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刀光血影中的 "阿舒拉節"

你柔情只能我擁有
來黎巴嫩旅行是個倉促的決定, 就在我即將離開土庫曼的前幾日才決定來此地走一趟, 由土庫曼首都直飛土耳其的伊斯坦堡轉機,再飛去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前後僅4個多小時的飛行,就由中亞的沙漠國家土庫曼來到溫暖溼潤的地中海中東小國黎巴嫩, 感覺洗了一場三溫暖似的,全身的疲憊一掃而盡.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937/33284130500_a5302aabc3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914/33284140630_0f86f6cb3b_z.jpg

黎巴嫩國土不及台灣的一半(約台灣的42%), 我在此地佇留了 9天, 所有的景點都去了, 甚至連北邊最危險的城市 ~Tripoli 也不曾錯過. 事實上我很懷念Tripoli 城. 它的物價低廉, 民風純樸. 我在當地的傳統市集中受到商家們的熱情招呼. 而首都貝魯特的西化和開放絕對是中東其他國家看不到的.

黎巴嫩的政治一向不穩定,和它仳鄰的以色列和 敘利亞 也都曾經在90年代入侵過黎巴嫩, 加上複雜的種族和宗教派系的紛爭,黎巴嫩有過15年的內戰直至1990年才結束.

↓ 時至今日,首都貝魯特的街頭仍能見到不少的斷垣殘壁,這些都是當年內戰所留下的.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835/33627300426_7b8b85931f_z.jpg

↓ 首都貝魯特的街頭. (地中海岸的聖喬治大道)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673/33511298202_55dbb9a81d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767/33626815786_821102c196_z.jpg

↓ 貝魯特市中心的購物中心.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715/33538394501_2182a31285_z.jpg

↓ 雖然黎巴嫩是個有著極多穆斯林人口的中東國家,但貝魯特卻素有中東小巴黎的稱謂. 街頭婦女衣著開放. 不過離開貝魯特轉往南部和北部的其他黎巴嫩城市時,感受民風依舊保守,婦女們多數還穿著長袍裹著頭巾.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928/33283731250_91d81e3eb0_z.jpg

↓ 在中東穆斯林國家中,女姓膽敢如此的穿著走上街頭也只有在黎巴嫩的貝魯特才見的到.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27/33511290092_a40bb5b1e1_z.jpg

↓ 黎巴嫩的物價不便宜,而且貧富懸殊.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12/32757452224_62051074ea_z.jpg

↓ 這裡盛產亞熱帶的各類水果.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926/33471051301_6bc6fe450b_z.jpg

由於黎巴嫩的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 以致近年來有大量的敘利亞難民逃至黎巴嫩. 據新聞報導,目前在黎巴嫩境內每四人其中就有一人是敘利亞難民, 尤其是在首都貝魯特的市區裡(在大城市裡總是比較容易討生活).

↓ 貝魯特市區的街頭有許多攤販他們是來自敘利亞的難民.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12/33283754410_93bf44efa3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853/32854556213_49f471ed6b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847/32825169774_3b3ac3aa81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679/33668499935_a29644a057_z.jpg

在我抵達黎巴嫩的前兩天在網上找了一名當地的包車個體戶, 我計劃在黎巴嫩停留9天, 其中會撥出6天包車. 黎巴嫩是個不及台灣一半大的小國家, 包車6天己經足夠讓我遊遍全境各景點. 其實我私心裡對景點並沒有多少的期待, 我更想看看與國際局勢有關連的實景與現況. 不過初次來到這個陌生地, 孤身女子如我,要和一個在網路上連繫到的包車業者打交道, 可得小心謹慎些. 另方面我擬定的包車路線圖會經過敘利亞的邊界一帶,其中也包括北部最危險的城市Tripoli, 不過限於篇幅,這篇短文我暫且不寫Tripoli.

我在貝魯特機場與包車司機M先生順利碰面, 他舉著我的名牌站在人群中.
M是個性格內斂做事謹慎的人, 他解釋說美元在黎巴嫩境內也能通用(美金與Pound的兌換率很穩定 1:1500),因此我無須再換錢(後來根據我實地操作的經驗,美鈔確實能通行無阻,但最好能多準備些美元小鈔,譬如一元,五元, 以方便在街頭小吃店或雜貨舖購物用). 另外他告誡我不要去拍攝路邊的檢查哨站和坦克車,軍用卡車以及武裝軍人以避免引來誤會. M先生還向我保証貝魯特的市區治安向來良好,一個人三更半夜走在街頭也是很安全的.

這天一早M開車和我來到距離敘利亞邊界不遠的一處歷史遺址 Anjar~它建於公元八世紀曾是歷史上唯一的內陸商貿中心, 千年前的宮殿,市集,廟宇早己成了廢墟.

↓ 這天景區裡只有我一個遊客. 近年來基於敘利亞的動亂對黎巴嫩的旅遊業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724/33471046081_f7063fe165_z.jpg

↓ Anjar 遺址的入口處十分冷落, 連看守大門的人也不見了.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44/33559373796_fa7d57895d_z.jpg

車子正行駛於公路上,這一帶是農業區,路邊搭了許多破舊的帳篷, 住在這的都是敘利亞難民. 但這裡卻缺乏像土耳其境內的敘利亞難民營那樣的規範, 整個地區看來雜亂破敗是個不受外界關注的難民營區.
(照片背景中的那些山巒便是黎,敘兩國之間的天然國界)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852/33216648570_1dfc57ebdd_z.jpg

↓ 據M說這裡的難民營沒有供電的設施,冬季寒冷日子可不好熬.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925/33283898220_2e27ee56bd_z.jpg

這一帶的農村人口約有7000人,農民多數是亞美尼亞人和他們的後裔, 這些亞美尼亞人當年為何會遷徙至黎巴嫩?這還須要還原一段悲慘的歷史事實.... 就在1939年許多亞美尼亞人為了躲避土耳其的種族大屠殺而被迫出逃,最後落戶在黎巴嫩.

↓ 有些住在帳篷中的敘利亞難民也在田地裡打工以維持生計.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727/33443239232_3b46271b95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780/33443243002_4fffcc52da_z.jpg

僅是沿路走馬觀花並不能滿足我的想像空間, 我轉而向M做口頭的試探,詢問是否我能有機會走進本地農家實地看看?
M應允了, 他要我留在車中, 由他下車去找人哈拉碰碰運氣(我會麻煩M出頭,那是因為M是本地人,有語言溝通的優勢). 這裡的人真的好善良, M問過兩戶人家,他們都欣然打開大門歡迎我, 儘管彼此的語言不通, 但他們還特意準備了咖啡點心招待我.

↓ 農家主人.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54/33283884040_8f414888fa_z.jpg

↓ 這倆位是來打工的敘利亞人.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939/33283868360_63901d73aa_z.jpg

我非常崇敬這戶農家主人,他不但提供工作機會給難民們,而且還收容了對方整個家族的大小成員, 亂世之中體驗人性的光輝是何其的珍貴 (住在這裡有水有電,要比住在破爛的帳篷區強太多了)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847/33283894850_c75e00dacb_z.jpg

有天M告訴我這個星期天在 Nabatieh 小鎮有個一年一度的宗教遊行, 問我是否有興趣到現場參觀? 我高興的說好, 但由於我對穆斯林世界不夠暸解, 宗教派系和歷史典故這一塊更是完全的無知, 在我尚未作好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間在這個現場接觸到什葉派信徒們以這種 "自殘自虐" 的行為模式來表達對先知的模拜與懺悔, 那個當下的我受到的心靈震憾實在難以用筆墨來形容.

↓ 他們不是暴民, 這是一年一度阿舒拉節的聚會.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790/33216399620_9cfc3a1021_z.jpg

↓ 現場人潮洶湧有上萬的信徒參加, 許多角落都佈置了警力.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44/33470669931_7aebcee7a0_z.jpg

返家後我開始在網上尋找答案,也搞清楚了來龍去脈, 其實這就是是穆斯林什葉派的傳統節日~ 阿舒拉節(Ashura Festival).

簡單的說,阿舒拉節並不是一個喜慶的日子,而是個充滿哀傷和哭泣的節日. 全世界只要有什葉派穆斯林信徒的國家每年都會有類似的紀念活動,例如在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印尼...., 差別僅在於信眾們對宗教的狂熱程度和表達的方式. 若以我在網上看過的相片做歸納的話,伊朗的阿舒拉節表現的十分溫和理性(可能因為有公權力的管控), 而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信徒們表達的方式比較血腥,刺激. 那麼我在黎巴嫩的阿舒拉節看到的又是什麼樣的場景?

這天是10月底的一個星期日(阿舒拉節推算自伊斯蘭曆法, 因此每年的時間並不一致. 就好比我們的農曆春節, 會依照農民曆的算法,故每年春節的時間不同)
M也是什葉派的信徒,每年的阿舒拉節他都會過來這裡. Nabatieh小鎮位於黎巴嫩的南部,距離以色列己經不遠, 黎巴嫩南部也是真主黨的大本營,真主黨和以色列向來是死對頭,也是以色列極欲懺滅的對象(註: 進入黎巴嫩時,護照上若有以色列的章會被拒絕入境).

M曾經提及, 在黎巴嫩南部地區每天都能望見敵國以色列置放的高空偵測儀器在自家的天空中來回飄移, 這是以色列的防衛偵測系統之一. M提起這些時神色黯然,眼眶泛著恨意, 而他接下來的這句話卻充滿了挫敗感...."誰叫我們沒有高科技呢". 如果我以同理心思考的話,敵人都能夠隨意進出你的家門,這確實是種屈辱.

話題扯遠了回歸正題, 我們來的早, 不到9點就到達現場, Nabatieh是個平凡無奇的小鎮, 進入現場前M要求我不要洩露他的名字. 接著我進入帳蓬區並且交出隨身物品做安檢, 對方要求我掏出照相機裡的電池然後再放回相機裡, 繼而要求我使用該相機拍照以印証相機的正常功能(他們是要確認相機不是變造的炸彈).

我一個亞洲女子會出現在這個現場真是絕無僅有, 他們反覆問我是不是記者?我搖頭. 或許平日此地少有亞洲人的出現,他們對待我極為寬容有禮. 好幾次我想近矩離拍照,這些人會刻意留出位置來配合我. 我認真的想過, 這是因為他們渴望外界的理解,他們須要友誼.

↓ 清晨Nabatieh鎮上擁現了許多穿制服的人群, 他們有的是義工,有的是醫務人員,有的是警察, 他們各司其職以確保當天的活動不要出現狀況.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929/32825181034_cbd40e0671_z.jpg

↓ 這天所有的活動都以這間清真寺為軸心點. 廣場前許多人披著白色床單狀的布圍巾, 他們在等候進行切割頭皮的儀式 ~ 即是在前額的腦門上劃一刀, 再用長刀柄壓擠傷口, 讓血液冉冉流向雙頰,以示對先知的最高敬意與贖罪.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51/33630165776_2718a1217d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98/33630172756_bce254bd0e_z.jpg

↓ 廣場上有 7,8位持刀的 "師父", 他們專司劃破腦門的任務, 他們手持的短柄小刀俱是同一款式, 必當是銳利無比.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834/33514377522_5583ab248d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930/32827721484_030818199b_z.jpg

↓ 小女孩也被父母帶往現場進行流血儀式.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943/33630160486_0164cb3d94_z.jpg

↓ 許多孩子見到刀子之後表情變得很驚慄, 父母還得半哄半逼的要孩子就範.
不知什麼時候 M悄悄走近我身後, 他小聲提醒我說, 我臉上的表情太難看了, 要我轉換一下情緒,不要把心裡的不快寫在臉上, 因為這是什葉派的傳統習俗, 這些父母認為讓孩子頭皮見血是種榮耀,可以獲得真主的祝福.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840/32857676713_7f32f7a7c7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40/33627663176_f0a3eae229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935/32825286614_c26aec3bb0_z.jpg

↓ 孩子挨刀,媽媽在一旁鎮定的拍照完全沒有不捨的情緒.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854/33514389202_abdb2808bd_z.jpg

↓ 並不是每位父母親都捨得讓孩子挨上一刀. 有的父母來到現場只是做壁上觀.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84/33539137001_0de107b792_z.jpg

↓ 體力不支和失血過多的人都留在救護站裡休息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87/33627602146_c1a57864a4_z.jpg

↓ 抬著擔架的工作人員穿梭在人群中, 現場算是亂中有序.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938/32827790394_fa25acd4e0_z.jpg

↓ 現場有個很大的救護站.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87/33286930000_4500082afb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847/33671210455_2f4252523e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96/33284252270_9962378841_z.jpg

↓ 父母在為孩子們的流血而自豪的拍照,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無上的榮耀.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22/32825189434_538b5a7da8_z.jpg

↓ 這群小孩應該不是第一次流血了,他們情緒激昂揮舞著長刀並呼喊著口號, 我擔憂他們會成為未來的聖戰士.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776/33671061805_5e02ef008a_z.jpg

↓ 清真寺門前有供應飲用水.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80/33668661245_30e3511e87_z.jpg

↓ 正午烈日當頭,遊行正式的展開, M替我找到一個可以安坐在欄杆上的位置以方便我拍照.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908/33671105995_ae719aaeba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759/33630226476_e7d599be57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856/33512143932_f56023cc48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684/33671114355_454281ef16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780/33671123695_d755f01a98_z.jpg

↓ 清真寺前方的大操場上同時上演著一齣歷史舞台劇.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767/33630236796_8d03190bea_z.jpg

↓ 現場的群眾超過一萬人.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98/32857877353_ea88652482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10/32857827003_dee21f0e4c_z.jpg

↓ 街頭處處血跡斑斑, 我的衣服也沾染上大小不一的血滴, 這應該是在拍照時太靠近當事人而被濺到身上的.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845/33668804435_8d4a2be9a9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942/33512127362_135c7e3b8f_z.jpg

好長的一天大家都累了.
https://c1.staticflickr.com/4/3955/33284512750_ec45ec4f19_z.jpg

種族和宗教似乎永遠是個不宜觸碰的話題. 俗話說一方水養一方人, 成長在不同環境的人自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性與宗教信仰, 人類往往因為種族或宗教信仰的不同而造成相互的猜忌和挑釁, 進而釀成戰爭的悲劇造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當仇恨成了一種習慣之後,代代相傳沒完沒了. 雖然科技在快速進步之中,但人類在種族和宗教的議題上卻從來不曾寬容的對待過彼此.
你溫暖了我旳流年
街頭處處血跡斑斑, 我的衣服也沾染上大小不一的血滴, 這應該是在拍照時太靠近當事人而被濺到身上的.樓主的遊記、一向是溫情滿人間,這些畫面、真的很血腥 (18禁) ,不太像是樓主的風格,但是,也謝謝妳,讓我知道宗教的影響力,真的不容忽視。:-|
初吻給了奶瓶
這讓我想到台灣的乩童。。。
最初不相識最終不相認
我的天啊... 很難想像在現場的氣味是如何 >.< 感謝分享這篇文章讓我見識到有這種節日
清風涼心
樓主的遊記、一向是溫情滿人間,這些畫面、真的很血腥 (18禁) ,不太像是樓主的風格,但是,也謝謝妳,讓我知道宗教的影響力,真的不容忽視。:-|

到了人生的某個階段, 漸漸的對山水風景不再追逐, 取而代之的對眾多活在不同世界裡的族群變得更加關注.
最近這些年我去的多數是穆斯林國家,而且是一般人望之卻步的冷門旅遊地. 會來到這些國家旅行原先是因為好奇, 後來變成了我對人性的探索和反省.

諸位看到文章中的血腥畫面自會有不同的感受, 許多人會懷疑在科學昌明的今日何以仍有人以鮮血做為對宗教的膜拜方式,好像又回到了中世紀, 但似乎這也就是答案. 現今伊斯蘭與基督教文明之間的距離愈來愈遠(由於前者沒有西方文明所擁有的高科技), 形成了中世紀與現代文明之間無法跨越的鴻溝. 不平等的兩種文明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能融和與矛盾而且還帶著強烈的挫敗心態.

中東,中亞的國家土地大多數很貧脊,得靠地下資源而生存(石油,天然氣), 在嚴酷的生存條件下,宗教信仰成為精神上重要的依托.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裡所擁有的物質條件對他們而言都很欠缺, 因此我們不應該要求他們要和我們有相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而這也是不公平和不合理的.

我的天啊... 很難想像在現場的氣味是如何 >.< 感謝分享這篇文章讓我見識到有這種節日

我來到現場的頭一個小時會感到吃驚和震憾, 適應後對鮮血不再害怕也沒有聞到血腥味, 否則也拍不成照片了.

↓ 孩子額頭上的血跡是點上去的.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914/33671053485_c678d97ae9_z.jpg

↓ 這雙小手看來好無助.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55/33512063552_0159672b27_z.jpg

↓ 這些人是義工,穿梭在人群之中, 發放免費飲料給現場須要的群眾.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55/33630271096_94947071aa_z.jpg

https://c1.staticflickr.com/3/2891/32857833843_20a8d487a5_z.jpg
巷尾暖陽白襯衫
感謝分享!! 令我對中東文化又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