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東歐16國前共產國家探索-東德篇

神經領袖
上接2012年東歐16國前共產國家探索-芬蘭赫爾辛基篇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803337

2012年東歐16國前共產國家探索-東德篇

基本上將德國柏林行程說是東歐行程之一,很多人是不贊成的(至少我的柏林沙發主人就不贊成,一直強調柏林不是東歐)

她說:柏林不屬於東歐!!
我得意洋洋的說:但是,柏林屬於以前之東德,對不!!
(OS:我還是又點讀過歷史的)
這次換她得意洋洋的說:錯!!我這裡以前是屬於西柏林,不屬於東德,哈!!
這下換我沒轍了,讀了些歷史,但沒讀到地理,不太清楚東西德之分界!!

但我探索之2個城市,柏林及德勒斯登在兩德時期,是屬於東德管轄的,(沙發主人又不同意的,因她住在西柏林)。

東德路線圖:

德國 (Germany):

歷史:

考古發現證明,德國和亞洲、歐洲許多國家一樣,有過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普魯士王國的基礎上建立,德國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國家。由此往後的歷史才稱為德國歷史,之前的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

地理: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面與波蘭和捷克接壤,南面臨奧地利和瑞士,西面與法國、盧森堡、比利時以及荷蘭相界,北面與丹麥相連並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面積357021平方千米,國界線長3757千米,海岸線長2389千米。
德國地勢呈現北低南高,呈階梯狀,南北農業有較大差異,分為4個地形區:德國北部是平均海拔不到100米的平原,臨北海和波羅的海,地勢低平,氣候夏季涼爽,冬季陰冷,土壤較為貧瘠,主要利用草場發展畜牧業,也種黑麥、燕麥和馬鈴薯;中部是由東西走向的高地構成的山地;西南部是萊因河谷地區,萊因河兩旁谷壁陡峭的山地為森林和高山牧場;東南部是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河谷地帶日照時間較長,土壤肥沃,盛產煙草、葡萄等水果和用於釀造啤酒的啤酒花,阿爾卑斯山脈中的楚格峰(海拔2963米)是德國境內的最高峰。
德國境內有多條歐洲主要河流穿行而過,包括了萊因河(長865公里)、易北河(700公里)以及多瑙河(686公里)等。較大的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

國土面積 : 35.7021萬平方公里(世界第63名)
總人口 :8252萬人(世界第14名)
匯率 : Euro
旅遊中心 : http://www.berlin.de/international/attractions/index.en.php
http://www.berlin-travel-sightseeing.com/en/index.html

交通資訊:

鐵路公司: http://www.bahn.com

國內鐵路時刻表:- www.bahn.de
鐵路地圖 : http://www.bueker.net/trainspotting/map.php?file=maps/germany/germany.gif

火車種類:
德國火車分為六種等級:
1.地區性火車(Regional trains ((marked as R, REX, RB, IR, S-Bahn)不需訂位。
2. InterCity (marked as IC on DB website)。不需訂位
3. InterCityExpress (marked as ICE)。國內及國際列車,不需訂位
4. InterCityExpress-Sprinter (marked as ICE-S)。國內及國際列車,必需訂位
5. EuroCity/Euronight (marked EC/EN)。國際列車,不需訂位,臥鋪必須訂位。
6. CityNightLine (marked as CNL)。國際列車,必需訂位
時間會替我留下最真的人
這是柏林的4個時鐘之三:

世界時鐘(Weltzeituhr /World time clock):
世界時鐘位於柏林亞歷山大廣場,由工業設計師埃里希•約翰(Erich John)所設計,他是柏林美術和應用藝術學院的講師,由Hans-Joachim Kunsch花了七個月執行製作。整座鐘重達16噸、10米高,於1969年2月10日揭幕。
它的特點是將世界分成24個時區,並標示出各時區之主要城市,內部有旋轉的圓柱,故1-24個數字軸會旋轉,從直條線即可讀取各時區現在之時間,基本上分鐘全都一樣,時鐘則各時區差一小時。
在其頂上則是一座旋轉的太陽系行星和它們的軌道結構,每分鐘旋轉一角度。
目前,它是一個很受歡迎的約會場所。

搭4或6號電車到哈克市場(Hackescher Market)去吃中餐去。

哈克市場(Hackescher Market):

早在19世紀,哈克市場還只是柏林城門外泥濘的小沼澤。 然而工業革命為這裡贏得了機遇,新興產業和興盛工業在這裡設立了店鋪,為整個地區帶來了財富和繁榮。 然而,哈克市場的出名地點主要在於它的火車站。 建於19世紀鐵路發展最快的時期,鑲滿紅色磚塊的正面,鑲嵌壁畫和圓形的窗戶,使這裡稱為柏林最具吸引力的車站。 由於它和柏林股票交易所的相似,這裡最初被稱為股票交易站,戰前的廣場在社會主義時代被重新命名為馬克思恩格斯廣場。 如今,這個車站多用於遊客去往附近的哈克綜合樓,那是一座迷宮似的庭院,裡面有咖啡館,餐館,精品店和藝術畫廊。 電影院,劇院和Oranienburger Straße夜生活地帶使這個愈發受歡迎的地區吸引人前往的誘惑變得更為完整。

是德國柏林市中心的一個廣場,位於奧拉寧堡大街((Oranienburger Straße))的末端.這是一個文化中心,以夜生活著稱 。
哈克市場也是一個輕軌火車站的名稱,最初名為Börse,在東德時期稱為馬克思-恩格斯廣場 (Marx-Engels-Forum) 。

雖說以夜生活著稱,中午時分,仍然有餐廳時營業的,
這家說是1840年就開始營業。

裡面掛滿了火腿,但我們不是被這吸引來的,

而是門口這一招牌,柏林有名之咖哩香腸,更重要的當然是那價錢吸引我們,外面很多桌子之顧客也嘟是點一樣之咖哩香腸。
我們當然是不能錯過。

一家香港人開的飲料店,繁體子耶!!
Walking Tour之起點。

750972
殘月孤星
飯後則繞過柏林主教後面經過施普雷河(Spree)後過橋,先去博物館島探索。

施普雷河(Spree):
是德國河流,是哈韋爾河的左支流,全長403公里,流域面積1萬平方公里。在柏林市的施潘道區注入哈韋爾河。發源於勞西茨山北麓,向北流經寛闊的沼澤,形成許多湖泊,在柏林地區滙入哈韋爾河。春季為洪水期。科特布斯附近年平均流量12米3/秒。呂本以下153公里可通航。沿河主要城市有科特布斯與柏林。

博物館島(Museumsinsel):
博物館島之所以被稱為島,是因為這塊區域周圍剛好被施普雷河(Spree)所包圍,形成一個如牛角般形狀的市區內島稱為施普雷島(Spreeinsel),柏林所有博物館都由此發展而來,也是柏林的旅遊重點。

柏林獨有的【博物館島建築群】從西元前二八三年埃及蘇特王建於亞歷山大港的【亞歷山大博物館】開始,人類發展博物館可以說是一躍千里,其中,德國柏林獨有的 【博物館島建築群】則是人類博物館史上結晶之作;不同方案設組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型態各異,卻又和諧統一,融合並體現人類文明高度發展。

1999年,因建築與文化的結合,博物館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博物館島上共有5座博物館,從島的最尖端開始依序是博德博物館 (Bodemuseum)、帕加馬博物館(Pergamonmuseum)、舊國家美術館(Alte Nationalgalerie)、柏林新博物館(Neus Museum)和柏林舊博物館(Altes Museum)連成一氣。分別建於一八二四年至一九三0年。

它們都是柏林公立的博物館,屬於普魯士文化基金會的一部分,主要展出考古藏品和19世紀的藝術品。在博物館的總體規劃中,博物館島將成為一個整體,幾家博物館將相互合作重新分配藏品,並集中展出所有博物館的藏品,2008年還將建成整個博物館島的總入口,它同時也將是諮詢中心、博物館紀念品商店、餐廳、咖啡館和特別展覽廳。

博物館島恐怕是柏林最重要的資產,因為這兒不但匯集了全市最重要的幾個博物館,同時博物館島每年為柏林吸納進成千上萬的觀光人潮,更是柏林經濟發展的一大功臣。博物館島是屬於綜合式的特區,包括博物館和美術館。

 柏林有一百七十個博物館,大部分都被第二次世界大戰摧殘過,【博物館島建築群】也未倖免於難,被摧毀七成以上,二次大戰之後,東西柏林分裂,博物館中的 品分散在東西柏林多處,迄今要對博物館進行重新修復,並將藏品收歸原處,仍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舊國家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 Old National Gallery):
舊國家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可以追溯到威廉四世(William IV),由Friedrich August Stüler,於1841所設計,設計了一個aufgesockelten羅馬神殿附加後殿式的建築,有一個巨大的外部樓梯間和華麗的內部樓梯。最初旨在建造一座「科學家的殿堂」,建設遲至1866年才開始,約翰•海因里希•施特拉克(Johann Heinrich Strack)建設管理, 在1876年3月,國家畫廊開幕。

外觀上,形狀像一個羅馬神殿,座落在三層樓高之基坐上,周圍全是希臘神殿式之列柱所圍繞,

不僅如此連庭院周邊也全都是希臘神殿式之列柱。總計至少有上百根列柱。

既然是希臘神殿當然少不了希臘神話中人物。只是對於我們來說有點陌生。
在樓梯入口處,左右各有一希臘神話中之雕像,他們是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及 俄刻阿尼得斯(Oceaniden/Oceanid)(水神) 。

上到第2層樓梯則是腓特烈•威廉四世(Frederick William IV)的騎馬銅像。
而其基座之4角落,也各有一雕像。

現在收藏著19世紀的雕塑和繪畫作品,從德國浪漫主義到法國印象畫派,一直到到羅馬拿撒勒畫派(Nazarene)的濕壁畫。
這博物館我沒進去!!
呆的二次方
路邊可見到博物館島之模型及各博物館之位置。

接著會來到新博物館(Neus Museum):

為分擔老博物館藏品壓力,柏林新博物館建於1843年至1859年,在二戰的轟炸中受損嚴重成為一片廢墟,東德又無力重建,直至德國統一,才由英國建築家大衛契普費爾德(David Chipperfield)設計重建工程,。2009年重新開放後作為埃及博物館和莎草紙展覽,展品包括著名的古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妻子奈費爾提蒂的半身像,以及阿蒙霍特普四世時期的其他藝術品。此外新博物館也展出史前史、古代史和石器時代等的出土文物。

包括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英國大英博物館中,都有很多從埃及掠奪過來之古物,基本上埃及與這些國家是無關的,不應放在這展示,你幹嘛展覽別國家之東西呢??也證實了這些列強國家當時之野蠻行為,藉由戰爭收刮當地之金銀財寶及古物等(短期從別國借來可以),應當將寶物還給開羅博物館才是。

好佳在是圖門卡門之墓
很晚才被發現,否則那黃金面具絕對不會成為開羅之鎮館之寶,可能在大英博物館吧!!

From wiki
這博物館我也沒進去!!因我去過開羅博物館及紐約之大都會博物館,因此埃及文物不再如此吸引我!!(內容當然會有不同!!)

跨過河,轉個彎後,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museum)就在眼前,需再過橋,才能到達博物館門口。

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 Museum):
佩加蒙博物館是由阿爾弗雷德•曼塞爾(Alfred Messel)和路德維希•霍夫曼(Ludwig Hoffmann),從1910年至1930年。花了二十年才建成,是博物館島上最年輕也是最大的建築,主要是因為旁邊之博德博物館(Bode Museum)已經無法再容納德國在世界各地所掠奪的文物。

主要分為三大廳展出不同的主題:

一是古代的收集館(the Antiquity Collection, Museum),展出的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雕塑。

二是伊斯蘭藝術博物館(Islamic Art Museum)。展出的是8世紀至19世紀的伊斯蘭藝術。

三是近東博物館(Near East Museum)。展出的是6000年悠久的中東歷史、藝術和文化。

也因有佔據整個大廳之之佩加蒙祭壇(The Pergamon Altar)而命名為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 Museum)。

每個博物館又嘟各有一鎮寶。

鎮館三寶:

1. 佩加蒙祭壇(The Pergamon Altar)。於古代的收集館(the Antiquity Collection, Museum)

佩加蒙祭壇是在上半年公元前2世紀佩加蒙王國西元前180--160)(位於現今土耳其境內)在位期間王歐邁尼斯II (Eumenes II)在小亞細亞古城衛城(Acropolis)的梯田上所建的一個巨大的建築。為祭拜宙斯及雅典娜所建的祭壇。這座巨大的希臘時期建築,1902年被德國搬到柏林,為了能容納須建造一座規模十六公尺高的展示廳。

來自古希臘。

(from wiki)
2. 米力都市場大門(Market Gate of Miletus)。於伊斯蘭藝術博物館(Islamic Art Museum)內

它始建於公元2世紀的米利都,在10世紀或11世紀的大地震中遭到破壞。 在20世紀初,它被挖掘、重建,並放置在德國柏林的佩加蒙博物館裡陳列。
來自土耳其。

from wiki
3. 伊什塔爾門及巴比倫的遊行大街 (The Ishtar Gate and the Processional Way, Babylon)。於近東博物館(Near East Museum)內

伊什塔爾門(The Ishtar Gate)是巴比倫城市內的是第八個門。 它建於公元前約575年的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的命令,在城市的北邊建了此門。

(From wiki )
來自伊拉克。

不論你是買的還是偷的,這些原來都不是屬於你的。

由於仍沒進去,PO幾張WIKI之照片分享。不過我會建議參觀此博物館。這也是在柏林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

但要參觀此博物館,只有加買博物館卡了。
寂寞總是如影隨形
在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 Museum)與博德博物館 (Bode Museum)之間,有一條高架鐵路從其中間經過,紅色的正好有火車經過.。

博德博物館 (Bode Museum):
博物館的設計是由建築師Ernst von Ihne並於1904年完成。 最初叫做皇帝弗里德里希博物館(Kaiser Friedrich-Museum),1956年為慶祝它的第一個館長,更名為 威廉•馮•博德 (Wilhelm von Bode ,)博物館。
外型是帶有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宏偉的圓頂和大廳橫跨在施普雷河上。原擬作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博物館,現在是一家集雕塑 、拜占庭藝術、 錢幣和獎牌 博物館。

之後到了最後之一個博物館柏林舊博物館。

柏林舊博物館(Altes Museum):
柏林舊博物館建於1830年,是柏林的第一座博物館。由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的嘔心瀝血之作。
外觀上Karl用了18根高87公尺之古希臘的愛奧尼亞式(Ionic)廊柱作為門面,一字排開,氣勢不凡,屬於新古典主義風格。入口前是樂趣花園廣場,光是外觀的氣勢就讓人為之震撼。

大門左右各有一男女騎馬雕像

右邊之雕像是" Kämpfende Amazone "(“亞馬遜河的女人戰鬥”)("Fighting Amazonian Woman"),由 August Kiss 所製作。它顯示了亞馬遜女人的企圖抵擋的豹子的攻擊。

左邊之雕像是“Löwenkämpfer”(“與獅戰鬥者”),由Albert Wolff所完成,它顯示了一個揮舞著長矛騎在馬背上的人殺了獅子的雕像。

一樓帶天窗的圓形大廳,周圍環繞著20科林斯式(Corinthian)石柱支撐一個畫廊。像是羅馬的萬神殿(Pantheon)。 館藏皇家藝術品,底樓展出雕塑、武器、金銀首飾等從基克拉澤斯文明到古羅馬時代的古希臘藝術和文化史藏品。

前面廣場是快樂花園(Lust garden)則與柏林大教堂共用。

5座博物館,我們都沒有進去,只在外面參觀而已。如果讓我再次來柏林,我應會只去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 Museum)(門票要價10E)。可以加買博物館卡(+10E),博物館島博物館隨便看。

但如果你運氣好,正好遇到週四晚間免費時段則請歡迎參觀。
週四晚間免費的柏林政府博物館,包含:

Museum Island Berlin / Mitte 博物館島:
Altes Museum 舊博物館
Alte Nationalgalerie 舊國家美術館
Neues Museum 新博物館
Pergamonmuseum 佩加蒙博物館
Bode-Museum 雕塑博物館

推薦Pergamonmuseum 佩加蒙博物館
相見不如懷念
盧斯特花園(Lust Garden)另一邊則是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 Berlin Cathedral):(From Wiki)

是德國柏林的一座基督教路德宗教堂,位於市區中部博物館島的東端。曾是德意志帝國霍亨索倫王朝的宮廷教堂。

柏林主教座堂建於1895年至1905年。早在1465年,柏林主教座堂的現址附近已經有一座教堂,當時是霍亨索倫王家宮殿的一部分。1747年在柏林主教座堂現在的位置上,約翰•鮑曼(Johann Boumann)設計建造了一座巴洛克式風格的主教座堂做為普魯士王室的宮廷教堂。1822年被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改造成古典主義風格。1894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拆毀這座教堂,並由尤利烏斯•拉什多夫(Julius Raschdorff)重新設計建造了帶有文藝復興式風格的柏林主教座堂,作為基督教新教的主教座堂與羅馬的聖伯多祿大殿相抗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柏林主教座堂遭到嚴重破壞。戰後人們搭起臨時的棚子來保護主教座堂。修復工作從1975年開始。1993年教堂重新開放。重建後教堂原先的很多設計和裝飾被簡化了。

柏林大教堂的特點是地下室 ,有超過80座普魯士王室的石棺。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和王后(Sophie Charlotte.)之石棺。只是你可能找不到是哪一座??。

在大教堂之對面,柏林宮廷廣場(Schlob Platz)上有一座很奇特之建築物,當然要過街去看一下,1F是紀念品店,2F上去竟還要買票,因不知是啥??當然沒上去,但伙伴在1F紀念品店,買了鑰匙圈。(事後才發現,持柏林welcome card 有優待)

漢堡盒(Humboldt Box):(From wiki)

漢堡盒 是一個未來的博物館, 位於柏林宮廷廣場(Schlob Platz), 它始建2011年6月,是各5層樓高臨時展覽空間和觀景平台。這個構想來自一個類似的結構在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 上之,“遊客箱”,("Visitor Box on Stilts",)

757273
喧嘩的城空白的心
在這廣場往橋那邊望過去,真的沒想到會有這樣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象,像宮殿橋、在右側高大的富有魅力的軍械庫、新的警衛室、大學和學院。左邊則是是王宮、圖書館等等。這裡擠在一起豪華建築、雕塑隨處可見。

接下來經過一施洛斯橋(宮殿橋)(Palace Bridge/ Schloss Bruecke),這橋又吸引著我,因為橋上左右各有4座共計8座之古希臘時期神話中的人物雕像。雕像支柱是老式的白色卡拉拉大理石(Carrara marble),所有的8組雕刻在1845年至1857年完成。它被認為是柏林最美麗的橋了。

是為了紀念及反對拿破崙戰爭。橋的設計是由柏林最大的建築師卡爾•弗里德里希•辛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設計於1824年。
其他8座雕像則由另外之8個藝術家分別完成。

橋之4個角落雕像是勝利女神(Nike)教導一年輕戰士,從教導、加冕、支持及死亡之4個階段。

女神耐克(Nike)教導傳說中英雄男孩英勇歷史 (埃米爾•沃爾夫(Emil Wolff), 1847)
女神耐克(Nike)替英勇戰士加冕皇冠“(弗里德里希•德雷克(Friedrich Drake, 1857).
女神耐克(Nike)支持一個受傷的戰士(路德維希 (Ludwig Wichmann, ),1857年)
女神耐克(Nike)扶持著倒下的英雄到奧林匹斯山(Mount Olympus)((August Wredow, 1841-57)。

橋之中間4個雕像是頭戴頭盔之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在教導戰士戰爭之藝術、授與、帶領及保護戰士。

女神雅典娜教導戰士投擲矛的藝術(赫爾曼(Hermann Schievelbein),1853年)

女神雅典娜為他的戰士第一次戰鬥授與武器(海因里希•默勒(Hermann Schievelbein,),1846年至1850年)

女神雅典娜帶領戰士在戰鬥中(阿爾伯特沃爾夫((Albert Wolff),1853)

女神雅典娜在旁邊保護戰士,當戰士在攻擊敵人時(古斯塔夫•布拉斯(Gustav Bläser, 1854,1854年);

橋之欄杆是由卡爾親自製作,由鑄鐵管件連接,以海洋及神話為主題。有海馬、 海豚等。

757285
怪我眼瞎分不清人狗
過了施洛斯橋(宮殿橋)橋之後一直到布蘭登堡門之間的這條路就是柏林最有名之菩提樹下大街(Straße Unter den Linden)。

菩提樹下大街(Straße Unter den Linden):

是柏林市的一個主要東西向通道,是歐洲最著名的大街之一。它西起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到東面的巴黎廣場(Pariser Platz)為止。全長1400米,寬60米。那裡有藝術學院(Akademie der Künste)和著名的阿德龍飯店(Hotel Adlon),向東延伸1.5千米經過宮殿橋(Schlossbrücke)和柏林博物館島(Museuminsel),直到高聳的柏林電視塔(Fernsehturm)。菩提樹下大街是柏林市中心的交通樞紐,並且將不計其數的重要景觀和名勝連接在了一起。作爲傳奇性的首都景觀大街,它有很多動人的歷史故事。

在16世紀時,這條今天著名的觀光大街的前身還只是一條騎馬的路,連接了柏林城市宮(Berliner Stadtschloss) 和柏林動物園(Berliner Tiergarten)。1753年在選帝侯約翰•喬治(Johann Georg)的請求下,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 von Brandenburg) 將這條路加固,並種植了胡桃和椴樹。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在1740年在大街的東端,今天的貝貝爾廣場(Bebelplatz)建立了腓特烈廣場(Forum Fridericianum) (克諾貝爾斯鐸夫 (Knobelsdorff) 設計),以及歌劇院、老圖書館、聖黑德維希主教座堂 (Sankt-Hedwigskathedrale) 以及海因里希王子宮 (Palais des Prinzen Heinrich)。

海因里希王子宮後來成爲於1810年建立的柏林洪堡大學的首個建築。

大街的西段是從1674年直到18世紀中葉逐漸漸造起來的。在19世紀取得對拿破崙的勝利之後,腓特烈•威廉三世令其建築師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將大街東段建設成凱旋大街。在大街華麗的東段和較爲保守的西段之間的連接處,立有腓特烈大帝的騎馬雕像。雕塑家克里斯蒂安•達尼爾•勞赫 (Christian Daniel Rauch) 的這個作品是19世紀代表性雕塑家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當時許多其它作品的樣板。

而大街的西段在19世紀首先成爲名流和中產階級的住宅區,並在1871年後迅速轉變爲一個遍佈商店、餐館和代理機構的活躍的都市商業區。

軍械庫(Zeughaus):

這座豪宅最初建於1706年,為當地部隊的軍火庫,它是由約翰•阿諾德(Johan Arnold Nering.)所設計。 它的建設花了超過30年及4位建築師,終於在1729年完成建設。

此建築之特色除了粉紅色之牆壁外,

就是樓頂上一位位之英雄榜雕飾,這些盔甲武士基本上都是沒面孔的,應該說是只有盔甲而已,有點像是波蘭格但斯克之軍械庫,不想讓別人知道,這是軍械庫,可是呢??門面上不是槍砲就是盔甲,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味道。

也是柏林最大的巴洛克風格的建築。
大門

如今,它是德國歷史的博物館(German History Museun)。在2003年,一個現代化的後部擴展的歷史建築。
沒公主命就別犯公主病
新警衛室 (NEUE Wache):

在軍械室旁邊建築是新警衛室,它是由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下令建築,做為王子之宮殿,也是由德國建築師卡爾•弗里德里希•辛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所設計,

並於1818年完成。 在那些日子裡,它被認為是德國新經典的高潮。 這是一個仿羅馬的方形堡壘,

該大樓由12根列柱及有一個多立克柱的門廊,在每根門柱上面各有一各不同姿態有翅膀的勝利女神則是由德國雕塑家約翰戈特弗里德(Johann Gottfried Schadow)所設計,他也是勃蘭登堡門上四馬二輪戰車(Quadriga)之設計者。

自1931年以來該建築已被用來作為戰爭和暴力的受害者紀念館。
站在大廳中央的是聖母憐子雕塑,這是由德國藝術家Käthe Kollwitz 所雕塑。

接著來到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
是德國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學,於1809年由普魯士教育改革者及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及弟弟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所創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擁有十分輝煌的歷史,對於歐洲乃至於全世界的影響都相當深遠。柏林洪堡大學2012年6月入選為11所德國「精英大學」之一。

此建築則原先是腓特烈大帝之弟海因里希(Heinrich)親王之皇宮。

洪堡大學大門前共有3座雕像,一座位於正中央的在大門之內之站立雕像,另2座則分別坐於左右2旁,但卻是在圍牆之外面。

洪堡大學大門及站立赫爾曼•馮•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雕像。

洪堡大學門口右邊的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雕像。

洪堡大學門口左邊的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雕像。

主建物上則是由6位女神裸體之雕像稱托。
761213
輕舞淺唱
再往前走,則全在整建中,只能橫垮菩提樹下大街(Straße Unter den Linden)之馬路到另一邊去,

在安全島上則有一位高高在上騎在馬上之雕像。

他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the 2nd, King of Prussia)的雕像 210 209

這重達36噸的青銅雕像被安置在安全島上,在1851年腓特烈大帝加冕成國王的第111週年紀念。 它是由雕塑家丹尼爾•勞赫(Daniel Rauch)花了20年才得以完成。

腓特烈大帝的頭微微躬身向左側。 他的左手握住韁繩,右手放在他的腿上並握著一個國王之仗。

著著正式制服 –包含: 加冕長袍、三角形帽子,和頂級的靴子,騎在馬上。 這尊雕像本身是6.65米高,但連同其基座則有13.50米。

在底座上,則分成三個層次:

最底下一層分為4個面,共刻有60位當時普魯士王國領軍之人物姓名。
335
第二層則是真人大小的雕像,包含4個騎兵指揮官,駐紮在每一個角落。 他們是普魯士的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of Prussia,)(1726年至1802年)、不倫瑞克省的公爵費迪南德(Duke Ferdinand of Brunswick)(1721年至1792年)和弗里德里希•威廉•馮•塞德利茲將軍(Generals Friedrich Wilhelm von Seydlitz)(1721年至1773年)和漢斯•約阿希姆•馮•Ziethen(Hans Joachim von Ziethen)(1699年至1786年)。

在同一層中另有21個腓特烈大帝時代在政治、藝術和科學領域,傑出的將領人物雕像。

總共有74個腓特烈大帝時代之人物雕像。這些人物雕像則是由40位藝術家分別完成。

最上層之四個角落,有4個女神雕像,分別代表著腓特烈大帝最重要的素質:智慧、正義、權力和軍事能力之四個雕像。

第2次世界大戰後,它被轉移到波茨坦(1950-1980),並放置在無憂宮中,但在1980年,它返回到菩提樹下大街的安全島上。
心若向陽何俱憂傷
過了馬路就是貝貝爾廣場(Bebei Platz)

貝貝爾廣場(Bebei Platz):
起源:
當腓特烈二世在1740年成為普魯士的統治者,他希望創建一個區域,以證明了他的偉大的政治力量。 這個廣場的計劃包括歌劇院、學院和王宮。 該地區被稱為腓特烈廣場(Forum Fridericianum)。 直到1947年,該地區才被稱為貝貝爾廣場(Bebei Platz),以紀念19世紀的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費迪南德•貝貝爾( Bebel)。

因為當時周邊嘟被圍欄圍住,只好Po張從wiki借來之圖片,以顯示該廣場。

在廣場之周圍有三棟較大之建築物環繞廣場

一是國家歌劇院(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 Berlin):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 of Prussia)登基後不久建立,1741年動工於1743年落成之洛可可風格之建築,這個建築的設計是由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所設計,如今,它是柏林的三大歌劇院之一。也是是柏林國家管弦樂團之駐在地。

但正在整修中。

二是老圖書館或 皇家圖書館( 阿爾特斯宮 )( Altes Palais ):

位於貝貝爾廣場西側,是前皇家圖書館,現為洪堡大學的一部分。 腓特烈大帝於1774年下令建造一王室書庫,以收藏他的藏書。

綽號為“Kommode”(五斗櫥),因為它的巴洛克風格的弧形外觀。在這個廣場這是毫無疑問的最有趣的建築。現在是洪堡大學之圖書館。

最後一棟也是很搶眼之綠色圓頂建築,聖黑德維希大教堂 (St. Hedwig's Cathedral)

聖黑德維希大教堂 (St. Hedwig's Cathedral):

這座教堂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興建於18世紀,1747--1773年,仿照羅馬的萬神殿(Pantheon) 瓦爾米亞主教 Ignacy Krasicki(後來任格涅茲諾總主教)主持了該堂的開堂典禮。是在德國的新教改革後建造的第一座天主教堂。

該教堂得名於西里西亞和布蘭登堡的主保聖人,聖Hedwig of Andechs,以紀念信仰天主教的西里西亞移民來到布蘭登堡和柏林。

該教堂在1943年的柏林空襲中被完全燒毀,重建於1952年到1963年。

背面那根討厭之大吊竿無法避掉。只好入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