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東歐16國前共產國家探索-東德篇

神經領袖
上接2012年東歐16國前共產國家探索-芬蘭赫爾辛基篇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803337

2012年東歐16國前共產國家探索-東德篇

基本上將德國柏林行程說是東歐行程之一,很多人是不贊成的(至少我的柏林沙發主人就不贊成,一直強調柏林不是東歐)

她說:柏林不屬於東歐!!
我得意洋洋的說:但是,柏林屬於以前之東德,對不!!
(OS:我還是又點讀過歷史的)
這次換她得意洋洋的說:錯!!我這裡以前是屬於西柏林,不屬於東德,哈!!
這下換我沒轍了,讀了些歷史,但沒讀到地理,不太清楚東西德之分界!!

但我探索之2個城市,柏林及德勒斯登在兩德時期,是屬於東德管轄的,(沙發主人又不同意的,因她住在西柏林)。

東德路線圖:

德國 (Germany):

歷史:

考古發現證明,德國和亞洲、歐洲許多國家一樣,有過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普魯士王國的基礎上建立,德國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國家。由此往後的歷史才稱為德國歷史,之前的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

地理: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面與波蘭和捷克接壤,南面臨奧地利和瑞士,西面與法國、盧森堡、比利時以及荷蘭相界,北面與丹麥相連並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面積357021平方千米,國界線長3757千米,海岸線長2389千米。
德國地勢呈現北低南高,呈階梯狀,南北農業有較大差異,分為4個地形區:德國北部是平均海拔不到100米的平原,臨北海和波羅的海,地勢低平,氣候夏季涼爽,冬季陰冷,土壤較為貧瘠,主要利用草場發展畜牧業,也種黑麥、燕麥和馬鈴薯;中部是由東西走向的高地構成的山地;西南部是萊因河谷地區,萊因河兩旁谷壁陡峭的山地為森林和高山牧場;東南部是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河谷地帶日照時間較長,土壤肥沃,盛產煙草、葡萄等水果和用於釀造啤酒的啤酒花,阿爾卑斯山脈中的楚格峰(海拔2963米)是德國境內的最高峰。
德國境內有多條歐洲主要河流穿行而過,包括了萊因河(長865公里)、易北河(700公里)以及多瑙河(686公里)等。較大的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

國土面積 : 35.7021萬平方公里(世界第63名)
總人口 :8252萬人(世界第14名)
匯率 : Euro
旅遊中心 : http://www.berlin.de/international/attractions/index.en.php
http://www.berlin-travel-sightseeing.com/en/index.html

交通資訊:

鐵路公司: http://www.bahn.com

國內鐵路時刻表:- www.bahn.de
鐵路地圖 : http://www.bueker.net/trainspotting/map.php?file=maps/germany/germany.gif

火車種類:
德國火車分為六種等級:
1.地區性火車(Regional trains ((marked as R, REX, RB, IR, S-Bahn)不需訂位。
2. InterCity (marked as IC on DB website)。不需訂位
3. InterCityExpress (marked as ICE)。國內及國際列車,不需訂位
4. InterCityExpress-Sprinter (marked as ICE-S)。國內及國際列車,必需訂位
5. EuroCity/Euronight (marked EC/EN)。國際列車,不需訂位,臥鋪必須訂位。
6. CityNightLine (marked as CNL)。國際列車,必需訂位
放開那個禽獸
超大型電視牆是實況轉撥歐洲杯的比賽
我剛好在德國隊的第一場比賽(應該是星期六)那時段在那邊湊熱鬧
分手後的思念叫犯賤
東柏林和西柏林有個簡單的分法,就是交通號誌。
你看行人用紅綠燈,有戴小帽子,停止時雙手打開成十字的就是東柏林。
如果我們平常看慣的那種就是西柏林。
如果有去紀念品店也會看到他們把這種紅綠燈小人做成紀念品,好像這姿勢以前是有某種意義的,但我沒問清。
半島舊情
超大型電視牆是實況轉撥歐洲杯的比賽
我剛好在德國隊的第一場比賽(應該是星期六)那時段在那邊湊熱鬧

感謝提供資訊
微笑吧趁你還有牙齒
東柏林和西柏林有個簡單的分法,就是交通號誌。
你看行人用紅綠燈,有戴小帽子,停止時雙手打開成十字的就是東柏林。
如果我們平常看慣的那種就是西柏林。
如果有去紀念品店也會看到他們把這種紅綠燈小人做成紀念品,好像這姿勢以前是有某種意義的,但我沒問清。

謝謝啦!!下次一定特別注意,感謝提供資訊
農夫三拳有點疼
再次詢問之後,原來威廉皇帝紀念教堂(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就在身旁而不知,因為它已被外面一座圍牆遮住了,從外面是完全看不到的。

我怎麼會知道這是教堂呢??跟手上之資訊嘟不同。
手上資訊之教堂圖。及如同牆壁上之照片一樣。

如果真的還是這樣,我不會找不到的。

要不是旁邊很多小攤位,還真會再次找不到。

威廉皇帝紀念教堂(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

是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一座教堂,由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建造,以紀念德意志帝國的首任皇帝威廉一世。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損嚴重,戰後保留了教堂鐘樓的殘骸,並在周圍建造了新教堂和鐘樓、禮拜堂和前廳,舊建築和新建築的合二為一給人壓迫感,作為警世戰爭的紀念。

威廉皇帝紀念教堂由一組建築群組成,以舊教堂鐘樓的殘骸為中心,西側是新教堂和前廳,東側是新教堂鐘樓,東北側是禮拜堂。

新教堂建造在八角形的混凝土基座上,每個角上建造圓柱形鋼柱,鋼柱在八個平面內以正方形格狀鋼結構連結。鋼構網路中加入了蜂窩狀混凝土框架,在上層的蜂窩狀混凝土框架中嵌入了藍色、寶石紅、翡翠綠和黃色的彩色玻璃,在光線照射下顯得格外亮麗,教堂也因這些彩色的玻璃幕牆而聞名。

教堂內室建造了雙層的牆壁,兩堵牆壁之間有2.45米寬的空隙,起到隔音的效果,使得身處城市中心鬧市地段的教堂,仍為祈禱者保持著一片寧靜。教堂內室高20.5米,直徑35米,可容納超過1000個座位。

19世紀末,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在柏林建造一座教堂,以紀念他的祖父、德意志帝國的第一個皇帝威廉一世,並命名為「威廉皇帝紀念教堂」。教堂於1891年3月22日奠基,1895年9月1日落成,它是一座帶有哥德式元素的新羅馬式建築,建築裝飾使用了馬賽克、浮雕和雕塑,它成為當時剛剛建立的柏林城西的一個亮點和出色的建築作品。威廉二世相當重視這座教堂的建造,他親自挑選了設計方案,並為設計出謀劃策,還多次親臨建築工地,但是在經濟上皇室卻未撥出分文,總共680萬金馬克的建設費用完全攤派到德國的各省。

教堂的設計者是當時聲名顯赫的皇家建築師弗蘭茨•施韋希特(Franz Schwechte,1841年8月12日—1924年8月11日),他出生在科隆,曾為科隆所在的萊茵蘭地區設計了多座羅馬式教堂,他給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定下了新羅馬式風格的設計方案,教堂的許多細節都直接繼承了萊茵蘭地區教堂的特點,比如不對稱的走道和凝灰岩的外牆,凝灰岩在萊茵蘭地區的教堂被普遍使用,但是在布蘭登堡卻不曾使用過,它結構疏鬆並不適合於布蘭登堡地區的氣候特點。

教堂有5座相當有特色的鐘樓,其中的主鐘樓高113米,當時是柏林的最高建築。由於這座教堂的成功,新羅馬式建築一度風靡整個德國。教堂內部的裝修也非常精緻,前廳由馬賽克藝術作品裝飾,下方是供霍亨索倫王朝的皇室成員禮拜之用的十字架,它象徵著當時普遍接受的君權神授說,這件作品和它所表達的意義對於威廉二世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紀念大廳內的畫作由德國雕塑家阿道夫•布呂特(Adolf Brütt,1855年5月10日—1939年11月6日)在1906年完成,畫作展現的是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

威廉皇帝紀念教堂的建造,也受到了極端保守主義和反猶太主義的牧師阿道夫•施托克(Adolf Stoecker,1835年12月11日—1909年2月2日)的影響,在他的推動下興起了福音派教堂的建造風潮,早在威廉二世即位前的1887年,施托克就試圖贏得威廉二世對於他理想的支持。威廉二世同他之間的關係,引起了政界的爭論,成為威廉二世同帝國首相俾斯麥之間的第一次嚴重分歧,俾斯麥最終在1890年被逼辭職。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在1943年11月的盟軍轟炸中被嚴重損毀。戰後,人們起先想在教堂殘骸中新建一座亮麗的教堂,此後在1957年3月的一場為新建威廉皇帝紀念教堂而舉辦的建築設計比賽中,來自卡爾斯魯厄大學建築學教授埃貢•艾爾曼(Egon Eiermann,1904年9月29日—1970年7月19日)的設計脫穎而出,他計劃將殘骸完全拆除並建造一座現代風格的新教堂。然而這一設計的獲獎 引起了柏林市民的極大爭議和反對,柏林市民希望保留舊教堂的殘骸以示紀念。最終雙方達成了妥協,68米高的舊教堂鐘樓殘骸得以保留和保護,以警世戰爭,殘骸周圍則依照艾爾曼的方案建造四棟新建築:八邊形的教堂中殿、六邊形的鐘樓、四邊形的禮拜堂以及前廳。艾爾曼也為教堂內室設計了聖壇、洗禮池和蠟燭台等。 威廉皇帝紀念教堂成為艾爾曼一生眾多輝煌作品中的經典之作。
1961年12月17日聖誕節前夕,奧托迪•貝利烏斯(Otto Dibelius,1880年5月15日—1967年1月31日)主教為新建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揭幕。

新教堂的一個特色是分成格狀的牆壁,由超過3萬塊玻璃窗組成,由法國玻璃藝術家加布里爾•洛伊爾(Gabriel Loire)在法國沙特爾的 工作室完成,他曾為法國的約400座教堂和世界上不計其數的教堂設計過玻璃幕牆和玻璃窗。洛伊爾將彩色的玻璃切割成不規則的小塊,重新組合成正方形,嵌入 混凝土鑄成的牆壁格子中。玻璃碎片將照射上來的光線折射出去,產生寶石切割般的效果。夜晚教堂被彩色光照亮,而白天折射後的陽光呈現藍色透入教堂內室。雙 層的外牆結構起到隔音的效果。

威廉皇帝紀念教堂除了它本身具有二戰紀念意義外,教堂內的「考文垂的十字架」(德語:Nagelkreuz von Coventry)同樣記錄著這段歷史。這座十字架來自英國考文垂大教堂的樓頂,它在二戰中被德國空軍炸毀。另外有一幅畫作「史達林格勒的麥當娜」(德語:Madonna von Stalingrad),是德國藝術家庫爾特•羅伊博(Kurt Reuber,1906年5月26日—1944年1月20日)作為德國防衛軍的軍醫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所作,這幅畫作的複製品掛在考文垂大教堂的禮拜堂、史達林格勒大教堂和許多其他教堂內。

如今,威廉皇帝紀念教堂是重要的戰後現代風格紀念建築,也是柏林的標誌之一。
我是你路過的風景
歐洲中心前面也有巴士站,但基於有座位之理由,我們走回地鐵動物園站前之廣場Hardenbergplatz,

此廣場是多輛巴士之起站及中間站。哪裡是100號及200號巴士之起點,100號及200號巴士是經過大多數柏林景點。來柏林是必坐之一條巴士線路。

在柏林的BVG的公共巴士100和200號,提供的最便宜的觀光旅遊,在A和B區域(僅2.3€),會經過大多數城市的主要景點。這與搭其他之旅遊巴士(Tour bus)是一樣的,但旅遊車要價是14E。(差別在有無導遊講解而已)。

自由行要的就是自由與便宜,所以別猶豫,看到100或200號,就跳上去吧!! 記著坐到上層,視野更佳。起點是動物園站,終點是亞歷山大廣場。

100號路線圖

我們計畫,就先坐在車上觀光一遍,直接車上市區觀光,兩輛bus都是從Zoologische Garten出發,一直到Alexanderplatz,沿途會經過動物園(zoo),勝利女神紀念碑,德國總統府,首相府,帝國議會大廈(Reichstag/ Bundestag ),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tor),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漢堡大學,博物館島(Museuminsel),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電視塔,亞歷山大廣場,紅色市政廳(Rote Rathaus)等。 。 。 。 。

我們坐到終點後,再往回走慢慢細部探索這城市。

經過昨日之布蘭登堡門,人潮有比昨天多。
到達終點亞歷山大廣場(Alexanderplatz),下車囉!!開始步行參觀。
狗啃人心
亞歷山大廣場(Alexanderplatz):(From wiki)
是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區的一個大型廣場和交通樞紐,位於米特區(Mitte),靠近施普雷河(Spree)和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柏林本地人通常將其簡稱為亞歷克斯(Alex),指東北到 Mollstraße ,西南到 Spandauer Straße 和市政廳的一片街區。這座廣場得名於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在歷史上,亞歷山大廣場曾經重建過數次,其中最近一次是在1960年代,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重建市中心時擴建了這個廣場,周圍是幾座醒目的建築物,包括高度居歐洲第二位的建築物,柏林電視塔。由於其高大的外型,許多初到柏林者誤將綽號「亞歷克斯」用於柏林電視塔(Berliner Fernsehturm)。「亞歷克斯」還被用來指柏林公園酒店、世界時鐘、1932年 Alexanderhaus 和 Berolinahaus by Peter Behrens,和Hermann Henselmann的 Haus des Lehrers。

兩德統一後,亞歷山大廣場經歷了一個漸進的變化過程,周邊許多建築得到修復,但是保留了社會主義時期的電車線路,和備受塗鴉的 「國際友誼噴泉」(Brunnen der Völkerfreundschaft)。1993年的重建規劃計劃修建幾座摩天大樓,但是由於需求不足,未必能夠完成。不過,考夫霍夫百貨公司於 2004年開始重建,柏林最大的地鐵車站,一些建築物將被重新設計,在廣場東南側新建一些建築。2007年,Alexa購物中心,以及大約180個商店陸續在亞歷山大廣場開設,大型的土星電器商店正在亞歷山大廣場興建,計劃於2008年開業。

許多歷史悠久的建築物都位於亞歷山大廣場周圍地區。市政府的傳統所在地紅色市政廳就位於附近,過去的東德國會大廈,共和國宮,2006年2月開始拆除,預計將在2008年完成。
以亞歷山大廣場命名的還有輕軌和地鐵車站。該車站是電影Flightplan的外景地。

在這廣場上之地標當然就是柏林電視塔啦!!那高聳之塔,中間那球形建築成為觀光塔,(上海之電視塔,應當也是依照此再多加2個球形建築)全世界各城市之電視塔,都在比高度。今天你是最高,過幾天,別人又蓋個更高之塔,如同101,相當年曾經是世界最高之建築物,現在已經不知淪為第幾了???

柏林電視塔(Berliner Fernsehturm):
位於柏林亞歷山大廣場,高368米,是德國最高的建築。柏林電視塔從1965年開始興建,於1969年10月3日落成,是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組織建設的,[1]原為365米高,1990年又增加了一個天線,在原有高度上增加3米,成為歐洲第四高塔,僅次於莫斯科的奧斯坦金諾電視塔、烏克蘭的基輔電視塔和拉脫維亞的里加廣播電視塔。

柏林電視塔的觀光台設在204米處,在天氣晴朗時可以看到42千米遠,旋轉餐廳在觀光台上部,原為每小時旋轉一圈,1990年改為每30分鐘轉一圈[2],電梯到達觀光台需時40秒。
柏林電視塔的建造歷史可以追溯到1964年,時任東德最高領導人、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烏布利希決定在首都東柏林,建造一座與斯圖加特塔風格相似的電視塔。東德當權者期望,通過建造一座正對著西柏林的大型標誌性建築,可以向西方陣營國家展示該國的實力。

柏林電視塔的設計理念最早由東德建築師Hermann Henselmann和Jörg Streitparth提出,到後期建築師Walter Herzog和 Herbert Aust也參與了電視塔的企劃工作。

電視塔原本的工程選址位於柏林Müggelberg的東南方,但有關方案很快就被當局否決。原因是因為上址剛好處於鄰近舍內費爾德國際機場的航線之上,高達300多米的電視塔會妨礙飛機起降。隨後設計者修改了建築選址,電視塔被重新佈置在正對著西柏林舊國會大廈(今聯邦德國國會大廈)的亞歷山大廣場上。

工程於1965年8月4日展開,由於柏林鬆軟的土質(柏林地區原本是一片沼澤地),工程進展並不順利,東德工程師難以解決因沉重的建築物而帶來的地基沉降問題(無獨有偶,希特勒在策劃日耳曼尼亞建造計劃時,也遭遇同樣的地基問題[3]),不得不秘密尋求瑞典工程師(瑞典為一中立國,但本身卻奉行資本主義)的協助[4]。經過4年的建造,電視塔於1969年10月3日開始試行發射廣播訊號。4天之後,也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20週年國慶日,東德當局宣布柏林電視塔正式落成啟用。

電視塔自落成後一直為柏林市內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每年吸引超過一百萬遊客登塔參觀
柏林電視塔落成沒多久,柏林市民就發現,每當陽光照射在電視塔204米高處的觀光台上時,光線會在圓球形的觀光台上反射出一個十字形的光團,酷似一個發光的十字架[6]。
時值東德當局在其境內包括作為首都的東柏林強制關閉所有基督教/天主教教堂,拆除一切建築物上的十字架或類似十字形的標誌[4]。對此,柏林市民(包括與東柏林一牆相隔的西柏林市民)把電視塔上的十字光團稱之為:「Rache des Papstes」,意即「教宗的復仇」。

由於時任東德最高領導人、統一社會黨總書記為瓦爾特•烏布利希,電視塔上的十字光團又被民眾戲稱為「聖瓦爾特」,以譏諷東德共產當局壓制民眾的信仰自由。
更為惡俗的調侃甚至把外觀筆直、高聳入雲的電視塔描繪為:「烏布利希最後的勃起」,嘲諷烏布利希當時已屆76歲高齡、健康每況愈下(事實上,電視塔落成4年之後,即1973年,烏氏就因中風而去世)[8]。

美國總統雷根在1987年6月12日於西柏林發表的著名演說:「推倒這堵牆」中。也曾提及柏林電視塔「教宗復仇」這一奇景。雷根在其講詞中這樣說到:

幾年前,東德人重建他們的教堂之前,他們在亞歷山大廣場建立了一個世俗建築:電視塔。但實際上從那時開始,官方就一直在對他們認為是一個主要的 缺陷進行修補:用油漆和各種各樣的化學物對頂端的玻璃球體整容。可是直到今天,當太陽照射到這個球體--這個球體雄踞整個柏林上空--反光形成了一個十字 架形狀。在柏林,如同城市本身,愛的標誌,和崇拜的標誌,是不可壓制的
兩年後的1989年,柏林圍牆被推倒。翌年,東西德合併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重歸統一。
全世界都一樣,相登高望遠,必須付出代價的(門票),如果想上塔一窺究竟,就可前去,否則遠遠看著它即可。在亞歷山大廣場周邊可是還有許多其他景點可看。
桃花釀成酒
廣場第2地標就是

聖母教堂(Marienkirche/St. Mary's Church):

聖母教堂位於亞歷山大廣場附近的一片開闊地,就在柏林電視塔腳下。

聖瑪麗教堂( 聖母教堂 )在柏林是一座14世紀的新教教堂。 在柏林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它擁有一個2公尺高22公尺長之大型的“死亡之舞”("The Dance of Death")中世紀壁畫和其他藝術品。

始於1270左右,聖母教堂在14世紀初完成。 聖瑪麗的目的是作為一個早期的哥德式建築,前塔在15世紀和巴洛克式的圓頂塔頂於1790年。 由卡爾•聖哥達朗漢斯,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的建築師設計的圓頂。
教堂外豎有3.5公尺青銅馬丁•路德(statue of Martin Luther o)的雕像。

另一紅色搶眼建築就是紅色市政廳(Rotes Rathaus)

紅色市政廳(Rotes Rathaus):(From wiki)

是德國柏林的市政廳,位於米特區亞歷山大廣場(Alexanderplatz)附近的市政廳大街(Rathausstraße),前面是描繪神話場景的 Neptunbrunnen 噴泉。塔高74公尺。

這座市政廳修建於1861年到1869年之間,義大利北部文藝復興風格,由Hermann Friedrich Waesemann設計。它模仿了托倫(Torun)(今屬波蘭)舊市政廳,以及法國拉昂聖母院(Notre-Dame de Laon)。

這座建築在二戰中遭受盟軍轟炸而損失慘重,1951年到1956年按原規劃修復。重建的紅色市政廳位於蘇聯佔領區內,因此充當東柏林市政廳,而舍恩貝格區政府(Rathaus Schöneberg)用作西柏林市政廳。兩德統一以後,1991年10月1日,統一的柏林市政府正式遷入。

空照圖
749545
寧負天下唯不負你
海王星噴泉(Neptunbrunnen/Neptune fountain):

始建於1891年,是Reinhold Begas設計。以羅馬神海王星的中心,他拿著三叉戟在高處坐在一大貝殼上,在貝殼上下還圍繞著娃兒,貝殼則由2位水妖大力士扛著(因腳都有蹼),四周圍繞著4 之噴水之動物及四個水仙女人。

噴泉池邊的四個水仙女人代表普魯士的四個主要河流:

萊茵河(Rhine)拿著漁網與藤蔓者、

易北河(Elbe)有水果及玉米桿者、

維斯瓦河(Vistula)有樹木者

和奧得河(Oder)有山羊及羊皮者

。我感覺這是學羅馬四河噴泉的。

(如果還記得,東歐一路過來也看到好幾個海王星噴泉及三河噴泉等)

噴泉中間噴水之海中動物有鱷魚、烏龜、海蛇及海豚等海中之動物。

噴泉在1951年從原來的位置移到宮廷廣場。最終,在1969年再度移動噴泉,到現在的位置,位於聖瑪麗教堂和紅色市政廳(Rotes Rathaus)之間。
噴泉直徑為18米,高度為10米。

因噴泉位於廣場,可輕易的以噴泉為前景,將其他地標置於後景,只是天氣不佳,效果也不佳。當然因為角度,無法每個都以海王星為正面。有些只好以側面或是背面啦!!

噴泉與電視塔。

噴泉與聖母教堂。

噴泉與市政廳。

噴泉與柏林大教堂。

在噴泉旁邊時,有一些聾啞人士,拿著一本子,比手劃腳要求你簽名,但當你簽了名,就會向你要捐贈金,而且他們只找觀光客要,當我們走到下一個街口時,卻發現這些原來之聾啞人士開口聊天了,顯然一切都是騙局,也就是為何只找觀光客,因觀光客都是遊覽車載來,廣場逛一下,又被遊覽車載走,不會遇到他們的,所以到另路口時,他們就不再市聾啞人士了。

在布蘭登堡門附近,也有相同之事件發生,要不要捐獻,就看個人了!!

只是很多人都很奇怪,在台灣小氣的很,這也計較!那也計較,到了國外,這也捐獻,那邊小費也給很勤。難道台灣人服務生都不值得給小費鼓勵嗎??為何只有國外之服務生必須給小費鼓勵,真是!!!
狗啃人心
突然看到對街有間德國名牌勃肯鞋,同時上面有一各XXXXXXXXL之有趣廣告,真的有這種超大號之服裝嗎?? 懷疑喲!!!

沙發女主人穿著拖鞋也是勃肯鞋,勃肯鞋在台灣也是很有名,老婆隨進去買了一雙,門口有貼TAX FREE。(後記: 離去時在捷克機場退了5E)
重點是有比台灣便宜嗎??

他們有2種,一種是零碼鞋,特價,相信一定便宜,至於說定價,便宜不算是很多,但扣除5E之退稅,大概也便宜不到1000台幣。

喜歡柏肯鞋的來亞力山大廣場之對面就對了!!

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 /St. Nicholas Church):

是德國首都柏林最古老的教堂。教堂周圍地區,以Spandauer街、Rathaus街、施普雷河和磨坊街(Mühlendamm)為界,稱為尼古拉街區,是一個復原的中世紀建築(有時是仿建)的地區。該教堂興建於1220年到1230年,和不遠處亞歷山大廣場上的聖母教堂,一同列為柏林最古老的教堂。

尼古拉教堂原來是一座天主教堂,宗教改革後改為路德會教堂。17世紀,著名的聖詩作者Paul Gerhardt擔任該堂主任牧師,作曲家Johann Crueger擔任音樂指揮。著名的路德宗神學家Philipp Jacob Spener從1691年到1705年擔任該堂主任牧師。從1913年到1923年尼古拉教堂的主任牧師是 Wilhelm Wessel博士,他的兒子Horst Wessel後來是一個著名的納粹:家族居住在附近的Jüdenstraße[1]。

今天,尼古拉教堂主要是重建的產物,因為原來的教堂在二戰中已經被盟軍炸彈夷為平地。3個銘牌記錄了教堂的歷史和毀滅。戰後,這片廢墟歸屬東柏林。1981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批准按原有設計重建這座教堂。今天,這座教堂被改為音樂廳和博物館。

749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