕亞德里亞海與義大利遙遙相望。國土大致呈一個「ㄏ」字形,北方是阿爾卑斯山西麓平原,中部是山地,東南部臨亞德裡亞海,面積56,538平方公里。

克國北部地區內陸為大陸型氣候,中部地區及亞得里亞海沿岸屬地中海型氣候(7月份白天平均溫度35℃,但夜晚則降為25℃,1月份平均溫度只有6℃)。海岸線極長,綿延達1,777公里(不含島嶼部份海岸線)。本土外圍繞700多個島嶼,構成全世界最美麗的觀光景點之一。近年來至東歐觀光人潮逐漸增加,這股熱潮為克國帶來25億美元外匯收入及5.5﹪的就業人口,觀光業遂成為該國重要產業之一。

西元六、七世紀,斯拉夫人大規模進入巴爾幹半島。八世紀末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768-814年)征服了巴爾幹半島,克羅埃西亞成為其藩屬,同時西方天主教也隨之發展起來,教會受羅馬教廷的控制。克羅埃西亞第一次有國家組織始於西元十世紀(925年),國王托米斯拉夫(Tomislav)聯合各公國建立克羅埃西亞王國,1102年匈牙利國王之子科洛漫(Koloman)征服克國,自此併入匈牙利,不過在匈牙利統治下仍保有自治地位。1526年維也納哈布斯堡家族繼任匈牙利國王,直到1918年哈布斯堡王朝解體,前南斯拉夫聯邦成立為止,克國均為奧國屬地。

克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始於十八世紀末。1790年匈牙利獲奧國同意以匈牙利文作為克羅埃西亞官方語,此語言所衍生的衝突,為一連串民族意識運動的開端,1830年的伊利里亞運動(Illylrian Movement)則為民族意識發展的最高表現。該運動主張建立一個以克人為主的獨立國家,以共同語言為前提。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瓦解,克羅埃西亞人才在現在首都查格雷布與塞爾維亞人、斯洛維尼亞人合作建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The Kingdom of Serbian, Croats, and Slovenes),塞國國王亞歷山大被推為三國領袖,實施君主憲政,1929年改行君主專制並更名「南斯拉夫王國」(Kingdom of Yugoslavia)。1934年10月塞裔亞歷山大國王於法國馬賽遭刺客槍殺身亡,國會於翌年舉行新選舉,正式結束君主獨裁,克國於1939年贏得自治權。

前南斯拉夫分裂成5個國家,即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波士尼亞、赫塞哥維那以及南斯拉夫,6大民族即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波黑人、蒙地內哥羅人、馬其頓人,其實他們都是南斯拉夫 的後裔,但因宗教信仰不同因而戰爭連連,以致有「歐洲火藥庫」之稱。

1991年6月前南斯拉夫北部爆發斯洛維尼亞獨立戰爭,這就是南斯拉夫紛爭之源。克羅埃西亞也在同一時間獨立,同年11月馬奇頓獨立,1992年3月,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獨立。1992年4月原南斯拉夫最後兩個組群塞爾維亞與蒙地內格哥羅合併為南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亦即新南斯拉夫。

巴爾幹半島各國大致上:
(1)斯洛維尼亞信奉天主教,由於受過奧地利和法國的統治過,因此受中歐、西歐影響較深,工業也較發達,不斷求進步。
(2)克羅埃西亞信奉天主教,12---19世紀由匈牙利帝國統治。
(3)蒙地內哥羅、馬其頓、塞爾維亞均信奉東正教,也被鄂圖曼土耳其統治過。
(4)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那則信奉回教,也被鄂圖曼土耳其統治過,並受其影響甚深,因此呈現出濃厚的土耳其風情。

歷史:
自史前時代起克羅埃西亞就有人類居住,迄今已發現尼安德塔人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化石。鐵器時代時古伊利裡亞人和古凱爾特人也相繼進入。
公元前168年,羅馬帝國征服了該地區。羅馬帝國衰弱後,此地區相繼由匈奴人、東哥德人、以及拜占庭帝國征服。斯拉夫人(即現代克羅埃西亞人的前身)於7世紀時進入此地區。9世紀時克羅埃西亞已基本改信天主教。
托米斯拉夫為第一位統一的克羅埃西亞國王,於925年登基。王國在Petar Kre?imir IV(彼得•克雷西米爾四世?)的統治下達到頂峰。
1102年克羅埃西亞與匈牙利簽訂條約,同意讓匈牙利國王擔任克羅埃西亞君主,自此克羅埃西亞即成為匈牙利的一部分。匈牙利於1409年把達爾馬提亞地區(即克羅埃西亞的沿海部分)賣給威尼斯共和國。
1526年,奧斯曼帝國軍隊北上歐洲,在莫哈次戰役(Mohacs)擊敗匈牙利,匈牙利亞蓋沃王朝(Jagiellon)隨之崩潰,匈牙利大部分地區由奧斯曼所兼併。匈牙利剩餘地區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接管。在19世紀初,經歷過法國拿破崙的征服,及後哈布斯堡王朝(1867年後為奧匈帝國)漸漸收復了原匈牙利王國的大片領土,19世紀時今克羅埃西亞(包括達爾馬提亞地區)已全部由哈布斯堡王朝所取得。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戰敗,旋即崩潰。克羅埃西亞成為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的一部分。王國於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克羅埃西亞成為了軸心國的傀儡國,稱為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戰後克羅埃西亞又重新成為由狄托領導的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1980年代後期,克羅埃西亞的政治局勢日趨緊張,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之間的矛盾不斷升溫。1990年克羅埃西亞第一次全民投票中,主張自治的克羅埃西亞民主聯盟的勝利更加激化了民族之間的矛盾。
1991年5月19日,克羅埃西亞進行獨立公投。在塞族人的抵制下,獨立一方以絕對優勢勝出。6月25日克羅埃西亞宣佈獨立。克塞二族之間立即爆發流血衝突,詳見克羅埃西亞戰爭。美國、歐盟等多方進行調停亦無果。1991年12月19日,塞族地區正式成立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該共和國控制克羅埃西亞與波赫邊境的塞族地區。武裝衝突一直持續到1995年。該年8月,克羅埃西亞政府軍佔領了塞族共和國大部分地區,12月各方簽署岱頓協定,衝突正式結束。1998年,所有塞族地區重歸克羅埃西亞。
戰爭結束後,克羅埃西亞經濟得以復甦,2000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克羅埃西亞正在爭取加入歐盟,2005年未能成功的加入歐盟,僅與歐盟接壤
入夢亂心
魚群 97 98沿途景觀,美不美就自行判斷了
回走到這Y型棧道,大家都往右走,但左邊一樣有路,且有一CAVE之標示
我決定去CAVE探險,非常陡之樓梯往上爬,進到CAVE內,從CAVE內拍出來。爬到最頂約10分鐘,哇!!!就是它!!這才是真正是廣告上之景色,最特別的是那Y型棧道。這裡才是最佳攝影點。
可是為何沒人上來??沒人知道嗎??導遊應該知道吧!!決定回程時一定要帶其他人爬上來。.此時,還真慶幸自己有冒險之精神。只是還太早,光線只照到一點點,其餘還是黑暗的。走下來,到Y型棧道,續往前行,沿途小瀑布不斷,

走到交叉點,往左到 St2(好像沒人走這條路), 往右到P3 ,都往這走
往右到P3之棧道
P3碼頭等船,此地有廁所、咖啡座等(1杯咖啡7KN起),有要等船的,有剛下船的,也不知幾點有船,正好遇上一日本團宣布10:40集合等船,那也差不多就那時間吧!!
MENU左邊是克文,右邊是英文
615413
因太帥被判無妻
從P3 坐10:50之船到P2到P2之後,從此算是上湖區,又是大小小瀑布不斷沿著湖邊續行直到叉路出現,大部分之旅行團,會在此左轉,正好在一大瀑布下有一左轉木棧道
。我們則選擇往右爬上瀑布之頂端
這時開始下起雨來,溫度劇降,趕緊穿上雨衣(10-15度吧!!)。
水中樹,像極了九寨溝之水中樹水中倒影碧綠之水、 藍色之天
鳥巢樹再現
趁著雨稍些,在湖邊找各地方,補充點體力,超級冷的,那老外就坐在湖邊吃中餐
615444
濁酒燙一壺飲盡過往
現在最高點海拔637M (已經超過前面簡介中提到之高度636M)不知誰是對的,12:40 走到St4,理應有巴士,但買票時小姐就有說,St4今天不會有巴士,只能用走的。(或許是淡季吧!!雖然遊客仍然很多,但觀光團是不會走來這裡的。)還是喝了一杯咖啡,暖暖身,順便吃中餐。真的很冷,縱使雨稍歇,我還是續穿著雨衣當風衣。
在這遇到一群60-75歲之台灣移民美國之台灣九位,租了三輛車來玩,另有一些老外之老人團,只走一小圈就回去了。將來,等我老了也只能跟團了。真佩服他們,60-75之歲數,卻跟我們走一樣之K線。13:15開始往回走,沿著湖另一邊到達St3,後切回原路走大瀑布底下(觀光團走的那一條路),
這一段不知是風景不夠美還是眼睛審美已經疲勞,沒照什麼像。
回到P2,等船回P1
在St2才真正有巴士可搭,坐回St1(15:30)
沿路我一直在找早上之最佳攝影點,雖然也很美,但都不像(那Y型棧道)。哇!!就是它,找到了!!!還記的前面提過的最佳攝影點嗎??原來就在這一段。從St1到一號入口這一段,全是居高臨下之景色,原來我早上就是爬到這裡。(園區唯一之Y型棧道)2從高處看之下湖大瀑布
17:00回到入口一,結束9小時之健行。真是辛苦之一天。
從入口一到大瀑布--P3-- 坐船到P2--走到St4-- St3--到 P2搭船 P1,搭車從 St2到 St1,走到入口。17:00 共計走了9小時 。

純論水,九寨溝之水較美,但這裡不同是小瀑布較多,也較集中,幾乎可以全程徒步(九寨溝就很難了),同時路線規劃木棧道都會經過水之上面,不像九寨溝只能走河邊之步道,這點這裡略勝一籌。16湖真的照了相當多之照片,實在無法一一呈現。只能說,不虛此行。
辛苦了一天,但回旅店還是要煮晚餐,又是義大利麵,又是炸醬。
結束第13天辛苦之旅程。
燒了情書毀了愛
D14 04/22 Zadar Vila NANA 4P Apartment 50E (share bathroom)
今早先來上一堂地理課。
國中就讀過巴爾幹半島是歐洲之火藥庫。

何謂半島??
半島,是一種三面環水域,一面連陸地的地形,相當小的半島稱為海岬(海角),至於像歐洲、南美洲南部、非洲南部那樣極為巨大的半島稱為大陸延伸,目前,阿拉伯半島被國際普遍認為是世界最大的半島。

巴爾幹半島(Balkan Peninsula)From WIKI
巴爾幹半島(Balkan)是一個歷史和地理上的名詞,用以描述歐洲的東南隅位於亞得里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詳細的範圍依照定義不同有許多種說法。該地約有550,000平方公里和近5500萬人口。在古典希臘時代的巴爾幹半島指的是哈伊莫司(Haemus)半島。該地區採用其名稱套用到通過保加利亞中心到東部塞爾維亞的巴爾幹山脈上[1]。
從地圖看,這半島也夠大了,但還不是世界第一大。
南歐相鄰地中海的三大半島,從東向西分別為巴爾幹半島、義大利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
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陸之間,是歐、亞聯繫的陸橋,南臨地中海重要航線,東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地形以山地為主。半島西部有迪納拉-品都斯山脈,中東部有喀爾巴阡-老山(巴爾幹)山脈。老山山脈是阿爾卑斯、喀爾巴阡山的延伸,經南斯拉夫東部,橫貫保加利亞中部,直臨黑海。東西兩列山脈之間是古老的羅多彼山脈和馬其頓山叢,最高峰穆薩拉峰 ,海拔2925米。半島上平原分布零散,僅薩瓦河、多瑙河、馬里查河谷較寬廣。

巴爾幹各國(計11國)
• 塞爾維亞
• 蒙特內哥羅
•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 科索沃
• 克羅埃西亞
• 保加利亞
• 羅馬尼亞
• 阿爾巴尼亞
• 馬其頓
• 希臘
• 土耳其在歐洲的部分位於巴爾幹半島上
狗啃人心
早上先去村莊內視察,了解村莊內民宿之相互位置,
請配合此地圖
從13號一直照到22號,可惜是只有外觀,無法入內參觀,也不知價錢,分享給大家。基本上,每家都有大庭院,有花有草。
15號15-1號16號17號18號19號20號21號21+1號22號
23號
615869
幼稚園小正太
10:55 車來615882
本來還有點擔心客滿,但其實是不用擔心的,因為有些人會在此地下車。到Zadar車票85KN,照例收了7KN之行李費,沿途都是山路,11:20在某各餐廳停留30分鐘,司機要吃中餐。這餐廳超級大,除了散客還有很多團體在用餐,可憐的我們,旁邊啃麵包。

14:00到達ZAdar,先去買明日到Sibenik之車票,此次用說的”Sibenik”,買完票後,核對一下資訊,才發現說目的地不對,跟小姐說錯了!然後拿出書給她看實際之地名,她一直唸一大堆,雖聽不懂但知道她非常生氣,也退了票,但是就是不肯再賣我票,叫我明日再來。無奈!!買票時,地名還是用寫的比說的還佳,尤其在東歐,因有時發音會有所不同。偏偏又那麼巧,那個地名與我發錯音又相近。
由於地圖巴士站之資訊錯誤(LP及步方走地圖所標示之巴士站是都錯的,當地拿的地圖是才對的),根本不知身在何處,經詢問當地人也都指出錯誤之方向,多走了好多冤妄路,總算在一對情侶之指名下,說完全走錯方向,才修正到正確之方向。沿路又問了一些人,沒人知道這路名,甚至在一超市詢問一年輕人,那年輕人說不知,但很好心的打電話給他朋友詢問,最後結論是叫我搭計程車。其實我相信已經在這附近了。轉身一看,正好看到一路名,就是離旅店很近之一路名。總算找到。
當時在找旅店時,就一直在猶豫:
1)離車站近。
還是2)古城內。
後來車站近勝出,因不想背大背包進古城再出來。
原來這旅店是在一當地之民居群中,難怪沒人知道,路又是一條死路,老闆一看到還嚇一跳,因這間是四人普通間,根本就是給一家庭住的,它是一雙人床外加一單人上下鋪,非常小。沒想到看到竟然是四個大人(問題是網站上說是可住四人之Apartmenyㄚ,不過是有強調是share bathroom.)。不過有一共用廚房比房間還大,早晚沒事都待在廚房比帶在房間還空曠。
老闆住在2F,1F有三間房間,共用衛浴及廚房。
Vila NAMA 還是三星級(不太像是三星標準),
放下背包,立即去探索這城市,這也是一個海邊城市(亞德里亞海Adriatic Sea), 最有名的當推海管風琴了,但是光是進古城就遇到鬼打牆,竟找不到大門進入。
今天是諸事不順,我好像與Zadar八字不太合。
諾言的真名叫謊言
扎達爾(ZADAR)(From WIKI):
扎達爾(Zadar)是克羅埃西亞的第五大城市,是扎達爾縣和北達爾馬提亞地區的行政中心,位於亞得里亞海沿岸。是克羅埃西亞之中心點,自古為重要貿易、交通樞紐之天然良港。此城已有三千年歷史,遺留有許多羅馬人所建造之古蹟。建立克羅地亞第一大學(1396),克羅地亞第一小說(1536年)和第一克羅地亞報紙出版寫作而聞名。自古一直受四位守護神St.Zoilus、St.Simon、St.Chrysogonus、St.Anastasia所庇蔭。因此數千年來,一直是達爾馬提亞首都。

古城區座落在長約4KM寬約500M之半島上,主要的觀光重點也都集中在這狹長的半島上。島中央區域內有古羅馬廣場、人民廣場、市政廳、教堂、鐘樓等等;
古城區保有許多中世紀時期的建築與遺跡,其中教堂建築更是密集。漫步在古城區隨處都可以見到不同時期的教堂建築,知名的如:聖多納教堂(sv. Donat crkva)、聖安娜史塔西亞教堂(katedrala sv. Stosije)、聖瑪莉亞教堂(Crkva i samostan sv. Marije)、聖賽門教堂(Crkva sv Sime)以及其他多棟不知名的教堂與修道院。
外圍堤岸邊,則有以下3大要事一定要做,否則就白來了!(OS:每次一聽到白來了就知道又是觀光之騙人說詞(或許不該說是騙人的))
這3大必做要事就是:
1.一邊傾聽著海浪管風琴之天然樂章;
2.一邊欣賞著被希區考克大師讚譽為全世界最美的扎達爾夕陽;(這好像是中國古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一直認為說這話者應當是旅遊地方不夠多才會這樣認為(個人偏見)。)
3.觀賞夜間上演的圓形光廊燈光秀。

以下From 網路:
札達爾位於克羅埃西亞海岸中心,老字號的渡假勝地。歷史的足跡在札達爾這塊土地上留下了羅馬時期的大廣場、石柱、城門基石,和拜占庭帝國的藝術聖多那教堂。民族文化的交融,讓札達爾擁有多元化的面貌。陽光普照、海水晶藍,空氣中充滿懶洋洋的氣息,為一渡假勝地,漫步海岸,親歷感動這裡橘紅金黃的夕陽落日,就連名導希區考克也不忍離去,別有一番風味。西方世界,因羅馬帝國而偉大。羅馬帝國曾經在大地上昂首奔馳,不經意的腳步卻留下了為數極多的優雅遺跡。 面對渺茫的看不到盡頭的歷史, 它也在札達爾這裏,畫下了一個小小的句點。
札達爾動人,她有過風華絕代,有過一笑傾城。雖然它老了,卻反而越久地形成一種神秘而優雅的氣質,在米灰色的殘垣斷壁間迂回。札達爾在任何時代對異鄉客來 說都是一座充滿感官刺激的城市。經過數千年的歷史舞臺留下的各種各樣的遺跡,足以讓旅遊者大飽眼福。

以為是大門,錯!!006這才是大門(The Land Gate) 07 08
城門由威尼斯建築師Michele Sanmicheli於1543年建造,共有三個門,城門中央拱門上面是St.Chrysogonus騎在馬背上之雕像,在其上則為威尼斯共和國的聖馬可之展翅飛獅(St. Marco),下為拱門(現為車輛通道);左右兩側各為一道較小的長方型門(現供行人出入) ,也是那時代古城之主要出入口。
我比較好奇的是,既然是四位守護神,那其他三位呢??是不是大門上應該四位都有才合理??或是其他三位在其他地方???
漸行漸遠漸無聲
進了GATE之後就是
五井廣場或五輪廣場((Trg pet bunara/The Five Wells Square/The Square of five wheels)五井廣場位於老城區與Captain's tower之間,於1574建成是當時最大之蓄水池。主要功能是利用濾器來收集雨水。 因露出表面上是5個水井而得名。 因井上有5個用以拉水桶之滑輪,故也稱為五輪廣場。
Captain's towerThe church of St Simeon:From 官網)這座教堂於起源於16世紀和17世紀。在1632年完成。鐘樓則始建於1707年。每年之10月8日,教堂內之石棺室會開放一星期,裡面有一聖人的木乃伊。場景描繪聖人的傳說和奇蹟。
我們也沒進去,對於教堂內去,已失去興趣,反正一定有耶穌,一定有一堆搞不清楚誰是誰之聖人。

接下來到了Narodni Trg/People’s Squqre(人民廣場)(From 官網):

人民廣場始建於中世紀“Platea magna”(大廣場),是扎達爾生活的中心。
網站的大廣場上,plateamagna,市政機構的基礎奠定在中世紀早期。 後,市政廳和聖彼得教堂建在這裡。
在廣場的北側是Town Guard Loggia (Gradska straža)從1562中後期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設計,由威尼斯建築師Michele Sanmicheli所設計。 中央大鐘樓在19世紀初豎立。
在人民廣場南側,是Municipal Loggia (Gradska loža),在13世紀首次提到的,它在1565年被重建方面類似,米歇爾Sanmicheli部分其他作品。 這棟建築曾經是城市的法院,議會室和圖書館。 它恢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嚴重損壞。憑藉其巨大的窗戶和高高的天花板,它現在作為一個展覽空間,舉辦國際攝影三年展“人與海”和三年期的克羅地亞當代藝術“藍色沙龍”等活動。
最後到了Zeleni Trg,這裡有:
聖多娜教堂(Church of Sv. Donato):
這是一座建造於9世紀之教堂,在羅馬廣場的東北部。 最初名為聖三一教堂(Holy Trinity Church),在15世紀,被改名為聖多娜教堂。其建材即取自於前方羅馬廣場上古石材。
聖多娜教堂是克羅埃西亞最大的前羅馬建築是教堂。 這也是歐洲的圓教堂,圓形之屋頂、圓形之牆,圓形是典型達爾馬提亞早在拜占庭時代。
其27公尺高之龐大圓柱狀建物矗立於羅馬廣場上,極為吸睛。
616196
萬人追不如一人捧
旁邊有塔的是聖安娜史塔西亞大教堂 (Cathedral of St. Anastasia):
該教堂建於12-13世紀,教堂屬於仿羅馬式的建築風格,因背面有一圓形祭壇,是達爾馬齊亞地區最大之教堂。

正面,有兩個圓形大窗戶下面大的花窗為仿羅馬式,但上面小的花窗為歌德式 4
背面
旁邊還有一座聖瑪麗教堂(St. Mary Church)
東正教堂(Orthodox Church)
三井廣場已經淪為停車場,只剩下一座井,供後人憑弔 。
616200
總有賤人想害哀家
接著到了海邊,
映入眼簾的就是海浪管風琴(Sea Organ)。
海浪管風琴(Sea Organ):
它是由設計師Nikola Bašić所設計,在長達70公尺的寬闊不同高度之石階裡,埋放了35根大小長短不一、通入海中之圓空管,每組有七根,符合音樂之七個音符,共有5個不同高度之台階。當那海浪翻湧、潮水進退,流入孔洞之間;再加上海風拍打,空氣振動之下,發出了類似管風琴、高低長短不同之音階,進而演奏出一連篇大自然為推手之海洋樂章,既天然又巧妙。
這麼別出心裁的創意裝置,於2005年完成後,成為全世界首創之第一座「海浪管風琴」;在2006年榮獲第四屆歐洲城市公共空間獎之殊榮。
隱藏在海洋下之樂器結構
Bašić因這項設計,一舉成名天下知,世界各國爭相邀聘建構作品;甚至全球各地有一百多處海岸都想邀請他設置「海浪管風琴」。
仔細研究一下,不同之海平面都有音箱,這樣一來,不論初一或十五,潮汐高或低都一樣有聲音傳來,說是音樂也太誇張,就是有聲音,當然有不同高低頻率,但人類也控制不了。由大海來負責奏樂,因此潮汐之強弱就決定了會演奏出什麼樣的曲目。而若逢船隻進出此港,推動更強大之海浪,連帶也會加強音頻之高低起伏。因此分分秒秒所吹奏之樂,也毫無章法,音符時而強快有力,時而緩慢溫柔,極盡巧妙、純粹天然。但不可否認,這是一別出心裁的創意設計。這網站可以聽到,沒去過的朋友可以聽聽看
http://www.sonicwonders.org/?p=1099

圓形光廊(The Greeting to the sun) :
The Greeting to the sun位於扎達爾港,扎達爾半島的西邊,海浪管風琴的旁邊。 這是俯瞰海港城市,島嶼和著名的扎達爾日落的地方。
這也是設計師Bašić繼成功打造了「海浪管風琴」之後的另一項環保創作。在這個直徑22公尺的大圓圈底下,鋪設300片多層藍色玻璃板+LED燈管等等,收集白天的太陽能,在夜幕低垂後發光發亮;經由電腦程式控制,以創建一個燈光表演,分分秒秒閃爍著五光十色的幻彩燈光秀!
但現在還未天黑,等晚上再來一趟。
又遇到下雨,落日也是沒希望了,3大要事少了一事了,為了要看落日及圓形光廊秀,晚餐不煮了,縱使今天有廚房,晚餐選家餐廳解決,雨停了,夜燈初上,才再度到海邊欣賞夜景及燈光秀,但好像年久失修,也些地方故障了,沒有全亮。官網:http://www.izadar.info/en/index.html
克國各城市及景點都有官網,提供很多資訊。

沿著來時路,一路走回去。又是一個沒搭公車之城市。明日一早要出發,趕緊洗完睡覺去了。

結束第14天之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