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東歐16國前共產國家探索-東德篇

神經領袖
上接2012年東歐16國前共產國家探索-芬蘭赫爾辛基篇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803337

2012年東歐16國前共產國家探索-東德篇

基本上將德國柏林行程說是東歐行程之一,很多人是不贊成的(至少我的柏林沙發主人就不贊成,一直強調柏林不是東歐)

她說:柏林不屬於東歐!!
我得意洋洋的說:但是,柏林屬於以前之東德,對不!!
(OS:我還是又點讀過歷史的)
這次換她得意洋洋的說:錯!!我這裡以前是屬於西柏林,不屬於東德,哈!!
這下換我沒轍了,讀了些歷史,但沒讀到地理,不太清楚東西德之分界!!

但我探索之2個城市,柏林及德勒斯登在兩德時期,是屬於東德管轄的,(沙發主人又不同意的,因她住在西柏林)。

東德路線圖:

德國 (Germany):

歷史:

考古發現證明,德國和亞洲、歐洲許多國家一樣,有過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普魯士王國的基礎上建立,德國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國家。由此往後的歷史才稱為德國歷史,之前的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

地理: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面與波蘭和捷克接壤,南面臨奧地利和瑞士,西面與法國、盧森堡、比利時以及荷蘭相界,北面與丹麥相連並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面積357021平方千米,國界線長3757千米,海岸線長2389千米。
德國地勢呈現北低南高,呈階梯狀,南北農業有較大差異,分為4個地形區:德國北部是平均海拔不到100米的平原,臨北海和波羅的海,地勢低平,氣候夏季涼爽,冬季陰冷,土壤較為貧瘠,主要利用草場發展畜牧業,也種黑麥、燕麥和馬鈴薯;中部是由東西走向的高地構成的山地;西南部是萊因河谷地區,萊因河兩旁谷壁陡峭的山地為森林和高山牧場;東南部是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河谷地帶日照時間較長,土壤肥沃,盛產煙草、葡萄等水果和用於釀造啤酒的啤酒花,阿爾卑斯山脈中的楚格峰(海拔2963米)是德國境內的最高峰。
德國境內有多條歐洲主要河流穿行而過,包括了萊因河(長865公里)、易北河(700公里)以及多瑙河(686公里)等。較大的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

國土面積 : 35.7021萬平方公里(世界第63名)
總人口 :8252萬人(世界第14名)
匯率 : Euro
旅遊中心 : http://www.berlin.de/international/attractions/index.en.php
http://www.berlin-travel-sightseeing.com/en/index.html

交通資訊:

鐵路公司: http://www.bahn.com

國內鐵路時刻表:- www.bahn.de
鐵路地圖 : http://www.bueker.net/trainspotting/map.php?file=maps/germany/germany.gif

火車種類:
德國火車分為六種等級:
1.地區性火車(Regional trains ((marked as R, REX, RB, IR, S-Bahn)不需訂位。
2. InterCity (marked as IC on DB website)。不需訂位
3. InterCityExpress (marked as ICE)。國內及國際列車,不需訂位
4. InterCityExpress-Sprinter (marked as ICE-S)。國內及國際列車,必需訂位
5. EuroCity/Euronight (marked EC/EN)。國際列車,不需訂位,臥鋪必須訂位。
6. CityNightLine (marked as CNL)。國際列車,必需訂位
褲襠裡有條龍
繞過聖黑德維希大教堂(St. Hedwig's Cathedral)後。

接著來到御林廣場或憲兵市場(Gendarmenmarkt),沿路有看到指標,但又突然中斷,找了好久都無法找到,只怪我功課做不夠,因我一直朝Market之方向去找,總認為既是Market應該有很多之攤位在賣東西,事實上Gendarmenmarkt,不是市場。 它是一個正方形,在歐洲最美麗的廣場。而當我已經位於現場時,我當時並不知那就是御林廣場,還一直懊悔怎會找不到呢??直到寫這篇遊記時,才知道原來我就在御林廣場之中。真是糗阿!!!

御林廣場或憲兵市場(Gendarmenmarkt):

如同貝貝爾廣場(Bebei Platz),周邊也是有3座美麗之建築圍繞著:
他們是廣場的西部是柏林音樂廳(Schinkel's Konzerthaus Berlin)、廣場的北側是法國大教堂(French Cathedrals.)、而德國大教堂(German Cathedrals.)則位於廣場的南側。

廣場的中心是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雕像。御林廣場的面積大約為4.8萬平方米。
(From wiki)

1688年,布蘭登堡選帝侯約翰•安諾德•內靈(Johann Arnold Nering)規劃了這個廣場,當時稱為菩提樹廣場(Linden-Markt),在18世紀稱為稱為腓德烈城市場(Friedrichstädter Markt),是柏林-腓德烈城(Berlin-Friedrichstadt)的一部分。

1786年之後又改名為新市場(Neuer Markt)。最後在1799年改為今天使用的名稱,以紀念「士兵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於1736年廣場由Gens d'Armes軍團使用,1773年在四周建起了軍用大樓,從而得名御林廣場。
御林廣場也是柏林許多政治事件的發生地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廣場毀壞嚴重。為紀念位於廣場旁邊的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成立250週年的慶典,廣場曾于 1950年被改名為“學院廣場”,1991年,又恢復了“御林廣場”的原名。

選帝侯腓特烈三世,後來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在17世紀末開闢了這個廣場。在這片古老的城區,定居著一批來自法國的胡格諾派教徒(Huguenots)移民,他們根據 1685年波茨坦法令(Edikt von Potsdam),受到布蘭登堡選帝侯腓德烈•威廉的保護,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和公民權。

國王腓特烈一世為路德會教徒和法國歸正會教徒分別修建了一座教堂。兩座教堂都興建於1701年以後,後來在又分別增建了相同的塔樓。它們在1780-1785年之間由卡爾•馮•貢塔德(Carl von Gontard)設計建造,模仿了羅馬的人民廣場。

1773年,腓特烈大帝在位期間,按照格奧格•克里斯蒂安•翁格爾(Georg Christian Unger)的規劃,進行了整體統一的設計和擴建。在兩座教堂之間起初修建了一座小型的法國喜劇劇院,在1800年到1802年之間拆除重建為有2000個座位的國家劇院。1817年該劇院被大火燒毀,由建築師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重新改建為皇家劇院,1821年完成,即今天的柏林音樂廳,構成廣場整體的焦點。

廣場中央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雕像,於1871年為Reinhold Begas的作品。

在基座之四個角落,各有一位女神,象徵著掌管:詩、戲劇、歷史和哲學

拿著歷史書,掌管歷史。

拿著樂器,掌管戲劇。

沈思,掌管哲學。

望著遠方,掌管詩。
762025
二到無窮大
週邊之三座建築物:
正中間的是是柏林音樂廳 (Schinkel's Konzerthaus Berlin);

音樂廳是1821年由卡爾•弗里德里希•辛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所建,(約在同一時間他還設計了重建的柏林大教堂)當時稱為戲劇院(Schauspielhaus)。並由卡爾•聖哥達朗漢斯(Karl Gotthard Langhans)在1800年-1802年間重建,又在1817年燒毀。在二戰期間又被摧毀後,最後之修復工作開始於1979年。完成於1984年,同時將劇院變成一個音樂廳。 現在是柏林交響樂團之表演廳。

是一座新古典主義建築,也是御林廣場上最後建成的建築物(門牌為御林廣場3-4號)

左右各有一頭獅子,面向音樂廳,有手邊是公獅,左手邊是母豹。

在主建築物上面是戰神阿波羅,戰神駕著一個由兩個有翅膀之獅鷲牽引著戰車。

正面之三角山牆上在中央部分是具有翅膀的愛神,左手拿一弓箭,準備射人之姿勢。
周圍環繞著各種寓言故事,以及周圍環繞著神聖的蛇(左邊)和天鵝(右邊)之雕飾。至於其他的三角楣飾描繪的是古老的神話。

門廊和兩個側山牆裝飾的九個繆斯女神的雕像。

繆斯女神(Muse):(From wiki)
繆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九位古老的文藝女神,它們代表傳統的音樂和舞蹈、即時的和流傳的歌所表達出來的傳說。它們是海林肯山的泉水的水仙,屬於寧芙的範疇。後來人們將奧林匹斯神系中的阿波羅設立為她們的首領。繆斯女神常常出現在眾神或英雄們的聚會上,輕歌曼舞,一展風采,為聚會帶來不少的愉悅與歡樂。

赫西奧德 (Hesiod,)在其《神譜》中說,她們是眾神之王宙斯和提坦女神的記憶女神謨涅摩敘涅所生育的9個女兒。 阿爾克曼則認為她們要比宙斯古老,她們是烏拉諾斯和蓋亞的女兒。

鮑桑尼亞報導說一開始只有三個繆斯:阿奧伊德(Αοιδή,歌,聲音)、米雷特( Μελέτη,實踐,情況)和摩涅莫辛涅(Μνημοσύνη,記憶),這三個繆斯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進行崇拜儀式時所需要的詩歌形式和技巧。

後來經典的九位繆斯女神分別為:
卡利奧普 (Calliope),司英雄史詩

克里奧 (Clio),司歷史

尤特普(Euterpe),司長笛

忒耳西科瑞 (Terpsichore),司抒情詩和舞蹈

埃拉托 (Erato),司抒情詩或頌歌

墨爾波墨涅 (Melpomene),司悲劇

塔利亞 (Thalia),司喜劇

波林尼亞 (Polyhymnia),司頌歌

烏拉尼亞 (Urania),司天文

這九位繆斯體現了古代希臘時代對詩歌藝術的完整的理解,但哪個繆斯是掌管哪個藝術部門則是後來才定義的。
顯然整座柏林音樂廳上之雕像及雕刻,都是與希臘神話有相關連性的。

廣場左右兩邊各有一座兩個看似相同的教堂,他們就是法國大教堂和德意志大教堂。

法國大教堂(Französischer Dom):

位於御林廣場的北側(門牌為御林廣場6號),是這座廣場上兩座大教堂中,首先完成的一座。法國Charenton-Saint-Maurice的胡格諾派(Huguenots)教堂被摧毀後,教徒們避難來到柏林,於柏林尋求庇護,當時約佔柏林的人口的25%。

1701年到1705年間興建了這座教堂。1785年,卡爾•馮•貢塔德為這座教堂設計增建了塔樓和柱廊。法國大教堂有一個254階高達40公尺之觀景平台、餐廳以及胡格諾派博物館。

有的書翻譯成主教教堂()是錯誤的,他只不過是一般之教堂,但因為有圓頂,故稱為DOME,可稱為圓頂教堂。(關於教堂之分類,請參考之前之遊記)

另一座孿生雙胞胎就是德國大教堂。
德國大教堂(Deutscher Dom):

位於御林廣場的南部(門牌為御林廣場1號),與法國大教堂相對。它的平面為五邊形結構的設計,1701年由馬丁•格林貝格(Martin Grünberg)設計,1708年由喬萬尼•西莫內蒂(Giovanni Simonetti)建造。1785年,卡爾•馮•貢塔德負責改建這座教堂,增建了一座穹形塔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45年,德國大教堂被大火徹底燒毀。兩德統一後,教堂得到重建,重建工程完成於1993年,1996年作為德國歷史博物館重新開放。

我們在廣場上休息一下,
有8個年輕男士,分成2組,在廣場玩遊戲,輸的哪組,必須罰喝啤酒。我門則一直觀看他們之遊戲,在台灣我們還很少會在公園或廣場喝啤酒吧!!真是不同之思維!!
騎著草泥馬環游世界
我們的下一個目標轉到腓特烈大街(Friedrich strabe)商業街。

腓特烈大街(Friedrich strabe):

在柏林的腓特烈大街(Friedrich strabe)是最新的購物街。總長 3.3公里的街道,從南到北,與菩提樹下大街交叉。 威斯汀大酒店就坐落在該交界處。

在腓特烈大街(Friedrich strabe)上,音樂廳之後面,有3個購物商場- QUARTIER 205,206,207。

他們三棟大樓之地下商場是互相連接的。 這家商店是由Jean Nouvel設計的拉法業百貨公司(Galeries Lafayette)(大陸翻譯成老佛爺百貨公司)(QUARTIER 207),建於1996年。 它是著名的國際時裝及法國美食中心。

外觀上不起眼,但一進到內部地下室,突然空間變的寬廣,原來地下室是相通的,又是一冬季嚴寒地區之特色。

用各種提帶及鋁罐搭成。

最後我們返回布蘭登堡門去,沒想到得是,與昨日之情景大異其趣,遇到鎮暴警察都來了,經詢問才知道,原來今晚德國在歐足賽中有比賽,此廣場中昨天不解之設置,今天全懂了。
沿途都是年輕人,穿載著德國國旗之三顏色朝廣場前進,氣氛HIGH的很。

布蘭登堡門前廣場,有各式各樣之年輕人在廣場前表演。

今天天氣較昨日好一些,但仍是陰天。

這修穿橘色背心的,全是安撿人員,進去此區域必須經過安檢,有檢查包包。(這就是為何大門嘟封了,只剩一側門進出)

進到廣場中心後,大家圍繞著大電視牆席地而坐成為另一區域,至一區域還要經過另一次之安檢,此禁區區域更嚴格,不准攜帶任何包包及飲料進入,只能放棄進入。

安撿人員告訴進入者,水都不能帶。

以欄杆圍住之禁區。
外圍。

外圍則有各式各樣之攤販販賣啤酒、 漢堡、 德國香腸等速食。

昨天搞不懂之特大杯子原來是用來裝水果,但顯然柏林人不太捧場,看來柏林人只喜歡德國啤酒。

顯然今天再度來到布蘭登堡門是來對了,感受一下德國人看足賽之瘋狂。之前看過電視還曾因足賽暴動,也難怪安檢如此之嚴,周邊都是大使館更不用說了。

但由於德國隊之賽程是在8點之後,現在只不過是熱身,並不想太晚回到沙發主人家。只能放棄參與德國隊之賽程。

之後搭地鐵回沙發客家,又陪她一起看完德國隊之足球賽,其實她說她不懂規則平常也不看,只是因歐足賽所以揍一下熱鬧罷了!!

她說因為德國隊上一場贏了,根據德國對之魔咒,在決賽中一向都是一輸一贏之來回,既然上場贏了,這場應該會輸,所有人嘟不看好此役。但最後是跌破專家之眼鏡,德國贏了,最後的國在歐足賽中拿到季軍。冠軍是西班牙,亞均是義大利。

2012年歐洲國家盃(UEFA Euro 2012)是第十四屆歐洲國家盃,於2012年6月8日–7月1日在波蘭及烏克蘭舉行,這屆賽事是繼2000年、2008年後第三次由兩個國家共同協辦。共有16支球隊參加了會內賽賽事。除主辦國波蘭及烏克蘭外,其餘14隊由外圍賽來產生。值得一提的是,今屆歐洲國家盃的主色為紫色。

結束了第66天之旅程,參與了德國足賽之瘋狂。
初念
D67 06/14 Berlin 沙發客家

早上與沙發主人共享早餐後即出發,今天之目標是波茨坦(Potsdam)。來到柏林基本上一定會來波茨坦(Potsdam),只需加買一C區之車票,即可從柏林搭市郊鐵路(S-Bahn)或是RE1到波茨坦(Potsdam)。

波茨坦(Potsdam):

 波茨坦建城一千零十年,曾是斯拉夫人的居住地,POTSDAM一 文起源于斯拉夫文POZTUPIMI,意思是【在橡樹下】,說明這裡芳草連天、綠樹成蔭。西元一六六0年,勃蘭登堡(普魯士前身)大選侯威廉把波茨坦定為陪都,他把成千上萬受迫害的法國胡格諾新教徒安置於此,艱苦的移民運用他們在故鄉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繁榮波茨坦。

波茨坦是德國勃蘭登堡邦(Brandenburg)之首都, 它坐落在哈弗爾河(River Havel)畔,距離柏林市中心24公里 。波茨坦〈POTSDAM〉是個河流、湖泊、森林環繞的美麗城市,樹林與綠色地帶佔全市三分一以上,向來有「綠色城市」的美稱。這兒是個處處飄蕩著自然美景與古典建築風情的古都,以擁有美麗的庭園與宮殿聞名世界,也是普魯士軍國主義的誕生地,歷史地位非常特別。

波茨坦在國際上非常有國際知名度,曾經是許多重要事件的發生地點。波茨坦之於德國正如溫莎之於英國,直到1918年,這裡是普魯士國王和德國凱撒之居住地 。 在城市周圍,有一系列相互連接的眾多湖泊和獨特的文化歷史建築,特別是德國境內最大的世界遺產,無憂宮(Sanssouci)以及周邊的公園。

柏林先是普魯士王國、其後是德意志帝國的正式首都,但是宮廷依然駐在波茨坦,許多政府官員也定居於此。1914年,德皇威廉二世在新宮簽署文件正式宣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威廉二世退位,波茨坦喪失了作為副都的地位。

納粹時期初期,1933年3月21日在波茨坦的兵營教堂中召開了所謂的「波茨坦日」。當時年邁的帝國總統興登堡與帝國總理希特拉握手,這個事件被看作是德國軍隊與納粹黨的聯盟的標誌。

1945年4月14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波茨坦市中心受盟軍轟炸摧毀嚴重。同年4月30日波茨坦被蘇聯紅軍佔領。

從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在最後一位德國皇儲的宮殿塞琪琳霍夫宮召開了波茨坦會議,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邱吉爾和艾德禮和蘇聯元首斯大林在這裡簽署了波茨坦協定;杜魯門、丘吉爾和當時的中華民國元首蔣中正發表了波茨坦公告。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時期波茨坦是波茨坦地區的首府。東德政府嘗試消除掉普魯士軍國主義的痕迹。很多歷史建築被夷平,包括一些在戰爭中被嚴重損壞的建築。

位於柏林西南面的波茨坦,緊靠着西柏林。在柏林圍牆建起後,波茨坦不但與西柏林完全隔離,同時與東柏林的通勤時間也大為增加。橫跨哈韋爾河的格林尼克大橋連接着波茨坦和西柏林,是冷戰時期一些被捕間諜互相交換的地點。

兩德合并後它成為勃蘭登堡的州府。此後有眾多計劃以恢復城市的本來面貌,包括波茨坦皇宮和兵營教堂。

從柏林到波茨坦只需半小時的火車車程,買張柏林ABC日票就能在兩城市間暢行無阻,非常方便划算。

因為園區遼闊,除了必看的忘憂宮及公園之外,還有橘園和新宮,如果想要先參觀忘憂宮,要記得從柏林搭火車要在夏洛藤宮Charlottenhof車站下車,這個車站走到忘憂宮比較近,如果到波茨坦中央車站Postdam Hbf要走到忘憂宮可能要花上40分鐘以上的時間。ABC票是不能搭乘火車的喲!!

到波茨坦(Potsdam),需先到中央火車站,轉乘S7之地區性火車到終點站。

由於後天需從中央車站搭火車到得勒斯登,正好利用此機會,提前到達火車站,瞭解上車之月台,由於地鐵與火車都集中在此車站,故月台超級多,要先知道在哪一月台上車,再去找那一月台在第幾樓。同時也搞清楚該在自動售票機買哪一種票。

柏林中央火車站。From wiki

室內

看台灣來的女超人,將足球全踢進並嵌入汽車之中。

上了S7車,人超級多,看來全柏林人都到波茨坦(Potsdam) ㄧ路上站到波茨坦(Potsdam)。
妄入他心
下了火車後,先到I處,大家也都是剛下火車, 全擠到I處,熱鬧的很,大家排隊問問題,其實光是聽還沒問就能得到答案,因大家問題差不多。

本想要一份免費市區地圖,但沒有免費的,地圖要價1E,就算了,反正berlin welcome card有付一張波茨坦地圖。

問了巴士之號碼及方向,但I處人員卻一直建議我參加TOUR,其實我也很想, 問題是妳們都說英文, 我們都聽不懂,再加上一些不熟悉之歷史故事, 更是丫子聽雷, 還是回去之後再去查中文資料來的佳。

車站有2出口,一時走錯出口到另一邊,原來要搭公車695或606到無憂宮(Sanssouci),需到另一邊搭乘。

波茨坦(Potsdam)火車站。

上了巴士,看到這個環抱的長廊,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就到了。其實大家也都下車,到了無憂公園之後,左邊即是公園。

右邊則有一有趣之噴水池。

我們並沒有先進去公園,因為右邊有一座風車吸引著我們。

所以我們先去了風車處,原來這也是一景點。

無憂宮的歷史磨坊(Historische Mühle von Sanssouc/Historic Mill of Sanssouci):
在1736年普魯士的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Frederick William I of Prussia) ,批准了風車之建設,從1737年開始建造,第一座風車完成於1738年。整個上層建築,用木柱支撐,它可以依據實際之風向而轉向。而磨坊的實際歷史比附近的1745年建之避暑行宮還要早。

無憂宮的荷蘭風車磨坊是德國最有名的景點之一。 早在1738年,現有的風車被用於處理穀物。她因年久失修,1787年至1791年被荷蘭設計的風車所取代,直到1858年一直在使用之中。

二戰中被燒毀,在1991年至1993年重建。 普魯士宮殿和花園基金會柏林-勃蘭登堡 (SPSG)管理,成為無憂宮的歷史磨坊博物館。

當前使用的是兩部分。 第一層的區域,是一個永久性的展覽的主題:

• 文化景觀磨坊
• 第18 和19 世紀風車工藝。
• 悠久的磨坊歷史
上層則是磨粉機設備,頂層作為一個觀景台。
在一樓另有一博物館商店。
之後則進入無憂宮公園(Park Sanssouci)

無憂宮公園(Park Sanssouci):

無憂宮公園(Park Sanssouci)是一個大型公園,佔地2900畝。Sanssouci 這個名字取源於法文,是無憂無慮的意思。施工開始於18世紀的腓特烈大帝的統治下,繼續在19世紀中葉期間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完成。 幾乎是不可能在一天走完。

它包含有幾個區域:

一個神話般的洛可可式的無憂宮公園。
- 新宮(neues Palais),
- 夏洛登霍夫宮(Schloss Charlottenhof),
- 新園(Neues Garden),
- 巴貝爾斯堡德公園(Park Babelsberg),
- Sacrow,
- Linstedt,
- Bornstedter Friedhof ,
- Alexandrovka
- 和許多更小的建築物和公園等。

無憂宮公園非常之大,是在勃蘭登堡州最大的公園。公園內只能步行,慢慢地漫步在公園,欣賞壯觀的花園和豐富的雕塑,欣賞綠化和水的宮殿。一個巴洛克式的花圃、 草坪、 花壇 、綠籬和樹木等。 在夏季種植有3000顆果樹。包含橘子、 甜瓜、 桃子和香蕉等 。希臘神話中弗洛拉(Flora)(花神)及波莫納(Pomona)(豐收女神)在隨伺在旁。

這個巨大的公園及其周圍之附屬建築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官網:
http://www.spsg.de/index.php?id=c81f7c5d9fb214ec37920017f0000011&sessionLanguage=en
走路太騷會閃腰
最有名的當屬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了,雖然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只是無憂宮公園(Park Sanssouci)之一小部分,可是名氣已經大到大家忘記無憂宮公園(Park Sanssouci),而只記得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

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
十八世紀初,號稱【軍人國王】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大帝(1712年至1786年)看上波茨坦的林地做為遊獵場所,沒事就耽溺於此喝酒作樂,還蓋了一座皇宮、駐紮王家衛戍部隊。兒子普魯士國王菲特烈二世,對此地更是熱愛有加,闢為夏宮所在地,命建築師喬治-馮克-諾貝爾斯多夫(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建築師模仿希臘廢墟在山坡上建造【普魯士的凡爾賽】無憂宮Sanssouci,建於一七四五 到一七五七年。

宮名取自法文兩各字 sans (無)與 - souci (憂慮)。所以sans – souci表無憂慮。【無憂慮】,意指普王可在此無憂無慮,逍遙自在地避暑,做為逃離都城壓力的居所,據說,每一天清晨,菲特烈都會看著園林提醒自 己:【人生是短暫的。希臘的光彩榮耀到那裡去了?羅馬的威武宏偉又如何呢?】此宮殿設計之初就是一個放鬆之地方,而不是權力的座位。

 這位君主一生窮兵黷武,所建無憂宮殿園林,其實只是被五百公頃綠地環抱的波茨坦宮殿群之一(共一百五十個宮殿),宮殿群混和古典風格、巴洛克、洛可可風格。著名的藝術家克諾貝爾斯夫、辛克爾和雷內,在宮中建築大 量運用新古典主義,是不同藝術潮流交錯的結晶,也體現了菲特烈好大喜功的君權觀念。

他只要單層別墅 ,腓特烈大帝還親自參與設計,像是凡爾賽宮的宮殿。設有共12個華麗的房間,都顯現出腓特烈大帝的個人品味的設計和裝飾。腓特烈大帝在這渡過35-74歲之大半人生。並希望死後葬在這裡,可惜無能如願。

到西元1840年至1842年、普魯士國王腓位特烈•威廉四世將建築物規模再作擴大、並將兩邊側殿延伸。設計者為建築師路德因•佩修斯 (Ludwig Persius)、東側建築由建築師費迪南•馮•阿爾寧 (Ferdinand von Arnim) 授權監工。經過歷代德國皇帝之建造了許多宮殿和花園、使其成爲歐洲最美麗的地方之一。

目前無憂宮被認為是波茨坦市的象徵。 再加上壯麗的公園和許多其他景點,無憂公園(Sanssouci park)是毫無疑問的訪問波茨坦的亮點之一。 自1990年以來,通常被稱為“普魯士的凡爾賽宮”之稱。所以除了柏林之外、普魯士王城的精華在波茨坦,波茨坦的精華則在無憂宮 (Sanssouci)!

無憂宮占地290公頃,園內橫貫東西的筆直林蔭道長達二點五公里,宮殿正前方的大噴泉是用圓形花瓣石雕組成,四周用【火】、【水】、【土】、【氣】四個圓形花壇陪襯(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謂造物四種元素),花壇內塑有維納斯和商業神生動精美的雕像。在這一大片皇家園林裏是大片的森林、點綴著精美的小花園、噴泉、神話雕像、風車等。

整個無憂宮公園內含新宮、橘園宮、無憂宮、中國茶室……等建築、由大噴水池一條筆直的綠籬通道一路往左、右兩側深入、每一棟建築都風格特出、各自擁一方庭園。

主要的建築有無憂宮、新宮、中國茶亭等。

無憂宮博物館,是自1927年4月向公眾開放。二次大戰後,宮殿成為東德的一個旅遊景點。 它充分保持應有的尊重,它的歷史重要性,並再次向公眾開放。 在1990年德國統一後,,腓特烈大帝之最後的願望終於實現,腓特烈大帝之遺體終於回到了自己心愛的宮殿,埋在一個俯瞰花園的墓中。

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無憂宮宮殿建築與其寬廣的公園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原因為:無憂宮的宮殿與公園、可視為普魯士的凡爾賽宮。她是十八世紀歐洲藝術運動的合成品、結合了當時君主制背景精神下的建築創意與地景設計。

在1995年,柏林的普魯士宮殿和花園基金會-成了照顧和管理無憂宮之單位。 現在,每年超過200萬遊客來到這裡。

外牆上之大力士(阿特拉斯和女像柱(Atlas and Caryatids),男女混合,沒有一尊表情及動作是一樣的,顯然每一座嘟是單獨雕刻的。
事實上,這些雕像是酒神之祭司(Bacchants),是葡萄酒神 巴克斯(god Bacchus)的同伴,你可發現他們腳下都是葡萄藤。

註:
1.阿特拉斯(Atlas/Altant):在古典的歐式建築中,樑住雕刻成一個人的形式 。來源是在希臘神話中Atlas被強迫用他之肩膀來支撐天空。(就是我在前文中一直提到之大力士)

2. 女像柱(Caryatids):女性形象的結構支持列或支柱,基本上她的頭頂著樑柱。

進了無憂宮的綠色網格(Green Grid)後,

美麗的大噴景色即呈現眼前。

君主制建築特色:為權力和榮耀的象徵,組成部分包括圓拱、拱頂和圓穹,最常使用的建築材料是磚、方形石塊和混凝土,並會對公共建築做些雕刻裝飾,還以一排排的柱廊組成建築物的正面,從建築物規模宏大、結構堅固看來,建築物的確有某種功利、炫耀目的。

無憂宮著名的園林風景是由腓特列大帝決定在Bornstedt的南側山坡上建立梯形的葡萄山開始的。在這以前,這只是一塊種有橡樹的小丘。在軍曹皇帝腓特烈•威廉一世時期,這裡的樹木被砍伐,用於建築波茨坦市和加固泥濘的沼澤地帶。1744年8月10日腓特列大帝下令,將這片當時的「沙漠之山」開墾成葡萄梯形露台。

這片斜坡被規劃成六個寬闊的梯形露台。為了達到儘可能的利用太陽射線的目的,牆被建成了以台階為中心的微弓形狀。其中承重牆的牆面被更換,取而代之的則是來自葡萄牙、意大利和法國的單株葡萄藤。在168個玻璃罩子裡面,則被種上了無花果樹。梯形露台的前端則被綠色草坪覆蓋。並被種植上了紫杉樹,和灌木加以分割。120階台階(今天是132階)被建築在中軸線上,這個梯形露台被分成六個部分。山的兩邊並都建有坡道。

1745年山下的空地上被建起了一座巴洛克風格的觀賞花園。從1748年開始,花園的正中心建起了一個帶有噴泉的蓄水池。但令人遺憾的是,腓特列大帝從未能親眼看見噴泉噴水。因為在他的那個時代,還沒有足夠的技術讓噴泉噴出水來。

從1750年開始有大理石雕刻成的羅馬神話人物,美神維納斯,商業神墨丘利,太陽神阿波羅,月神狄安娜,生育和婚姻之神朱諾,眾神之神朱庇特,戰神瑪爾斯以及智慧之神密涅瓦和連同具有比喻意義的四元素,火、水、 風、土被放置在水池的四周。其中愛神維納斯,商業神墨丘利的雕刻家是Jean Baptiste Pigalle,以及兩組狩獵隊。風和水的雕像則出於Lambert Sigisbert Adam之手。他們是法王路易十五的禮物。其它的雕像則來自於一個叫Francois Gaspard Adam的人的創作室。而他的法式雕塑室則是腓特列大帝在柏林親自組建的。這個完整的法式圓形花壇廣場只保持到了1764年。

 無憂宮是少數以落地大窗採光的宮殿,內多用壁畫和明鏡裝飾,四壁鑲金,輝煌璀璨。宮內分為十二間廳室:東翼是菲特烈二世的會客室、琴室、臥室、書房的 圖書館,琴室中擺著小鋼琴和國王最喜愛的橫笛。據說菲特烈二世每晚七點在這裏舉行小小音樂會,有時也會親自吹奏橫笛,琴室壁上名畫家門爾采的油畫【橫笛音 樂會】生動地再現當時宮廷音樂生活;畫廊珍藏一百二十四幅名畫,多為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荷蘭畫家名作。

 西翼為五間貴賓室,牆壁以淡綠、銀白、紫羅蘭、淺玫瑰粉飾。其中有一間曾是法國哲學、法學家伏爾泰從一七五0到一七五三年受邀停留宮中的起居室,穹頂大廳後為晉見廳,天花板上繪著百花盛開、鮮果綴枝的樂園和花神佛洛拉。
38

在北面由一大樓梯貫穿6個葡萄園梯田之葡萄架。

從無憂宮俯瞰噴水池花園,在噴水池四周有4根大柱,站在柱頂端者是女神維納斯。

眾多的雕像點綴在公園各處,眾多的雕像點綴在公園各處,包括有維納斯(venus) , 水星(Mercury) , 阿波羅(Apollo) , 黛安娜(Diana) , 朱諾 (Juno) , 木星(Jupiter) , 火星(Mars)和密涅瓦(Minerva)等雕像。。

有趣得是女神前面擺著一個浴缸,不知是何用途??

聳立在階梯狀葡萄園之上的宮殿從下面仰視顯得尤爲壯美。葡萄架的右上方有國王和他的愛犬們長眠的墓地。生前不信人只信狗的這位國王曾祈願自己死後葬入宮殿邊上的11匹愛犬的墳墓中。然而國王的願望並沒有實現,在他死後、遺體被葬在了波茨坦的伽爾尼索教堂。

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近結束的時候、柏林瀕臨陷落、人們將其遺體藏到車林根的岩鹽礦內。戰後,原本在蘇軍控制的地區內的遺體被美軍奪取、此後46年間一直安放在霍恩索雷倫城堡內。直到東西德分裂結束、國王的遺體也結束了長期的流浪生涯。1991年8月、終於如願以償、與愛犬們安然共眠了。

在墓碑上有遊客祭拜有大量之馬鈴薯,當時真的不解,令人奇怪!!

原來它代表對普魯士國王的感謝,因為在很早之時候國王就認識了在飢荒的時候此塊莖的巨大價值。 農民們最初持懷疑態度,但最後他們不得不因皇家法令(1756的“馬鈴薯命令”)。 今天馬鈴薯是在廚房裡不可缺少的食物。
764135
打敗我的不是天真是天真冷
下到大噴泉後右拐,一條長路將森林劈開兩半,遙遠的馬路盡頭就是新宮,右拐上山是桔園,左拐一條小路,通向中國茶亭。

在交叉路口之地上,有明顯之路標指向,否則還真不知道該往哪去??

桔園宮(Orangeria/ Orangery Palace):

桔園宮,也被稱為新橘園或者只是橘園, 位於無憂宮公園以東。這是由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於1851年至1864年,在他統治下的一座浪漫主義建物;原本腓特烈威廉四世一開始的 計劃,是建出一條東起無憂宮公園東邊的凱旋拱門(Triumph arch)、西至麗城(Belvedere auf dem Klausberg ),全程長達兩公里長的凱旋大道(Triumphalis),只可惜由於政治動亂(三月革命)和缺乏資金,這個巨大的計劃從未實現,如今只有計劃中的橘園 宮殿和凱旋門(Triumphtor)有實現;橘園宮施工的初步草圖是由腓特烈威廉四世所勾勒出來的,在1851 年至 1864 年,由施蒂勒(Friedrich August Stüler)和黑塞(Ludwig Ferdinand Hesse)兩位設計師受託建造,是棟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風格建築,外觀模仿佛羅倫斯的烏菲齊美術館;橘園正面的雙塔樓是實際的的宮廷建築,旁邊蓋有一座 長103米、寬16米的植物館;而在西方的大廳內,暖氣系統仍然可順利運作;自1990年以來,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庭院中間即是腓特烈•威廉四世的雕像。
目前橘園是普魯士宮殿和花園基金會的柏林勃蘭登堡管理(SPSG)

此路之終點即為新宮(Neues Palais)。

新宮(Neues Palace):

位於德國 波茨坦的無憂宮皇家公園西側的一座宮殿坐落。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der Große),為了慶祝普魯士結束了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的勝利成功而建。1763年建造,1769年完工。

而七年戰爭後,普魯士也因此崛起,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因此這兩大棟建築,很大的程度上是要展現普魯士的權力。因此在建築形式上,腓特烈大帝力圖展現力量和榮耀,大量的使用大理石,石頭和鍍金;即便是兩大棟相當輝煌的宮殿相互對望,腓特烈二世仍始終覺得這宮殿不夠雄偉。但它仍被認為是最後一個偉大的普魯士巴洛克式的宮殿。

但在腓特烈大帝於1786年去世後,新宮即落入廢棄,而且極少作為皇室居住或娛樂的場所;然而,在1859年起,它成為德國王儲腓特烈威廉(即後來德國皇帝腓特烈三世)的夏宮。在腓特烈三世和他的皇后, 維多利亞短短的統治時期內(在位99天),宮殿更名為Friedrichskron宮(Schloß Friedrichskron),並成為一座擁有護城河圍繞的宮殿。後來腓特烈威廉二世提升改造和修復舊有宮殿內部,並在浴室和房間內安裝蒸汽暖氣,還將腓特烈大帝收集了來自歐洲各地的吊燈電氣化。直到1918年,它仍然是威廉二世和皇后奧古斯塔首選的居處。

十一月革命後,腓特烈威廉二世退位,新宮成為一座博物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它的大部分家具也被拆除運往威廉二世流亡在荷蘭的住所;一些宮殿的寶藏被被洗劫一空,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於荷蘭發現,部分家具仍然被裝在原來的包裝木箱內,後來並送回波茨坦,也正因為如此,它很幸運地逃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轟炸,使得皇宮今天看起來還像是 在1918年一樣。

據說這是最豪華的一座宮殿。它有一個比籃球場還大的宴會聽,全由大理石舖成的地板、柱子牆壁由珊瑚、水晶、和千萬片貝殼拼湊而成,充滿了洛可可的活潑風格。

雖然腓特烈大帝在無憂宮 是洛可可建築,新宮,卻是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和裝飾。 顯然巴洛克風格的古典主義已經佔據了上風。

進廣場後,整座新宮橫戶在眼前,粉紅色之外牆、 綠色之圓頂及一個個站立在宮殿邊之各種雕像。

但這只是背面而已,走近後,竟然有一武士站立在路燈座上。

正面三角形頂除了有天使外還有一些戰士,相信又是另一故事。

正殿前面共計有6座較大之雕像,且都是2人一組呈現,在其兩邊則是一座座裸女之女神雕像。

只不過是不知為何有些臉部已經變黑,不易辨識。

這才是正門,整座新宮成ㄇ字形。

ㄇ字形邊牆頂上之皇冠標誌。

遠遠即可見巨型圓頂在宮殿的中央部分,最上面則是美德三女神(The Three Graces)頂著一頂普魯士皇冠。週邊屋頂之邊緣有著數以百計的雕像裝飾的三層之巴洛克式建築,更重要的是這些雕像沒有一座是相同的,顯然每一座均出自雕刻家之手,宮殿總長度超過260米。

顯然三女神也在維修中。

註:美德三女神(The Three Graces)是希臘神話中之女神,代表魅力(Charm),美麗(Beauty)和快樂(Joy)。

此外,北部和南部的兩側邊樓上圓頂上有鍍金的鷹。

不僅宮殿本身非常之隆重,內部200多個客房也令人印象深刻。

包括一個特殊的寶石是石窟廳:無數的貝殼、礦物、寶石、半寶石和珊瑚裝飾的牆壁。 今天有非常迷人的洛可可戲劇表演在舞台上進行。 毫無疑問,這種歷史氛圍一場音樂會或戲劇的歷史經驗一頂是相當過癮的。

新宮殿並非只有一座,而是兩大座不一樣的宮殿相互對望。經過分歧的宮殿的設計,在1764年設計的宮殿完全歸屬的建築師卡爾Gontard 。

新宮的庭院,還有另外兩座重要的建築 – 稱為群落(Communs)。一在南(黑圓頂)另一在北(綠圓頂)。

它們是具有半球形的外觀屋頂與它的半圓形巨大的樓梯及希臘式之列住,巧妙地把它與新宮外觀聯成一氣成一個完整的合奏。內部則通過地下通道與新宮連接。

南群落(Communs)圓頂上之金色雕像。

北群落(Communs)圓頂上之金色勝利女神維多利亞雕像。

而兩座群落(Communs)之中間有著三座拱門在其中,但也是圍起來維修中。

事隔將近兩百年後,這兩棟宮殿不只變成世界文化遺產之一,而且其中一棟世界文化遺產,還被波茨坦大學徵召,當作圖書館。也就是說,當時腓特烈在舉辦皇家慶典的地方,現在現在搖身一變,成了圖書館。而且波次坦大學還直接把這個宮殿當作該校校徽。

新王宮是讓我驚艷,第一次看到在屋頂及周邊有如此多之雕像在出力頂著,更重要是神態都不同,而不是ㄧ各模子做出來的,這才叫做藝術,可惜是天氣不好,屋頂之人物很難照清楚,屋旁之人物則很多臉部都變黑了,也看不清楚, 這是唯一之缺點。

 
http://www.dieter-kloessing.de/Sanssouci/Neues-Palais.html
笑容早已成了僞裝
接著往羅馬浴場方向前進,途中遇到一河流。

羅馬浴場(Roman Baths/(Römische Bäder):
這是一間混合的建築群,始建於1829年至1844年。 該建築群包括意大利的鄉間別墅、商場、涼亭、仿古浴室、一個羅馬神廟和一個茶水亭等。 室內裝飾的澡堂是最有品位的,裝飾用的雕像,馬賽克,優美的金屬家具,彩繪地板和凹室。

浴缸則在房間內,而房間卻沒開放參觀。只能從門口之說明牌知道。

比目魚噴泉。

中國茶亭(Chinesisches Haus):
 園林中部有一座圓亭,雖不宏偉但金碧輝煌的亭樓,該圓亭被稱為「中國茶亭」(Chinesisches Haus),是普魯士國王常在這裏品茶消遣之地,始建1754年至1757年,是洛可可風格的設計和中國裝飾風格元素的混合建築。茶亭採用了碧綠瓦、金黃柱、傘形蓋頂、落地圓柱結構,亭內桌椅仿照東方式樣製造。

外圍有一圈真人大小的中國樂師、宮女及喝茶之鍍金雕像,但人物特徵都有歐洲人的影子在裡面。(顯然是設計者沒到過真正中國)包括整個亭樓外壁都用鍍金裝飾。

中國茶亭頂部有根據中國傳說而想像製作的雕像。

764875
舊街舊巷等舊人
下一個點就是無憂宮中另一著名的王宮,夏洛騰宮(Schloss Charlottenhof)

夏洛騰宮(Schloss Charlottenhof):

是王儲腓特烈•威廉(Prince Frederick William)(1795年至1861年)(後來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夏宮, 它位於無憂宮之西南部。

我們還花了點時間才找到,卻見一牌子站在門口說暫時關閉,你!!!為何不將此告示牌移到路口處呢??我們已經很累了,還讓我們走這冤枉路了!!

之後根據地圖,發現從後面出去後有巴士,比在回到前門還要近,及從後門出去到Geschw-Scholl Str. 搭604或610號巴士,到Allee str.,轉603號巴士到波茨坦另一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之景點采琪琳霍夫宮(Schloss Cecilienhof)。

采琪連霍夫宮(Schloss Cecilienhof):
這就是二戰末期著名的波茨坦會議的召開之地。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蘇3國首腦杜魯門、丘吉爾和史達林在波茨坦舉行會晤。並發表了波茨坦宣言。

是霍亨索倫(Hohenzollern)家族最後所建的房屋,建於1913年到1917年,由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II )為他兒子(皇太子)和兒媳再度修建的,宮殿以其兒媳采琪連(Duchess Cecilie of Mecklenburg-Schwerin )公主的名字命名,有濃濃英國鄉間別墅味,建有五個內院,共一百七十六間廳室。宮殿外觀是赭牆紅瓦,四周林木蔥鬱,碧草如茵。

 其實這一點都不像是宮,倒是像一個鄉下之大莊園。原本預期只是ㄧ間簡單之屋子,沒想到反而變成驚奇, 陽光正好灑在屋上, 艷麗之紅花, 更令人驚豔,從東歐以來見過為數不少之有眼睛之房子,此建築是唯一有眼珠之眼睛, 比起之前看的有眼睛之房子, 更維妙維俏。

之後再搭603回到Allee str.轉車,這站可搭巴士或電車回到火車站,我們故意等路面電車(Tram )96或92號,這樣Potsdam區bus及 tram也都坐過了。
轉角遇人渣
參觀完了古蹟,回到柏林後,我們去了新潮區,陶恩沁恩大街(Tauentzienstraße)。
陶恩沁恩大街(Tauentzienstraße):

是德國首都柏林西部的一條主要購物街,長約500米,介於維滕貝格廣場Wittenbergplatz)和布賴特施德廣場(Breitscheidplatz)兩個重要廣場之間。其東段屬於 Schöneberg區,而位於Nürnberger 大街另一側的西段則屬於夏洛特堡區。

陶恩沁恩大街得名於普魯士將軍陶恩沁恩。在冷戰時期,它和附近的選帝侯大街構成西柏林的商業中心。事實上,陶恩沁恩大街由於商店集中,相比而言更為繁華。

大街中段的雕塑「柏林」,表現冷戰時期該市的分裂特徵。

陶恩沁恩大街Tauentzienstraße)上有卡迪威(Ka De We)百貨大樓,它號稱是歐洲大陸最大的百貨公司,

以及建於1963年到1965年的歐洲中心。22層高的大廈內擁有許多商店,餐館,辦公室和觀景台。陶恩沁恩大街和選帝侯大街這一帶被稱為「新西部」,向東北方向延伸大約三公里長。

才ㄧ進卡迪威(Ka De We)百貨大樓就發現各種名牌,同時裝潢不同, 顯然這是高級之百貨公司,上了六樓,果然不同凡響, 有相當多間之小餐廳, 類似台灣百貨公司之美食街,只是更高級。座位就在各銷攤之位置並非是如同台灣百貨公司共用座位。

 實在是不會點菜,上到七樓有一家LA BUFFET,菜就在台上自己夾,至少知道吃啥!! 價位是算重量的,2.89E/100g, 共點了28.7E, 真是昂貴之ㄧ餐!!!

 之後出去到了到維滕貝格廣場(Wittenbergplatz),周邊有有多家餐廳,價位一份都在9-13之間,吃起來也會是30E跑不掉。

維滕貝格廣場(Wittenbergplatz):

是德國首都柏林西部Schöneberg區的一個廣場。開闢於1889年到1892年,得名於1814年在維滕貝格附近戰勝拿破崙。

維滕貝格廣場是主要商業街陶恩沁恩大街Tauentzienstraße)的終點。歐洲大陸最大的百貨公司,卡迪威百貨大樓坐落在廣場一角。廣場的西北側每周舉辦四次街道市場。廣場的中心是維滕貝格廣場地鐵站。

廣場上的噴泉雕塑。

飯後再去波茨坦廣場(Postdam Plaza)。

波茨坦廣場(Postdam Plazz):波茨坦廣場二戰前是德政府機構集中地和娛樂中心,同時被譽為歐洲最繁忙的市內交通樞紐,也是歐洲第一個交通紅綠燈的誕生地。二戰中嚴重被毀,戰後位於東西柏林分界牆之中間線上,成為一片荒地。1990年德統一後開始重建,當時被稱作歐洲最大的工地,計劃建設現代化辦公大樓和商業設施,佔地面積達10萬平方米,將波茨坦廣場建成為集中體現柏林作為歐洲及世界大都會風貌的交通、商業及娛樂中心。德國及世界許多著名大公司均爭相在波茨坦廣場投資,使波茨坦廣場成為了新伯林的市中心。

1998年,辦公面積達7萬平方米的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駐柏林總部大樓建成;2000年6月,日本新力公司駐歐洲總部「新力中心」(Sony Center)落成,佔地2.5萬平米。七幢大樓環抱成圈,中心區上方是著名的富士山式的穹頂,到了夜晚,穹頂在燈光的照射下,遠遠看去就像是一座矗立在高樓上的彩色富士山。 新力中心以其高科技的建築元素引得世界矚目,以音樂為中心的主題館、電影廳絕對是樂迷影迷們夢想的天堂樂園。

22層高的德比斯大樓(Debis-Haus)儼然已是柏林標誌性建築,全景電影院是對柏林電影節的一份獻禮。

去紅牆建築克爾霍夫大樓(Kollhoff-Gebäude)乘坐歐洲最快的電梯,

波茨坦廣場還有一家大型美式商業中心,內設100多家商店,並擁有2500個車位的地下停車場。另外還聚集了數家三維及高科技電影院和一家現代化音樂劇院。 2003年將建成波茨坦廣場地區火車站。廣場附近有柏林最大的市內公園動物園和柏林愛樂樂團以及文化論壇博物館。

是每年柏林電影節的舉辦地,也是新柏林最有吸引力的場所,更是柏林景點的重頭戲之一。

這兒的商店、咖啡館與餐廳超過120家,還有20廳的電影院。

空中俯瞰,圓形屋頂者就是Sony Center,對面即是德鐵之總部。
也只有從高空俯瞰,才能一窺富士山之真貌。
from wiki

德鐵大樓

歐洲第一個交通紅綠燈。

明星大道(The Stars' Boulevard):
在這大道上可以遇見明星。但要仔細在地上找,才能找到自己心儀之明星。
啥??在地上!!
不是!!
地上只是名字,找到名子後,站在地上指定之地點(有星星符號之地方),從鏡頭中即可看到自己與明星之合照。原來是虛幻的。滿足一些人吧!!

此大道在2010年9月10日的電影節頒獎典禮上揭幕。 每年都會有7至10名被添加到明星大道 ,因此這是一個不斷會增長的紀念碑。

Sony Center
在富士山內部

因這裡也曾經是死亡地帶,當然也有柏林圍牆原址,圍牆已經被切割成一塊塊的,有英、德文說明,被放置在當初經過這個廣場的柏林圍牆原址。

你想品嚐美酒美食嗎? 你想找柏林酒店嗎? 你想購物嗎? 你想娛樂嗎? 你想看電影嗎? 你想看歌劇嗎? 你想遊覽建築嗎? 你想遇見明星嗎? 你想去賭場小試身手嗎? 你想參觀新力公司歐洲總部嗎? 你想乘坐歐洲最快的電梯嗎? 你想體驗柏林的夜生活嗎?

去柏林波茨坦廣場吧! 那裡能夠滿足你想要的現代生活的所有。

結束第67天之旅程,今天又走了不少路。身體疲憊,但心情愉悅。

交通資訊:
1. 到波茨坦(Potsdam),需先到中央火車站,轉乘市郊鐵路(S-Bahn)S7之地區性火車到終點站。但由於S7人潮超級多,並不建議這樣做,除非你喜歡站42分鐘。
2.建議改搭S1到終點站Nikolassee後,再轉乘S7,就不需站如此久了。或是在中央車站之前幾站上車,才有機會有位置坐。

3.也可以搭RE1到波茨坦(Potsdam),只需30分鐘,但請特別注意,RE1是火車,非屬捷運,柏林卡是不能免費搭乘的。但如果搭乘RE1則不需在波茨坦總站(Potsdam Hbf.),而在下一站Bhf Charlottenhof 下車,只需走路10分鐘即到各各景點,就不需再從波茨坦總站轉乘公車了。(這是適合沒有柏林卡)

4.從波茨坦(Potsdam)火車站搭公車695或606到無憂宮。

5. 從無憂宮到采琪連霍夫宮,需先到Allee Str.站再轉603號巴士前往。